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首页

  暌违文坛七年,张悦然终于褪去青春文学的标签,破《茧》成蝶。新书《茧》以80后的视角直面祖辈、父辈恩怨纠葛,通过双声部的写作叙事结构层层剥茧一桩骇人惨案,将中国祖、父、子三代的心灵困境和对待亲情的离散与回归的复杂情感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作为80后的代表作家,张悦然不再囿于个体化的浅酌低吟,而是转向书写历史的厚重和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思考。80后作家以独特的笔触探寻与勾勒着历史,在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与确立中关注人生,关注命运,探索历史语境下文学观照的最大限度。关于《茧》,当代历史深思的座席上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延伸与思考?

贺嘉钰:在沉重与轻盈之间

不妨将《茧》看做一场在紧张与缓慢之间的博弈,一次在沉重与轻盈之间的冒险。内容本身的紧张质地与叙事铺陈的沉着缓慢构成文本内部一股相持的静力,行进在缓慢里的是一种不急于被求证的婉转,似乎一经求证,就意味着一项使命的完结,一段命运相逢的结束……[详细]

赵路平:令人窒息的记忆之茧

李佳栖和程恭将自己一层层地包裹在吐出的苦丝中“作茧自缚”,既没有成为历史的一员,又被现实拒之门外,成为了真正的边缘人。历史是一个无法触碰的存在,他们只能碰触谜面却永远无法接近谜底。张悦然努力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小说最终所呈现出的历史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李、程二人忙于追寻触碰不到历史的印记……[详细]

陈曦:缠缚中的找寻与告别

对生命意义的寻找,在一个更为深刻的层面构造着这部小说的灵魂质地。少年们踏入“死人塔”,面对支离破碎的尸体由好奇到习以为常,而对那残破的人脑标本,生命被卡住的植物人爷爷,程恭和李佳栖又开始了关于灵魂的探讨。这些细节暗示着作者渴望展示的对生命意义的深究。就是在那个时间节点,昭示着主人公开始了对个人史、家族史,甚至是民族历史的探底,他们又不可避免的与时代同在,于是往昔和当下开始了在寻找中的“共振”,这成为了他们产生迷惑的根源——不知“其源何自”的恐惧……[详细]

杨庆祥:《茧》——80后的历史溯源

更具体的表征,是“父与子”的模式向“父与女”的模式的偷偷转变。在张悦然的小说中,李牧原和李佳栖这一组“父女”关系更具典型性。对一种具体的“父爱”的强烈渴求构成了这一关系的核心。从“父与子”到“父与女”,虽然“父亲”依然存在,但是叙述父亲的视角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李佳栖以第一人称的、女性的、倾诉的方式开始陈述故事之时,读者大概就会明白,这是另外一代人在陈述他们所理解的历史……[详细]

薛静:这一次,障目的反而是真相

对于张悦然来说,她所面临的不仅是纵向的历史之茧,更有横向的文学之茧。作为新概念出道的青年作家,张悦然背后是期刊文学传统的涓涓细流——教授家庭出身的阅读经验、《萌芽》杂志走红的培养园地,但是面前却是青春文学商业化的汪洋大海——将“青春”“叛逆”“美女”制成标签,将作品包装成商品推向大众。历史中祖辈与父辈叠加的阴影,此刻被拍平成为相互缠绕拉扯的两极。知名的一批八〇后作家,不同于传统作家培养体系中先庙堂后江湖的路径……[详细]

刘诗宇:用日常生活的多义性承载社会问题意识

问题小说曾于上世纪有过断断续续的风靡,但最后都因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而遭人诟病。真正与有社会问题意识的小说处于相同年代时就能发现,用具体的故事、生动的形象将问题呈现出来已经颇为不易。《茧》从结局处开篇,从第一页作者就敢于在不做任何介绍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后文才出现的人物关系、事件、场景。这样大胆的结构安排,使得读者按正常顺序读完小说之后,再翻开第一页时会产生一种故事从结局延续下去了的错觉,由此文本从纵向上形成了一个自足的循环……[详细]

张石:点燃叙事的可能

也如马克思所说,一起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所有看似牢靠的东西正在变得不堪一击。当作者用大多半的篇幅叙述李佳栖和程恭们在南院美好时光时,一切都显得冗滞又漫长。程恭也在发现的过程中开始不止一次提地到“家族”。家族是隐性的,正如一切试图用家族建构完成宏大叙事的作品一样,一旦和特定的年代联系,就必然会有家族的内驱,“家族”在程恭的眼中不过是个“陌生、遥远、近乎煽情的书面用语”,但是却在他创造灵魂对讲机与爷爷形成对话的创造中变得有血有肉起来……[详细]

  中国作家网“新作·锐见”专题致力于推荐当代作家重要新作,发现培养文学评论人才,倾听读者对作家作品的真实评价,欢迎广大读者参与。如果您对张悦然长篇小说《茧》有独到见解,请于10月1日前投稿。
  下期我们将推出对赵德发长篇小说《人类世》的评鉴。如果您感兴趣,请于10月17日前投稿。
  稿件字数在1000—5000字之间,中国作家网将择优发布,优秀稿件提供稿酬。投稿邮箱:zgzjw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