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科:高校管理与文学创作齐头并进
近日,徐州工程学院校长、徐州作家协会主席张新科创作的长篇小说《苍茫大地》获评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那么,张新科校长在平时是如何兼顾高校管理与文学创作,并能在这两个领域同时取得丰硕成果的呢?
治学:融通国际理念,契合地方需求,坚持走应用型办学道路
近年来,徐州工程学院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17年在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位居第396位(近三年平均每年提升35位)。作为国内研究德国高等教育的知名专家,长期留学德国的经历使张新科深谙德国高等教育的精髓,多年的办学治校经验使他更加深知中国大学之所需。
据张新科介绍,准确的定位,先进的理念,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徐州工程学院借鉴欧美工程教育精髓,创新构建融通国际、契合需求、可操作易落实、更鲜活的“四大观”应用型办学理念,以“大应用观”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大工程观”指导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以“大生活观”指导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以“大文化观”指导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欧美工程教育模式对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应用。这一成果获评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此外,学校主动融入地方,学科专业平台紧密契合地方产业链、创新链,建有12项国家级教学平台和项目,省重点学科5个,建成各类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1个。学校根据徐州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厚基础、善实践、能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一所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年轻本科院校,全校干部职工以敢想敢试、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在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中奋楫争先。
创作:关注文学之美,重视社会之用,助推徐州文学攀上新高峰
谈及此次获评“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苍茫大地》,张新科表示,新时代的作家应有“作家的担当”。
他说,文学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时代呼唤我们,坚守创作的“本”,扎深创作的“根”,升华创作的“气”,哪怕“板凳坐得十年冷”,也要为民众讲好历史、英雄、时代的故事。长篇小说《苍茫大地》这是我国第一部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描写雨花英烈英雄事迹的长篇小说。
张新科介绍说:“2014年底,当省委宣传部委托我根据雨花英烈群体的故事执笔创作国内首部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的长篇小说时,虽然公务繁忙、学术加身,但还是欣然接受约请,承担起这一职责重大而无比光荣的创作任务。两年多来,我追随英雄的足迹,到国内外30多个城市,行程近10万公里,挖掘数以百万字中文、英文和德文版史料、实地采访、深度调研,倾注深情与心血,每天只睡5、6个小时,利用业余的时间撰写完成了这部45万字的长篇小说。作为有理工科背景的作家,我追求的创作目标是:既沉潜历史史实,又遵循文学规律;既关注文学之美,又重视社会之用;既饱含民族情怀,又观照国际视野,希望达到思想与艺术俱佳。我想通过这部作品致敬经典著作《红岩》,展现‘当代作家的担当’”。
据了解,2017年是徐州文学突破年,江苏省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评选中,徐州作家井喷式获奖,一举摘得8个奖项,获奖总量为历届之最,名列全省第一。接下来,徐州市作协将继续引领徐州文学增强使命感、荣誉感,扎根人民群众,潜心耕耘,精心创作,努力创造属于时代、彰显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张新科的两部新作——分别反映徐州会战、淮海战役波澜壮阔历史画卷的长篇小说《铩羽》、《鏖战》也正在构思酝酿之中,不久将与读者见面。这类流淌着红色血液,“有筋骨”、“有温度”的文学作品,值得期待。(杨振 刘宇晴 姚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