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坚持文学创作四到位

来源:文艺报  | 黄军峰  2017年10月13日10:35

时间的手指再一次按响了10月的门铃。回顾过往,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正翘首以待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胜利召开;立足当下,今天的这个时候,我们享受些许收获之余,也应该对照总书记的讲话再进行一次深度的反思。是的,对于作家而言,反思何其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解决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更帮助我们解决了应该写什么和应该怎样写的问题。这不仅关乎作家的创作态度和方向,更决定着使命责任和职业操守。

过去的日子里,我始终对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的其中一段念念难忘。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面对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和宏大的课题,我们应该怎样做?作为一名作家,我觉得应该把握住四个关键要素。

认识上要到位。“前所未有”和“绝无仅有”两个词,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恢弘画卷,更为我们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一名作家心中有多大的格局,就有多大的作品。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局限于小范围、小圈子内,只是一味地关注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尔虞我诈,终究写不出大作品、好作品,充其量只能算作自我情感的抒发者。一名合格的作家,应该与国家、与民族、与人民融合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只有胸中存大义,才可笔下有乾坤。

方向上要到位。不可回避的是,在当下我们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里,依然存在着一些道德沦丧、谣言散布、跨越“规矩”底线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作家用好自身明辨是非的“慧眼”,以笔为器,用正能量的作品来进行对抗和反击。“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书写新时代的史诗,我们要给人民大众播撒更多温暖,让人们看到美好、希望和梦想,切不可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要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这是一名作家责任和担当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体现。

行动上要到位。创作是作家惟一的行动,这其中包含着选材、思考、呈现等多个方面。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两次重要讲话中,始终强调一句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使我想到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则小故事:尽管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但他时刻都心系最底层人民的疾苦。为此,他时常混迹于市井。有一次在火车站的月台,有位妇人把他当成了搬运工,使唤他搬行李。托尔斯泰搬运完行李,坦然地收了工钱。一枚小小的硬币,来自于人民;一部伟大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来自于人民?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在中华民族遭受罹难的那段艰苦岁月,还是在当下繁荣发展的辉煌年代,人民永远是最伟大的史诗缔造者。只有充分开掘人民生活与壮丽时代的宝藏,我们创作的作品才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落实上要到位。文学创作体裁多样,但无论什么样的文本,都需要真实的生活作为基础构架的支撑。总书记也不止一次提出: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闭门造车要不得,凭空臆造要不得,扭曲历史和事实更要不得,作家作品的好与坏,人民永远是最真实的评判者。因此,只有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亲密接触的状态,我们才能真正创作出社会满意、人民认可的有温度、有筋骨、有道德的优秀作品。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伟大史诗的创造者永远离不开人民。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我们只有坚持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在中华民族新史诗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写就此文之时,党的十九大的钟声即将敲响,未来的文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拍拍身上的灰尘,让我们再踏新征程!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