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诗意尼勒克》(9)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7日14:40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噶尔丹在军事上击败了政敌车臣、卓特巴巴图尔的势力,承袭为准噶尔部大汗。噶尔丹是有大抱负之人,一统蒙古、建立大蒙古帝国是他的宏愿。执掌最高统治权后,他即召集谋臣,商议巩固权力,扩大势力的方略。谋臣献言“近攻计”,具体步骤是先统一天山北路之卫拉特蒙古诸部,进而出兵天山南路,统治回疆,以确立准噶尔在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

  噶尔丹东征西讨,击溃了鄂齐尔图车臣汗与楚琥尔乌巴什联军,实现了“胁诸卫拉特奉其令”的目标。紧接着他利用南疆和卓白山派和黑山派的矛盾,率领12万铁骑,经阿克苏、乌什等地向喀什噶尔、叶尔羌进军,如风卷残云般横扫南疆,灭亡了叶尔羌汗国。噶尔丹扶植和卓伊达雅图勒拉为王,自此以后,准噶尔贵族统治南疆达80余年之久。

  康熙十八年( 1679 )七月,噶尔丹领兵3万,“将侵吐鲁番,渐次内移,往后西套,前哨已至哈密”,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已伸展至甘州( 今甘肃张掖 )一带。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噶尔丹深谙此理,他以“西域既定,诸国咸愿奉为汗,乃请命达赖喇嘛……”达赖喇嘛五世应噶尔丹之求,赠“博硕克图汗”号。

  噶尔丹掌权后,几乎每年遣使向清廷进贡,上奏汗国内重大事宜。1679年,噶尔丹遣使禀告已接受达赖喇嘛所授之博硕克图汗号,请求承认,并进贡锁子甲、鸟枪、马、驼、貂皮等物,清廷收受其进贡方物,但不承认其汗号,拒绝授予汗印。当时清廷正忙于讨伐“三藩”,对远处西北的噶尔丹,只求其表面上的臣服,政治上并无苛求。

  噶尔丹将准噶尔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伊犁河谷,冬营地则有额尔齐斯河、博尔塔拉等地,并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撒马尔罕、布哈拉、乌尔根齐地区。

  噶尔丹的战略步骤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还展开了积极的对俄外交活动。在噶尔丹看来,“和俄国结盟才有可能征服蒙古”,因而采取了“北通好于俄罗斯”的方针,力求结成军事同盟。沙俄想利用噶尔丹实现其侵略我国西北地区的野心,而噶尔丹则想利用沙俄力量来牵制清政府,实现其一统蒙古的政治图谋,这就是双方互相接近、进而勾结的共同政治基础。

  康熙十七年( 1678 )三月,噶尔丹为实施其“东进政策”,即准备进军青海,理由是和硕特是卫拉特蒙古一部,理应归他统辖。清廷得知消息后,即命甘肃提督张勇等整饬军队严加防范,同时敕谕噶尔丹,要他“坚立信誓,不许骚扰人民”。噶尔丹羽毛未丰,未敢与清政府为敌,撤兵而归。

  噶尔丹“东进”受挫,心有不甘,便到沙俄寻求支持,找借口打击与清政府保持臣附与友好关系的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土谢图汗仓促迎战,初战即失利,噶尔丹的骑兵乘势击溃车臣汗和扎萨克图汗两部,大肆掠夺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牧地,致使喀尔喀蒙古诸部蒙受空前浩劫,举部内迁,“溃卒布满山谷,行五昼夜不绝”。

  噶尔丹是从背后向正在抗击俄国侵略的蒙古人民猛砍一刀,使他们陷入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不利地位。噶尔丹占领漠北后,参加尼布楚谈判的清朝使团不得不中途撤回,影响了清政府在谈判中的实力地位,迫使清廷在谈判中对俄国做出重大让步。

  清廷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噶尔丹与清廷决裂,陷入以战为主的泥潭。

  噶尔丹东进初战告捷,声势大振,没想到这时准噶尔内部发生内讧,严重分裂。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和两个兄弟长大成人,噶尔丹视他们为准噶尔汗位的潜在争夺者,便设计暗中加害。策妄阿拉布坦英武非凡、为人机警,率部众5000人出逃到额琳哈毕尔噶( 今新疆沙湾县境 ),接着夺取了噶尔丹的冬营地——博尔塔拉,并全歼了噶尔丹率领的追兵。

  噶尔丹的死敌楚琥尔乌巴什之子额琳臣率众投靠清廷。这两件事打击了噶尔丹的士气,他不仅失去了根据地,而且兵员锐减,只有冒险进入漠南蒙古,劫掠驼马牛羊,以图发展。

  清廷经过一系列的精心备战,康熙二十九年( 1690 )八月,康熙皇帝决定亲征。噶尔丹被沙俄全权大使戈洛文欺骗和忽悠,亲率准噶尔铁骑在乌兰布通与清军决战。据传教士张诚( 法国人让·弗朗索瓦·热比隆 )的记载,双方当日以大炮火枪互轰开始,激战竟日,以双方士卒肉搏为止。可见此战之激烈。最终以准噶尔军的溃败、噶尔丹逃窜而告终。

  噶尔丹在乌兰布通战败后,虽曾向清廷认罪立誓,但反叛之心犹存。他悄悄在科布多( 今蒙古国西部 )集合旧部,并向沙俄乞援,企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康熙三十四年( 1695 )九月,噶尔丹率骑兵3万,攻入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随后沿克鲁伦河东下,进抵巴颜乌兰。扬言过冬后,将借俄罗斯鸟枪兵6万,大举内犯。

  形势严峻,康熙三十五年( 1696 )二月,清廷发兵10万,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两军在昭莫多对垒,清军几路夹攻,噶尔丹惨败。乌兰布通之战使噶尔丹丧失了进攻的锐气,而昭莫多之战使噶尔丹丧失了有生力量,战后噶尔丹率残部流窜于塔米尔河流域一带。史料记载,噶尔丹“困穷已极”,“糗粮庐帐皆无,四向已无去路,狼狈不堪,目下掘草根为食”。

  噶尔丹因连年征战,四处树敌,处境十分困难。老根据地伊犁河流域,早已为自己的宿敌策妄阿拉布坦所控制,西归之路断绝;想北投奔沙俄,他们视噶尔丹为政治包袱;长期支持噶尔丹的西藏僧俗上层威慑于清廷的重压,不敢接纳噶尔丹。

  噶尔丹在政治上、军事上山穷水尽,众叛亲离。他“怨恨数日,饮食俱废,于十二日头痛,召丹济拉前去,十三日午前身死”,随从当即“夜焚其尸”。

  一代枭雄噶尔丹的生命悲剧就此结束。

  噶尔丹想借沙俄力量与清王朝抗争,却被沙俄利用,成了沙俄与清朝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他最终被沙俄抛弃,成为过河卒子,无路可退。噶尔丹的失败,从根本上说,他的行动违背了我国由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与巩固的历史潮流,到头来不免走上覆灭的道路。

  从这一意义上说,噶尔丹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

  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为讨好清廷,将噶尔丹的骨灰献给康熙皇帝。1698年,策妄阿拉布坦正式成为准噶尔大汗,准噶尔故地尽归其所有。

  伊犁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成了策妄阿拉布坦的根据地。他在伊犁河北岸修建了“会宗之所”——固勒扎都纲( 即金顶寺 ),成为厄鲁特蒙古的宗教、政治中心。

  策妄阿拉布坦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先是派其弟策凌敦多布西征,征服了哈萨克汗国的头克汗,又数次击败沙俄的入侵。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策凌敦多布率6000骑兵从和田出发,自西路入藏,一举击败拉藏汗,攻占拉萨,在西藏建立了统治。

  随着统治权力的扩大,策妄阿拉布坦与清朝政府的矛盾日渐加剧。清朝曾两次出兵征讨,先败后胜,终将策凌敦多布赶回伊犁,建立了对西藏的直接统治。

  1725年,清朝新即位的雍正帝同策妄阿拉布坦议和,划分了边界,并商定互相贸易。策妄阿拉布坦对维吾尔族与中亚的政策是人质制,把他们送到伊犁,“执其酋,收其赋”。策妄阿拉布坦将南疆的维吾尔族人迁移到伊犁屯田,称他们为“塔兰其”,意思是种地之人。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此时,准噶尔汗国到达其巅峰,领土范围包括乌兹别克斯坦、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今哈萨克斯坦、阿富汗等广大地区,人口达到500余万。史料记载“控弦近三十万人,驮马牛羊遍山谷”,首都伊犁“人民殷庶,物产饶裕,西陲一大都会”。伊犁河北建有固勒扎都纲,河南建有海努克寺,均是“绕垣一里许”的大寺庙,“每逢岁首、盛夏,其膜拜顶礼者远近咸集,往往施珍宝,捐金银以示庄严”。

  雍正年间,清廷与准噶尔进行了两次战争。雍正八年( 1730 )清廷命噶尔丹策零将叛乱的罗卜藏丹津送回,噶尔丹策零探知清军西进来讨,返回伊犁备战。入冬,噶尔丹策零偷袭清军西路军营。

  雍正九年( 1731 )六月,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与清朝在和通泊地区( 今新疆阿勒泰北与蒙古边界地区 )展开了一场战争。噶尔丹策零使用了诈降、诱敌深入、诱敌野战等兵法,抓住了清军统帅傅尔丹立功心切的弱点,战而胜之。清军几乎全军覆没、败亡而逃。噶尔丹策零踌躇满志,不可一世,多次向清廷挑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