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蒋介石公函中的茅盾材料
编者按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批左翼文化人从香港撤退到桂林。他们在桂林办报办刊,自由言论,批评国民党政府。蒋介石接密报后,责成吴铁城负责制定“撤桂迁渝文化人”计划,将桂林的文化人迁至重庆,置于国民党监控之下。茅盾名列“撤桂迁渝”计划之中。他于1942年12月3日离桂,23日抵达重庆。为了安抚这批文化人,1943年5月,蒋介石接见了茅盾等人。国民党职能部门为了让蒋介石了解这些文化人,对茅盾等人的情况作了汇总,向蒋介石报告。
国民党中宣部呈示蒋介石公函中有关茅盾的材料整理
(全集/系列名称)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特种档案
(馆藏号)特30/538.6
(内容描述)内含沈雁冰等简历。
潘公弼等呈2件,吴铁城批条1张、会客单1张。
(作成日期/出版日期)民国32年(1943)
(相关人民资讯)沈雁冰;潘公弼;吴铁城
(数量)12张
(典藏单位)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
(制作单位)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原件
姓名 沈雁冰 别号 茅盾 年龄 四十七 籍贯 浙江吴兴 现职(注:空白)出身(空白)略历 历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文艺阵地等杂志主编
(注:相应的还有沈志远、胡风、张友渔、韩幽桐4位。)
茅盾、沈志远、张友渔、韩幽桐等过去状况调查
一、茅盾:原名沈雁冰、茅盾为其笔名、浙江杭州中学毕业后、任商务印书馆校对、后升任编辑、主编小说月报(并编时事新报副刊之学灯)、遂露头角、别加入奸党、北伐时曾任奸党上海党部组织部长、民十六年清党后、潜赴日本、专以写小说度日、随即轰动文坛、最著名者“蚀”(内容分为“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有三部曲之称)为十八九年间最盛行之小说之一、继“蚀”以后者、为“虹”、“子夜”、写作技术甚佳、其内容皆为暴露社会之黑暗、青年心理之烦闷、与政府之腐败、鲁迅死后、曾代为左联首领、抗战后、曾奉奸党命令赴新疆活动、但无结果、旋返延安、卅年新四军叛变、适其来渝、乃将其妻孔氏、留居沈钧儒处、已则秘密飞港、十年来作品颇多、除“蚀”“虹”“子夜”三部长篇小说外、尚有“三人行”(中篇小说)“茅盾短篇小说集”“雪人”(系弱小民族小说集)连等与随笔(“散文集”)“世界文学名著讲话”“欧洲大战与文学”(均系论文)、其作品多在开明书店发行、现任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并主编“文艺阵地”、内有其近作“霜叶红似二月花”(长篇小说)、第七卷起连续登载、亦是描写社会情形一类作品(现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尚发表一篇长篇小说“秋潦”)、惟所刊其他文章、则多出自奸党份子之手笔、如沙汀、艾青、徐迟、沙蒙等为主干、其地位、实可与郭沫若相表、在左联派系中、受其领导者殊不少、如孔另境(系其妻舅)、黎烈文(在闽)、欧阳凡海(新华日报)、孔罗荪(奸伪港市党委主编文学月报并办文林出版社)、艾青、王鲁彦(在桂)、戈宝权(在渝)、夏衍(即沈端先)、王**(原件字迹不清——整理者注)等实其一系。
二、沈志远(略)
三、张友渔(略)
四、韩幽桐(略)
(说明:材料是交吴铁城的,信封上写有“吴秘书长勋启”。吴在文件首页批有“阅,送潘主任公弼、张处长寿贤吴 三、九、”紧随其下有“张 三、十一、”签字。)
附件:
关于刘百闵通知所请资助沈雁冰等一事中央示以优容试为为羁縻自无不可但有拟请转知刘同志注意者(一)当处沈等有希望资助之表示则有可能后文( A)不受(B)不为(反)宣传之资料(二)此事当不能秘密则(A)党内同志或不相称(B)党外文化人(非左倾者)另生反感(三)羁縻之效在于尔后继续联系否则送钱还是无益敬上
秘书长
(说明:同一文件上有潘公弼、张寿贤三月十日的签字,随后有吴铁城的批注“如拟[1]先约刘百闵同志一谈[2]谈肄将来在文化运动委员会应玲五十万元内扣除[3]是否同时与宣传部一谈请再酌办 吴三、十四、”同页右下有“潘主任言已办理完毕存档可也寿贤 四、三、”的签字。这一份文件之后有一签呈为:
“刘清扬沈雁冰沈志远张友渔韩幽桐诸人先后到渝据刘百闵同志所述彼等应招而来工作当未拟定拟请
先予资助计刘清扬叁千元沈雁冰叁千元张友渔韩幽桐夫妇共肆千元沈志远叁千元经我等拟议似乎可行谨此签请
裁夺此呈
秘书长吴”
该文件下有潘公弼、张寿贤、张翰番 三月十日的签字)
材料整理说明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25日日寇占领香港,在港滞留的大批民主精英面临生命危险。为了营救他们,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东江纵队,从1941年12月25日至1942年11月,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秘密营救工作,将800多名民主精英和他们的家属从日寇占领区转移到国内安全区域。这一项巨大的文化抢救工程,史称“秘密大营救”(参见杨奇《见证两大历史壮举》,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茅盾、胡风、张友渔、沈志远等著名文化人,1942年3月先后抵达桂林。而此时蒋介石收到程思远的信函,说梁漱溟等在桂林办刊发文章,很是活跃,于是蒋就指示吴铁城考虑一个安置这些文化人的办法,吴就与陈立夫、潘公展、张道藩等协商,派刘百闵赴桂林了解情况,并制定了留桂文化人赴渝计划,该计划包括拨款接济留桂文化人的具体金额;来渝路途安全护送问题;来渝后工作安排问题;蒋介石接见茅盾、胡风等人的事宜。现见到的有关茅盾的材料,从文件批复的时间看,应该在1943年3月茅盾等来渝后,为安排蒋介石接见他们,国民党宣传部向蒋呈示相关人文化人的材料。蒋介石是5月13日接见茅盾、胡风、沈志远等(据《胡风回忆录》说,是茅盾、胡风、沈志远、钱纳水等五人,还有一位胡风记不起来。参见《胡风回忆录》第3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原文来自《新文学史料》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