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话语与民间文艺的结合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东、华北地区相继沦陷,大批文艺界人士被迫撤离,围绕武汉形成了一个集中的文艺圈子。
2025-08-13
-
叶梅《神女》:三峡抗战历史的文学表达
故乡是作家成长的摇篮,是作家汲取文学营养的丰厚热土。
2025-08-13
-
写抗战,以最好的纸笔记录英雄
上海抗战题材文学作品书影。
2025-08-13
-
全球史视野与抗战时期历史题材创作的研究新变
抗战时期历史题材创作的发生与研究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文学的创作流变与主题演进与“二战”期间的世界秩序变动密切关联。
2025-08-11
-
《侯二嫂进城》:主体观念、革命意志与民族精神
抗战文学关乎民族精神的书写和塑造,一方面不得不触及宏大而崇高的层面,另一方面则需探向纵深繁复,以求真实与生动。
2025-08-06
-
叶梅长篇小说《神女》亮相重庆书博会 讲述与山水相融的三峡人民抗战史
图为《女神》新书分享会现场。
2025-07-30
-
上海抗战书写的童心奇迹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上海作家简平以十年磨一剑的匠心,为上海儿童文学谱写了新的篇章。
2025-07-30
-
云蒙山丰碑
云蒙山处在密云西部,长城纵贯山脊,白河自其东麓流过。
2025-07-24
-
王尧:每个时代都有难题,知识分子既清醒也困惑
2020年,批评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尧60岁,他写出了人生中第一部长篇小说《民谣》。
2025-07-23
-
地图
1939年春,太行山区草木蔓发,巍峨陡峭的山崖云雾轻绕。
2025-07-23
-
《胶东文学》2025年第7期|于永铎:负旗者
1 玉茹闻到了焦煳味儿,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鬼子来了吧?可她不敢声张,生怕报错信,引发更大的混乱。
2025-07-18
-
八路军挺进鲁西第一仗
1939年3月的一个深夜,一支身着统一军装、步伐矫健有力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鲁西郓城县最西北端。
2025-07-18
-
历史事实与诗性想象的交融——读长篇叙事诗《号角》
何南的作品《号角》,以长篇叙事诗的形式,书写聂耳这位音乐巨匠的传奇人生,为新的时代语境下革命英雄的文学书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25-07-17
-
守山人
铁柱出生在一个偏僻的村庄。
2025-07-17
-
《黄河》2025年第4期|铁流:八路军唱歌(中篇小说 节选)
铁流,1967年10月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鲁迅文学奖、两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多种文学奖项。
2025-07-16
-
16岁的足迹
41小时25分。
2025-07-16
-
百岁徐光耀
今年8月,作家徐光耀将迎来他的百岁生日。
2025-07-14
-
抗战文学“上新”,86岁老作家推出37万字《补天裂》
“神州已破,我心如铁,誓与亿万民众共赴国难,补天裂!”86岁江苏老作家庞瑞垠的抗日题材新作《补天裂》的书封上,赫然印着一串滚烫的文字。
2025-07-12
-
没有授勋的英雄
那年,我奉命参加抗战全景式报告文学写作。
2025-07-10
-
房伟:在历史的褶皱之处发力 呈现战争横截面
苏州大学教授房伟既是一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高校教授,也是一代批评家中的佼佼者,同时还是一名相当高产的文学创作者,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百花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等。
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