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诗意尼勒克》(13)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7日14:40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冷落了曾纪泽几天,格尔斯和布策又提出无理要求,要清廷赔偿沙俄守卫伊犁的军费1200万卢布。曾纪泽断然拒绝,格尔斯又以开战相威胁。曾纪泽针锋相对说,中俄一战,胜负尚难预料。大清如果获胜,俄国也必须赔偿军费。

  曾纪泽软硬不吃,恪守“替国家保全大局”的信条,让格尔斯和布策颇为头疼。双方正式会谈辩论有记录可寻的为51次,反复争辩达数十万言。终于迫使俄国政府修改条约,除了将伊犁归还中国外,又归还了伊犁南面的一大片领土。

  1881年2月24日,中俄重订《 中俄伊犁条约 》,此次签订的条约全称为《 中俄改订条约 》,用中、俄、法三国文字定稿。签字之后,沙俄代表格尔斯握着曾纪泽的手说:“我办外国事件四十二年,所见人才甚多,今与贵爵共事,始知中国非无人才!”

  与《 里瓦几亚条约 》相比,除赔款增加了400万卢布外,在领土和商务方面,大清争取了很大一部分主权。

  英、法、美等国的各大权威报纸均载文评论说,中国的天才外交官曾纪泽创造了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迫使沙俄帝国把已经吞进口里的土地又吐了出来。这是俄国立国以来不曾有过的事情。

  弱国无外交!沙俄强盗到中国杀人放火,毁人家园,强取豪夺,从新疆割去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斋桑湖以东的大片土地,还向受害者索要巨额赔偿,人神共愤,应该遭到天谴!

  1884年,清政府接受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行省,任命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仍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伊犁不再是新疆的军政中心和核心地带,而是兵临城下、唇亡齿寒的边城。

  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这是晚清历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左宗棠西征,为中国保住了1/6的国土,他被梁启超先生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浙江巡抚、左宗棠的老友杨昌睿在清廷恢复新疆建省后来访,看见处处杨柳成荫,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得其乐融融,吟了一首《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古老又年轻的尼勒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军以雷霆万钧、摧枯拉朽之势瓦解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

  1912年元月,以杨缵绪、冯特民、李辅黄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伊犁策动起义成功,成立新伊大都督府,宣告清朝在伊犁统治结束。20多天后,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大清朝宣告彻底覆灭。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任命杨增新为新疆都督。杨增新采用以柔克刚的“和平谈判”手段,取消了伊犁临时革命政府,以新疆都督兼行伊犁将军事;其后,他多次派兵击败俄国白匪,平息乱事,保全了阿尔泰。在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上,杨增新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新疆在他统治时期未受到严重的侵略。

  1928年,杨增新通电拥护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易帜归附,就任新疆省政府主席一职。同年7月7日他被政敌刺杀身亡。继任者金树仁和盛世才在新疆实行封建割据式的独裁统治,制度多变,局势动荡。

  1944年9月,在伊犁、塔城、阿山( 今阿勒泰 )三个地区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爆发了一场由多民族群众参加的起义。民族军打到了玛纳斯河西,与国民党军队对峙,时称“三区革命”。

  这场革命的导火索是尼勒克人点燃的。

  1943年,国民党政府发布命令,要求新疆各族人民捐献战马一万匹,交不出马的,则以高出市场价格一倍的马价交纳现金。巩哈县( 今尼勒克 )分配的名额是军马200匹。这种强征暴掠的行径激起各族民众的强烈反抗。是年8月,巩哈县牧民艾克拜尔、色依提、库尔班等人成立加哈乌拉斯台游击队,在山区伏击了催交军马、缉拿逃犯的县警察大队,击毙警察十余名,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加哈乌拉斯台游击队声名大振,很快发展到200余人,拥有枪支60多杆。

  1943年10月,加哈乌拉斯台游击队在数千名群众协助下,攻克巩哈县城,拉开了三区革命的序幕。

  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起义军以伊犁、塔城、阿尔泰三区为根据地,建立了各级政权机构和武装力量——民族军和游击队,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各种斗争,这场斗争一直坚持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尼勒克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站在尼勒克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追昔抚今,塞种人、大月氏、乌孙、突厥、柔然、蒙古、维吾尔、哈萨克等众多游牧民族都曾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如烟的往事和阿肯冬不拉琴弦上的颂歌,大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慨。

  尼勒克是伊犁河谷风光秀美、草场肥沃的宝地,是一颗熠熠生辉的耀眼明珠。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

  不到伊犁不知新疆有多美!

  不到尼勒克不知伊犁美在哪里!

  尼勒克县地处新疆西部中天山西段,伊犁地区东北部,距伊宁市113公里;东经国道217线至独山子,距乌鲁木齐516公里;西南与巩留县隔河相望,东南与新源县毗邻,东与和静县为界,北与精河县为界。

  全县东西长243公里、南北宽70公里,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为18.69万人,由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东乡族、壮族、撒拉族、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等24个民族组成。

  喀什河、巩乃斯河自东向西,像母亲两条柔软修长的双臂,将尼勒克揽入怀中,日夜不停地轻轻拍抚着。俯瞰尼勒克,像是一片细长的柳叶,又像是一只开屏的孔雀。因四周高山环绕,峡谷遍布,尼勒克经常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伊犁地区乃至尼勒克县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尽管200多年来蒙古族不再是伊犁的主体民族,但伊犁大多数重要的地名,都是用蒙古语命名的。譬如尼勒克的蒙古语意思是婴儿、新生命。

  婴儿就是希望!

  婴儿就是明天和未来!

  婴儿就是最幸福和美好的愿景!

  这是个多么生动形象有寓意的名字啊,寄托着蒙古人和后世人对生活的热望,以及他们建设梦想家园的期盼。

  尼勒克的地理环境独特,四面环山,像是一个温馨安宁的摇篮,在喀什河、巩乃斯河

  两条母亲河的哺育下,尼勒克水草肥美,牛羊成群,风光旖旎,如诗如画。

  尽管尼勒克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优质肥沃的草场,但制约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还很多。1986年,尼勒克全县人均收入仅为307元,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按照国家确定的低收入人口标准,尼勒克县再次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新的扶贫标准是人均2300元,尼勒克县实有贫困人口8054户36741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8%,扶贫重点乡4个,重点村40个。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循守旧,观念落后。

  贫困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坐井观天,不思进取。

  2012年,尼勒克县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他们锐意进取,大胆开拓思路,以科技教育为支撑,瞄准富民强县这个目标,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核心,培育三大产业( 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现代农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实施五大战略( 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畜牧大县、旅游名县、文化兴县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打造“甜蜜、富饶、宜居”的尼勒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