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诗意尼勒克》(8)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7日14:40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欲凭春梦到卢龙。

  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著名道人丘处机在《 长春真人西游记 》里记载:“西南约行三月,复东南过大山,经大峡中。秋月,抵金山东北。少驻,复南行。其山高大,深谷长坂,车不可行。三太子出军,始辟其路。”金山即今阿尔泰山,三太子即窝阔台。

  《 长春真人西游记 》又说:“沿池正南下,右峰峦峭拔,松桦阴森,高逾百尺,自巅及麓,何啻万株。众流入峡,汹涌奔腾,曲折弯环,可六七十里。二太子扈从西征,始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桥,桥可并车。”这里的池,即赛里木湖;池南的山峡为准噶尔盆地南通伊犁盆地的通道,即果子沟,这条通道是察合台在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前开辟的。

  疆域日益扩大,属户不断增多,成吉思汗原来统率自己部族的那套方式已不相适应。早在他称汗和建国之时,即进行了分封。统治西域后,成吉思汗进行了第二次分封,他把钦察草原分给长子术赤;把高昌回鹘国以西至伊犁河、楚河流域分给次子察合台;把阿尔泰山至叶密立( 今新疆额敏县 )地区分给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及其他亲人的封地,则是蒙古高原或长城内外新得的金国、西夏的土地。

  成吉思汗的分封,虽然对团结蒙古统治集团的力量,巩固和加强新征服地区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为日后蒙古统治集团的分裂和战乱埋下了祸根。

  蒙古帝国以西域为补给站和跳板走向征服世界的征途,“大约占据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开化地区”。

  对于成吉思汗西征,争议很大。有人将成吉思汗西征看作是一场天灾、一场浩劫,一场来自东方野蛮人的黄祸;也有人认为,成吉思汗西征打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缩短了地球的距离,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我国著名的元史专家韩儒林先生充分肯定过成吉思汗西征在促进中西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他说:“成吉思汗在开始西征起,便采用中原的交通制度,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路’、设置‘驿骑’、‘驿牛’和‘邮人’,把中原原有的驿站系统延伸到西域。成吉思汗把东西交通大道上的此疆彼界扫除了,把阻碍经济文化交流的堡垒削平了,于是东西方的交往开始频繁,距离开始缩短了。中国的创造发明如火药、纸币、驿站制度等输出到西方,西方的药品、织造品、天文历法等也输入了中国。”

  由于蒙元时期用暴力扫除了亚欧各国之间的此疆彼界,又逐步建立了一个完善的驿站系统,于是将几千万平方公里之内的各个部分彼此联系起来了。比如在元朝境内就有陆站、水站、狗站等1383处,拥有驿马44301匹,驿车3937辆,驿船5921条。“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脉络相通,朝令夕至”。

  一个使者、商人或旅行者只要能领到帝国发的乘驿牌,就可以在亚欧各地通行无阻,所谓“之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在邻家”,这种说法并非夸张。亚欧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直接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孙子辈儿又进行了两次西征,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国。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

  1271年,元朝建立。元世祖忽必烈主张更改蒙古旧制,采行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遭到了窝阔台孙子海都和察合台后裔都哇的武装反抗。双方进行了长达40年的战争,使天山南北和蒙古高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对付海都、都哇的反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军政措施。他令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征阿力麻里( 今伊犁霍城县 ),并建阿力麻里行省,统辖伊犁地区。1281年改畏兀尔断事官为北庭都护府。接着在别失八里行省之下设置了别失八里、哈喇火州( 吐鲁番 )、斡端三个宣慰司,统管南、北疆的政务。1282年设阿力麻里元帅府,领天山北路;后又设别失八里元帅府,领天山南路。1295年,又设曲先塔林都元帅府( 库车、塔里木附近 )、北庭都元帅府,分统天山南北军务。

  除了设置上述机构,元政府还采取了如下一些管辖西域的措施,如设驿站,以加强情报和号令的传递;定赋税,令畏兀尔境内计亩纳税;设交钞库,管理流通的钞票;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狱;设哈赞忽咱,主管户籍。

  元朝末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以阿力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吐鲁番一带;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河中地区。西域绝大部分地区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东察合台汗国同明朝保持着友好关系。明朝为了统辖西域,1406年在哈密设卫。哈密卫是明朝在西域建立的行政、军事机构。明朝还册封西域各部首领为王,如哈密王、别失八里王、吐鲁番王、瓦剌王等,并任命西域各部头目为本部的都指挥、都佥事等官,管理本部行政事务。

  东察合台汗国时期,1456年,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哈萨克人在楚河流域建立了哈萨克汗国,都城为土尔克斯坦城,哈萨克族在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形成。后来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分三个玉兹,大玉兹分布于巴尔喀什湖南部及伊犁河到锡尔河之间的广阔地区;中玉兹分布在大玉兹之北,即巴尔喀什湖西北草原地带;小玉兹分布在今哈萨克斯坦西部。中国的哈萨克族是大玉兹和中玉兹的部落,主要分布于现在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

  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明末清初,蒙古族按照主要部落及其分布地区,分为漠南察哈尔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卫拉特蒙古。卫拉特蒙古又分为四部,即游牧于伊犁一带的准噶尔部,游牧于乌鲁木齐附近的和硕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杜尔伯特部和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地区的土尔扈特部。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迫使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迁出天山北麓,又迫使杜尔伯特部降服,从而占据了整个天山以北地区。当时叶尔羌汗国的黑山派和卓与白山派和卓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1671年,噶尔丹掌握了准噶尔部的政权,白山派的首领阿帕克和卓被驱逐出喀什噶尔,他向噶尔丹求援。1678年噶尔丹出兵天山南路,攻占叶尔羌城,叶尔羌汗国名存实亡。从此,天山南麓成了准噶尔部的属地。噶尔丹把政治中心由塔尔巴哈台( 塔城 )迁到伊犁河谷。

  在野心勃勃的噶尔丹率领下,准噶尔部像是头草原野狼,露出了锋利的獠牙,长嚎着四处出击,让蒙古各部心惊胆寒,甚至威胁到大清的长治久安……

  西风残照,准噶尔盆地

  在流寇出没、英雄凋零的清初,噶尔丹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有大志、好立奇功”的传奇悲剧人物。在他的带领下,准噶尔部恢复了嗜血的野性,难以驯化,乃至于千古一帝康熙为之寝食难安,抱病三次御驾亲征。得知噶尔丹死讯时,康熙正在黄河大堤上视察,他当即跪倒,拜天谢地,无比庆幸。

  只要火种还在,准噶尔部的星星之火便可以燎原,成为大清王朝的心头之患,康熙、雍正、乾隆历时三朝、祖孙三代为统一西北地区多次征剿准噶尔,清代文献中通称为“平定准噶尔”。

  噶尔丹生于顺治元年( 1644 ),是准噶尔部著名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6子。他青年时赴西藏投在达赖喇嘛门下,习沙门法,颇受达赖五世器重。噶尔丹天性聪慧,果敢勇武,“不甚爱梵书,惟取短枪摩弄”。他与西藏实权人物第巴桑结嘉措相交甚密,时常返回准噶尔部参与其兄僧格的政治外交活动,并与俄国使者伯林暗通款曲。

  康熙十年( 1671 ),准噶尔部首领僧格在内讧中被杀。消息一传到西藏,噶尔丹就在西藏僧俗上层的全力支持下,日夜兼程返回准噶尔,临行“达赖喇嘛多秘语,膜拜别”。

  噶尔丹在准噶尔部很有号召力,僧格旧部、卫拉特蒙古著名首领楚琥尔乌巴什、鄂齐尔图车臣汗的鼎力相助,使他斗志昂扬地投入到统治集团的权力争斗。

  噶尔丹的英雄形象在一则史料中有生动记载。噶尔丹归来后,率千余人与车臣、卓特巴巴图尔联军万余骑激战于阿尔泰山地区。他跃马挺枪,冲锋在前,深入敌阵斩杀百十骑,犹如赵子龙附魂,敌人闻风丧胆,溃不成军,而他“身不著一矢”。

  车臣、卓特巴巴图尔联军退守金岭口。山高路险,滚石如雨,噶尔丹的士兵不敢仰攻。噶尔丹立斩宰僧数人,身率二十骑先登,呼声震天地。噶尔丹与车臣迎面相遇,“入其车,手缚之,左右皆走散,莫敢当。皆大惊异以为神,弃弓矢,下马趋拜降”。

  车臣兵败被杀,卓特巴巴图尔携幼弟达哩及残部逃窜到青海。噶尔丹“遂为所部长”,成了准噶尔政坛的风云人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