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诗意尼勒克》(11)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7日14:40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

  试吟断送老头皮。

  去伊犁路途遥远,林则徐要途经兰州、嘉峪关、玉门关、星星峡、哈密、阜康、乌鲁木齐等地。他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艰难地跋涉在西域荒凉孤寂的大地上,沿途人烟稀少,到处是荒漠戈壁,天山大雪封路,马车常常陷进雪坑冰窟。遇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时,他也只好夜宿马车上。

  林则徐以苦为乐,途中做诗两首《 塞外杂咏 》:

  沙砾当途太不平,

  劳薪顽铁日交争。

  车厢簸似箕中粟,

  愁听隆隆乱石声。

  天山万笏耸琼瑶,

  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父子三人经过4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伊犁的惠远城。先期流放到伊犁的原两广总督、禁烟亲密战友邓廷桢特意出城迎接,二人执手无语,热泪满襟。

  邓廷桢事先为林则徐租了两间土房,放下行装稍事休息,林则徐立刻前去拜会伊犁将军布彦泰。

  布彦泰虽是满人,对林则徐却十分敬重,照顾安排他掌管粮饷处事务,又主动馈赠米面、猪羊、鸡鸭等食物。伊犁的冬天滴水成冰,寒冷异常,出生在福州的林则徐像当地人一样买火盆和烟煤,学着生火取暖。

  林则徐抵达伊犁的第三天,道光皇帝下旨裁撤伊犁镇总兵,伊犁将军布彦泰征求林则徐的意见。林则徐不顾忌自己是戴罪之身,慷慨陈词,建议布彦泰强调新疆军事位置对抵御野心勃勃的沙俄入侵的重要性,上奏坚请保留原军队编制不变,使得道光皇帝改变了决定,保留住伊犁镇总兵。林则徐时时提醒国人要特别关注西北边防。他后来回到内地,仍然不忘告诫人们:“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历史证实了林则徐的远见卓识——沙俄成为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林则徐积极协助布彦泰开垦红柳湾、三棵树垦地3万亩,阿勒卜斯垦地16万多亩。1844年,伊犁将军布彦泰委托林则徐负责垦复阿齐乌苏地亩工程。要想垦复阿齐乌苏废地,首先要解决水利问题,必须将原有的喀什河引水渠道展宽加深,并开挖新渠引入阿齐乌苏东界。

  鉴于当时伊犁的财力困难,对阿齐乌苏渠采取了捐资分段承修的办法,林则徐主动捐资承修了整个渠工最艰巨的龙口工程。这项工程于1844年6月兴工,历时4个月完竣,除料物不计外,共用工十万以上。

  布彦泰就此更加敬重林则徐,专门向朝廷奏报林则徐的立功表现,他写道:

  “查林则徐到戍已及两年,深知愧奋。奴才每于接见时,留心察看,见其赋性聪明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洵能施诸行事,非徒托空言以炫目前者比,久经圣明洞鉴。奴才鼠目寸光,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窃谓人才难得,如林则徐之遣戍伊犁,实为应得之罪,然以有用之才置之废闲之地,殊为可惜。”

  道光皇帝看到布彦泰的奏章,对开垦阿齐乌苏大局已成,渠道全通,十多万亩土地得到灌溉,且不误春耕大喜,不禁表扬道:“所办甚属可嘉!”他虽然对重新起用林则徐只字不提,但批复予以肯定:“伊犁前办开垦事宜,经该将军奏明,委林则徐查勘办理,尚为妥协。”

  之后,林则徐奉命前赴南疆履勘垦地,“锋车遍八城”,勘田60余万亩,分给维吾尔族农民耕种。他又转赴吐鲁番、哈密勘垦。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接旨获释,在新疆共生活了3年多时间。

  林则徐离开哈密时深情地吟咏道:“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虽然他来得并非情愿,但走时却对伊犁的山山水水充满着留恋。

  1849年冬,一叶扁舟经湖南辰州,泛沅江,溯湘水,向长沙行来。

  1850年1月3日,小船靠岸泊在湘江。船舱里端坐着一位霜染两鬓、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近代中国第一人臣”林则徐。因长期心情压抑和劳苦奔波,加上夫人郑淑卿的去世,使林则徐旧疾复发,不得不奏准请假回乡调治。林则徐在湘江逗留,是想会晤相闻已久,却始终未曾谋面的左宗棠。

  林则徐知己好友、两江总督陶澍的女婿胡林翼,曾鼎力向林则徐推荐左宗棠,说他是“近日楚才第一”。林则徐殷切地函复胡林翼:“承示贵友左孝廉,既有过人才分,又喜经世文章,如其噬肯来游,实所深愿。即望加函敦订,期于早得回音。”因左宗棠家事缠身,错过机会。不过,林则徐记住了左宗棠的名字。

  左宗棠对林则徐是仰慕已久,“心神依倚,惘惘欲随”。

  林则徐派人到湘阴东乡柳庄邀请左宗棠一叙,左宗棠喜不自胜,当天赶到湘江边,与林则徐在舟船中彻夜畅谈。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湘江夜话”。

  家事、国事、人物、政事,“无所不及”。林则徐对这位37岁的布衣“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期许良厚;左宗棠对这位65岁的前辈名臣,颂为“天人”,崇敬至极。他们畅谈治国方略,纵评天下大事,相见恨晚,结为忘年之交。

  林则徐预见俄国将成为中国的边疆大患,谈及他对新疆地理的观察,俄国在边境的政治军事动态和自己的战守计划,并将相关材料悉数托付左宗棠,感慨道:“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临行前,林则徐又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他日西定新疆,非君莫属。”

  一年后,左宗棠在朋友寓所中听到林则徐死于广东的噩耗,不由痛哭失声,流泪撰题挽联寄托哀思: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27年后,左宗棠冒着千里戈壁的风沙酷暑,怀揣着林则徐给他的作战方略和地图,抬着那口木棺,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真的义无返顾地走进了新疆……

  1864年,在陕甘回民起义的影响下,新疆农民大起义形成了库车、乌鲁木齐、喀什噶尔、伊犁、和田五个中心,新疆各地陷入封建割据。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仅限于东疆的哈密、巴里坤,北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至塔城一线,苟延残喘。这种混乱局面为阿古柏和沙俄军队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1864年9月,占据喀什噶尔的回族首领金相印和柯尔克孜部落首领司迪克,因无力攻克清军据守的喀什噶尔汉城( 疏勒 )和英吉沙尔,做了一件极其愚蠢、引狼入室的事儿:请求浩罕汗国让大和卓的后裔返回喀什噶尔,并提供军事援助。

  浩罕当时正与沙俄作战,都城塔什干已失陷,自顾不暇;出于道义上的支持,浩罕首领阿里姆库尔派遣阿古柏·伯克和大和卓波罗尼都的曾孙布祖鲁克一起,带领68个人前往喀什噶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