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钦鸿给黄裳的一封信

来源:藏书报 | 宫立  2018年01月09日11:02

笔者近日在“著名作家、记者、藏书家黄裳旧藏:善本、书跋等文献专场(一)”看到钦鸿给黄裳的一封信,照录如下:

黄裳先生:

您好!

不知您还记得我否?我过去曾为编《中国现代文学笔名录》事给您写信请教,得到您几次复函赐教;也曾二次登门求教,承热情赐教,殊为感谢。

最近我在对20年前出版的笔名录作大幅度的全面修订。兹将初步修订的您的词条奉呈,敬请审正。如有不当之处,尚请不吝指出;不详遗漏的,也望赐告。

你的氏族,有材料称是满族,也有说回族,不知哪个准确?

黄裳一名,有记载1936、37年间在《教育杂志》等二刊发过文章,未知是否您所写?

重庆《火之源上》的赵令仪,也不是您吗?

另外,您有信说解放后在香港《大公报•艺林》用五、六个笔名撰文,不知能记得其详吗?

多所麻烦,不胜惶恐,还请原谅。谢谢。

钦鸿敬上

2012.6.13

《黄裳文集》出版后,黄裳又想“搜集历年所作未曾收拾的集外文”,经由朋友的相助,“到底也有了一大堆”,结集为《来燕榭集外文钞》,2006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但他也坦言,搜集到的集外文“才粗具规模”,“遗漏必多”,“所谓‘集外文’也还是大不完整的”。黄裳先生去世后,我将搜集到的十四篇集外文整理后,写成《新发现的来燕榭早期集外文》,刊于《新文学史料》2013年第2期。在辑录时,注意到徐乃翔、钦鸿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黄裳”词条中提到,“赵令仪——见于散文《去国草》,载1942年4月15日桂林《文艺生活》2卷2期。又用于桂林《大公报•文艺》。建国后在《新民报晚刊》亦署”,于是笔者就错将《去过草》当作黄裳的集外文加以钩沉。2014年3月23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刊出钦鸿老师的《鲁迅•黄裳•赵令仪》,对我文中提到的《去国草》等进行辨析。在刊出之前,笔者注意到钦鸿老师的博客上早已贴出这篇文章,于是电话联系了他,表达了笔者对前辈指教的谢意。听他提起一直忙于笔名录的修订,这是个大工程,期待早日问世!他还叮嘱笔者,以后有啥史料问题,可以随时联系他。

信中提到,“我过去曾为编《中国现代文学笔名录》事给您写信请教,得到您几次复函赐教;也曾二次登门求教,承热情赐教”,的确如此,钦鸿老师在《鲁迅•黄裳•赵令仪》中提到,“说起来,我对笔名赵令仪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也曾有过曲折。我和徐迺翔编纂《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也曾误将发表《去国草》的赵令仪,与黄裳混同一人。但书刚出版我便发觉似有不妥,便曾数次向黄裳本人直接请教。”

信中提到“重庆《火之源上》的赵令仪,也不是您吗?”钦鸿找到曾经编发过赵令仪诗作《断章之二》的原重庆《火之源文艺丛刊》的主编李一痕,李一痕回信说,“赵令仪,北京大学教授魏荒弩介绍给我,他是当年昆明西南联大的学生,听过闻一多的课。他寄来诗《断章之二》,我发表在《火之源》二、三期合刊,以后失了联系。据说,他当年在西南联大,听过闻一多先生讲诗,做过笔记,详情我就不了解。黄裳我不了解。”

将修订后的词条与《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中“黄裳”词条作对照,笔者发现,一是增加了一条笔名词条,“方兰汝——见于随笔《旧报新谈——书城 语之一》,载1947年2月上海《文艺春秋副刊》1卷2期。又见于《样》,载1947年4月9日上海《文汇报•浮世绘》”,另外就是在“赵令仪”那条中添了一句,“但40年代在桂林《大公报•文艺》《文艺生活》、重庆《火之源》发表诗文之赵令仪另有其人。”

信中还提到,“您有信说解放后在香港《大公报•艺林》用五、六个笔名撰文,不知能记得其详吗?”同样,我们可以在《鲁迅•黄裳•赵令仪》中找打答案。1989年2月13日,钦鸿曾将署名赵令仪的作品信息(包括篇名、发表时间和刊名等)抄录寄给黄裳,黄裳在回信中提到,“又约1962年前后,我在香港新晚报写过不少短文,也用赵令仪名。又同时在香港大公报《艺林》副刊写过不少文章,前后用了五六个笔名。这些文章后来都收入《银鱼集》《翠墨集》中了,原用笔名一时查找不出。”

通过《鲁迅•黄裳•赵令仪》与钦鸿给黄裳的这封信,可以读出钦鸿先生一直致力于对《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作大幅度的全面修订,不想,2015年8月25日,《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修订工作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随着他过早的离世,戛然而止了,殊为可惜。

另外,笔者还注意到,黄裳2006年7月26日致信董宁文,“《我的笔名》一文,回忆久久,旧用笔名,几近百数,难以遍忆,挂一漏万,不成样子,未能交卷,甚歉。”笔名“几近百数”,如今我们能确定的笔名离这个数字还差得远,看来搜集黄裳的集外文,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