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二嫂进城》:主体观念、革命意志与民族精神
抗战文学关乎民族精神的书写和塑造,一方面不得不触及宏大而崇高的层面,另一方面则需探向纵深繁复,以求真实与生动。因而其中一个重要模式,是描述正面战场背后的广阔社会图景。在聚焦广大民众的生活现场中,叙述不同个体情感的发展动向,将之置于抗日战争的血与火的语境之中,追述总体性的革命意志的转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养成。
王昕朋抗战题材的中篇小说《侯二嫂进城》以台儿庄大捷为时间坐标,叙述徐州地区人民的抗日行迹,凸显了他们的生活图景以及精神状态。叙事者通过丰富复杂的生活细部写作,从人物具体而微的言行和观念出发,进入历史的深广处,在抗战敌后的宏阔腹地里,见证主体观念的变迁、革命意志的生成以及民族精神的淬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塑造人物活灵活现,耿大麻子是国军的团长,“以胜利者的姿态回侯寨,是想来捞一把的”,他随后接受日本人收编,当上了警备司令。小说还写了油滑油腻的中间派人物白大牙,以及警备司令部的处长齐才,不断拓展抗战时期的人物谱系,也铺开了多样化的主体面相。齐才原是中共地下党成员,后来叛变,警备司令部潜伏的共产党被他所谋害。后来侯二嫂进城,在上级地下党组织的暗中指导和帮助下,与反面人物斗智斗勇。另一方面,小说更重要的还在于塑造了汪政委与史先生的角色,即侯二嫂革命成长之路上的领导者和引导者。最后,通过策反其中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白大牙,将日本军官渡边和耿大麻子一网打尽。
其中最关键的人物自然是侯二嫂。她为了完成共产党交给的任务,不顾个人安危,奔走于城乡之间,“她的任务是和那个未知的联系人接头,把情报转送出去,这是她来徐州唯一的任务,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她不能出任何问题”。她最初只是一个战战兢兢、畏首畏尾,甚至有些贪生怕死的农村妇女形象,但在革命锻炼中经历了性格的转化和精神的蜕变。“侯二嫂一踏入寨子,双腿便不由自主地发抖发软。面对鬼子兵,韩老板率先跪下;侯二嫂也紧随其后跪倒在地。”随着战争的深入,她逐渐成长为大义凛然的革命者,服从组织安排,不畏牺牲,她前往徐州城接替已被捕的地下交通员,和形形色色的人群打交道,也正面推动了局部战争的胜利进程。可以说,无数的侯二嫂们的英勇奋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动力源泉。
侯二嫂进城的过程是空间的迁移及任务的设定,她身上体现出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抗战书写的主体变迁。很多个体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从普通民众到革命者的身份转变,艰巨的任务与革命的实践不仅塑造着人们的情感结构,也为总体性的抗战文化与抗战精神的形成,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侯二嫂是抗战实践的个体缩影,也是现代中国的革命主体生成的样本,更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的高扬。在危难与危急之际,围绕着紧急任务的交付和达成,无数的普通民众成为可歌可泣的宏大叙事的“见证者”和“剧中人”。反观汪政委,他的身上则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智慧,如不断鼓舞和激励侯二嫂,与敌人周旋,为革命做贡献;劝导侯二嫂和韩老板搞好关系,利用后者做抗日工作;策反白大牙,为剿灭渡边和耿大麻子奠定基础,等等。这样的形象在现当代中国的抗战书写中广泛存在,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革命领导者形象。
王昕朋的小说截取了全民抗战历史背景下的一个横断面,展现了民间抗战的现实场景,歌颂了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着的倔强和顽强。这部作品是民族气节的具体写照,其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正面战场,却通过更为生动鲜活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转变,展现出中国人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大无畏精神。在和平年代,我们很难想象如此这般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决然,但是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在一次次的文学叙事中,持续塑造着民族的筋骨和血脉。
(作者系《南方文坛》杂志副主编、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