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作品展示 >> 正文

信念(25)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7日10:21 来源:梁孟伟

同乡同志结同心

  1927年4月中旬,得到汪寿华牺牲的消息;同年7月上旬,又传来了张佐臣被杀的噩耗。周月林终于病到了。矇眬中,一会儿看到血肉模糊的汪寿华,要周月林继承遗志、报仇雪恨;一会儿听到张佐臣声声叮咛,要周月林重找伴侣,把孩子培养成人。周月林看着眉宇之间酷似丈夫的女儿,听着女儿似有所感的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她再也扛不住沉重的打击,一连几天的胡话连篇,一连几天的高烧不退。大家对周月林既同情,又尊敬,日夜守候,百般劝慰。作为老师和老乡,梁柏台强忍着失去战友的悲痛,竭力劝慰着悲伤过度的周月林。失去亲人的悲痛,更坚定了周月林献身革命的决心;嗷嗷待哺的女儿,坚定了周月林当好母亲的责任。

  海参崴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它位于俄中朝三国交界处,三面临海,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地理位置优越,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

  周月林生下女儿时,梁柏台因参加泛太平洋劳动大会回国,打算就此留在国内工作。回家探望母亲,与发妻莲珠团聚,还打算带她一起参加革命。可他“有国难留”、“有家难回”,只好又回到了海参崴,对今后的生活不得不重新考虑。

  梁柏台同情周月林的遭遇,更钦佩她的坚强。一有时间,梁柏台就陪在周月林的身边,关怀体贴,开导劝慰。对周月林的女儿,梁柏台经常抱她逗她,比自己的女儿还亲。周月林向梁柏台坦率地说起自己和张佐臣的婚恋,和汪寿华在上海的战斗岁月。梁柏台也向周月林谈到家乡的妻子,谈起和汪寿华的友谊。两人互相勉励,更加努力地做好党的工作,完成烈士们未竟的事业。

  海参崴的金角湾,那是个美丽的海湾,站在高处俯视着海湾全景,海湾的大陆架就像一个弯弯的牛角,岸边高低起伏的山峦,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树林,那一片片的绿色紧紧依偎着海的边缘。牛角内的水面上,泊满了大小不等的船舶和军舰。湾岸边稀稀拉拉的楼群和零零星星的尖顶木屋,构成了这座海湾重镇的轮廓。梁柏台和周月林的目光越过茫茫海天,思绪随着海鸥的翅膀,飞得很远很远。

  那风格各异的斯维特兰那大街,远东苏维埃战士纪念碑,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距莫斯科9288公里的铁路车站,还有尼古拉大教堂和俄罗斯百货大楼,都留下了梁柏台与周月林的身影。

  梁柏台雄姿英发的神态,壮怀激烈的情感和崇高远大的抱负,深深地拨动了周月林的心弦。渐渐地,两人的话越说越多,心越贴越紧。在心心相印的接触中,周月林陶醉在崇高而浪漫的爱情之中。

  转眼到了9月14日,周月林知道这一天是梁柏台的生日。这天中午,她让食堂炒了几样菜,并亲自下厨做了一碗面。等到梁柏台坐下来,看着桌上丰盛的饭菜,觉得有些奇怪。周月林亲昵地问梁柏台,“今天是什么日子?”

  梁柏台茫然地看着周月林神秘而甜蜜的笑容,一下子回答不上来。

  “梁兄好比呆头鹅。”周月林唱了一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台辞,接着说,“今天是你的生日。”说着递过了筷子。

  “忘了忘了。”梁柏台笑笑,接过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看着梁柏台吃得那样的香甜,一种幸福而甜蜜的情愫,悄悄升上周月林的心头。

  在周月林眼中,身材修长的梁柏台西装革履,翩翩风度给人以不尽浪漫,持重沉稳又给人以无比亲和,特别是长方脸上那双细长的眼睛,总给人以真诚和信赖,微微翘起的嘴唇,又流露出无比的坚毅和自信。随着交往的加深,梁柏台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对待共产主义事业的赤胆忠心,对待同志亲友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像磁铁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周月林。周月林历经风霜的感情之花,终于为梁柏台悄悄盛开。

  梁柏台求学浙一师时,认为要救国,要革命,最好独身,了无牵挂,可以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献给祖国和人民,为此还闹出了“离婚”风波。后来与陈莲珠的结婚,换来的是可以赴俄留学的代价,可以说是对传统的让步和妥协。来到苏联,邂逅周月林,他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爱情的基础是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目标。周月林晚年回忆自己和梁柏台的相识相恋,也说他们的罗曼史并没有什么浪漫,彼此谈论的是革命的工作,学习的是革命理论,很难找出我爱你,你爱我的字眼。两人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这一信念之上。

  当然,梁柏台也有过回国后帮助妻子走上革命道路的设想,但广州之行彻底断绝了这样的念头。梁柏台知道自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不但自己的性命有可能难保,甚至有抄家灭族的巨大危险。在革命的征途上,只有周月林才能和自己经历任何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直至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一致的思想,共同的信仰;性情的融洽,个性的契合。在海参崴一间极其简朴的小房子里,他们结成了一对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的革命伴侣。

  周月林和梁柏台,因觉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爱,因相爱而勇敢,因勇敢而从容。

  在海参崴,当时曾有三位同志向周月林射出了丘比特之箭,其中一位是大学教授兼党校教师,因为得不到周月林的爱而伤心落泪。新婚后的梁柏台和周月林得知这个情况,就为自家的保姆与这位教授牵起了红线,最后两人终成百年之好。周月林最后为什么选择梁柏台,不仅是共同的理想,还因为“他也是浙江人,个性好关心人”。梁柏台已写信回家,向陈莲珠提出离婚。

  关于那份“休书”,随着当事人的远去,其内容已无从查考。但可以想见,梁柏台所写肯定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不然陈莲珠不会作出绝不改嫁相守一生的决定。

  婚姻改变了周月林的生活轨迹,1927年底梁柏台调任伯力任远东华工指导员,负责远东的华工和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党校学习期满的周月林也随同前往,调任伯力华工俱乐部主任。

  伯力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会合口东岸,一直是中国的领土,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后,遂被沙俄割占。伯力发展成为俄罗斯的远东重要交通枢纽、河港城市,也是俄罗斯整个远东地区的中心城市。

  伯力下辖五个州,地域辽阔。这里的华人以华工居多,他们大都居住在华工区。梁柏台和周月林为方便工作,就在华工区的一家中国戏院内租房住下。周月林经常协助梁柏台审查中国戏院演戏,禁止宣传鬼神等不健康的戏上演,还组织一个新剧团编写排演新戏。而梁柏台更加繁忙,常常往返于伊尔库茨克、赤塔、伯力和海参崴之间,深入工厂矿山做华工工作。

  梁柏台非常重视宣传舆论工作,1921年滞留海参崴时就办过中文报纸,1924年正式调往海参崴后,就将所办报刊改名为《工人之路》,一度自任主编。1929年2月,《工人之路》迁到伯力,伍修权曾在《工人之路》工作。一次周月林打电话给《工人之路》,接电话的正好是伍修权,两人开始说的都是俄语,说着说着都露出了中国话,互问对方都是中国人后,两人不禁哈哈大笑,后来就有了经常来往。(陈刚:《走近周月林》,中国文联出版社。)

  1929年7月,中苏之间由于中东铁路的路权归属问题,爆发了“中东路事件”,苏军与东北军发生武装冲突后,国民政府对苏宣战。11月,苏军先后攻占扎赉诺尔、满洲里、海拉尔,中国军人死伤及被俘人员9000余名,以失败告终。12月20日,张学良派代表与苏签订《伯力协定》。而苏方统领三军作战的,就是那位在中国北伐战争中担任军事总顾问的加伦,也称布柳赫尔将军。

  中东路事件发生后,许多东北军的士兵被俘到伯力,有的伤员在医院治疗。梁柏台布置周月林带领俱乐部干部组织华工,包括一些老太太去慰问中国士兵。

  中东路事件发生后,在莫斯科劳动大学学习的中国师生纷纷要求到远东参战,组织了一个以布留赫尔元帅命名的“布留赫尔营”,叶剑英担任营长。当时,叶剑英化名为尤赫洛夫。与此同时,第三国际东方部请示总书记布哈林后,决定在伯力成立远东工人游击队,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瞿秋白指定当时也在苏联学习军事的刘伯承担任该游击队的司令员。该队营地就设在距伯力10公里的红河。不久,叶剑英也来到远东,开始想去游击队,但当时担任远东军总司令的布柳赫尔元帅一见到他,即把他留在远东军区司令部工作。后来,经叶剑英一再要求,加伦才同意让他去红河,同刘伯承一道搞了一段时间军事训练。其间,加伦还亲自到红河看望叶剑英。(陈刚:《人民司法开拓者梁柏台传》,中央党史出版社。)

  这段时间,梁柏台全力配合刘伯承,动员华工参加远东支队,妥善安排家属生活。联系更多的是叶剑英,他常常坐着爬犁,或者来到梁柏台办公室,或者直接上梁柏台家中,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直到中东路事件和平解决,远东支队随之解散,刘伯承和叶剑英才返回莫斯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