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长的九十年,深远的留白
夏衍在创作(桌上放着《上海屋檐下》的单行本) 应该说,为祖父编《夏衍剧作十种》是很有压力的,因为之前有很多前辈都编过,每一版都非常系统,体系完备。
2025-10-16
-
“天下第一懒人”
白蕉先生号称“天下第一懒人”,他有一方长形闲章,就刻此六字内容,常常钤于其作品之引首。
2025-10-16
-
初到上海 鲁迅也爱叫“外卖”
鲁迅在生活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食爱好者,不管是在北京、厦门、广州,还是在上海,他爱下馆子,喜欢寻觅美食,大快朵颐,一饱口福。
2025-10-16
-
杨联芬:排队小史
日常生活中,排队,往往让人不耐,无奈。
2025-10-15
-
“民国第一奇女子”吕碧城
在风云激荡的民国岁月,一位奇女子横空出世,于政界、文坛、女界之中,创下了“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
2025-10-15
-
超级影迷郑振铎
都知道鲁迅先生爱看电影,据李浩、丁佳园编著的《鲁迅与电影:鲁迅观影资料简编》中的统计,鲁迅从1927年到1936年居上海期间,共观影150次以上,其中1927—1930年间观影不到30次,而1931—1936年则超过120次。
2025-10-15
-
“天下第一名社”往事
西泠印社的“创社四君子”: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
2025-10-15
-
《邂逅集》曾引起文坛轰动?
汪曾祺第一本书《邂逅集》1949年4月由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2025-10-15
-
吴祖光新凤霞的津派戏剧创造
吴祖光与新凤霞合影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与评剧发展史的交汇处,吴祖光与新凤霞伉俪留下了一段不可忽视的文化印记。
2025-10-14
-
张孙玮:陆小曼二三事
陆小曼是我母亲吴兰的远房表妹,比我母亲小一岁,籍贯常州,出生在上海。
2025-10-14
-
陈望道的语言学研究
1952年,陈望道先生(前排右二)与复旦大学新闻系教师在新闻馆前合影 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大江书铺出版) 陈望道先生(1890—1977)是浙江义乌人,原名参一、融,笔名甚多,发表语言学方面的文章时曾用雪帆、张华、南山等。
2025-10-14
-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美国的国际中文教学界,就好的一方面来说,是个与时俱进的团体,在20世纪80年代的能力语言教学法和口语能力测定盛行之后,接下来有交际法、任务法、跨文化交际,眼下又有电打汉字和AI的旋风,每次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出现,我们都是展开双臂地欢迎,毫无甄别能力地照单全收。
2025-10-14
-
承郑振铎精神,续古籍保护薪火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在书斋里静静读完吴真老师的新作《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
2025-10-14
-
欧阳予倩“自传”的误记
今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欧阳予倩文献图传》。
2025-10-14
-
兰州大学校歌:西北青年的抗日怒吼
甘肃学院(现为兰州大学)校歌 资料图片 甘肃省政府关于甘肃学院校歌事宜的指令 资料图片 1938年6月,在全面抗战的连天炮火中,全国高校大规模内迁,并由此诞生了一大批与《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爱国歌曲一脉相承的新校歌。
2025-10-13
-
“以古为师”还是“生活充实”——吴兴华与汪玉岑
吴兴华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期所结交的朋友主要有宋淇、孙以亮、石增祚、黄宗江、张芝联、郭心晖等人,这些名字经常出现在他给宋淇的书信里(《风吹在水上:致宋淇书信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025-10-13
-
烽火中的吟咏——新见苏步青未刊《青芝词稿》
《青芝词稿》封面 1939年苏步青(右二)与陈仲和(左一)、陈建功(左二)、熊全治(右一)在广西宜山文庙前合影 《青芝词稿》是苏步青早年的一部未刊残稿,仅存甲卷,现藏于浙江温州平阳苏步青励志教育馆。
2025-10-13
-
石一宁:认真的泰昌先生
这个秋天阴晴不定。
2025-10-11
-
作家的挚友——编辑家周明印象
2016年深秋,我到江苏淮安参加一个颁奖典礼,礼堂里欢声雷动,在台上领奖的我突然看到了坐在前排的周明老师。
2025-10-11
-
因文学而结缘——怀念好兄长褚水敖
褚水敖大兄静静地走了,时在2025年1月11日。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