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展示 >> 正文

《留学生》(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3日15: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逄鸿星

  1946年4月,苏联红军全面撤出哈尔滨后,顾明达的父亲就留在陈云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工作。之后,他又随部队转战于北满、南满战场,最后在1948年7月的一场战斗中,不幸被国民党逃兵的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了。

  父亲牺牲时,顾明达的母亲带着他和刚一岁的弟弟,随军来到了提前解放了的滨江市,后来组织上就把他母亲安排在了滨江师范学校里任俄文教员。受过俄国东正教会的教育,经历过伪满洲国时期的磨难,挨过苏联红军在哈尔滨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又随丈夫加入东北民主联军转战南满、北满,战四平、困长春的母亲,终于迎来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顾明达家和其他革命烈士家庭一样,门上挂着“革命烈士之家”的牌子,享受着烈士家属的殊荣。

  顾明达的母亲有着很高的政治判别水准,对未来有着自己的预期。她从1949年10月3日当天的广播里听到,苏联成为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就预感到让孩子学好俄语将来一定会派上大的用场。从那时起,顾明达母亲每天都教他和刚牙牙学语的弟弟学习俄语,一家三口人在家里都是用俄语对话。不管是饿了渴了,还是困了,甚至上卫生间都必须讲俄语才可以。母亲每天都给小哥儿俩读俄文版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契诃夫等名家名著和他们那圣经般脍炙人口的诗歌。

  十七岁时,顾明达就在母亲的帮助下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读完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前夜》《僻静的庄园》《猎人笔记》,读完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长篇小说《母亲》等几十位作家的逾百部作品,几乎读遍了能读到的所有俄国和苏联作家的作品。

  为了让小哥儿俩更了解苏联的历史,母亲还时常给他和弟弟弹奏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还带他们到师范学校去看苏联著名油画大师列宾的作品……顾明达那时的俄语水平,就已经达到了大学二年级的水平。小哥儿俩学会和掌握了俄语,也了解了苏联这个伟大的国度,苏联这片红红的热土已经成为他们心中向往的圣地。对于顾家小哥儿俩来说,掌握了俄语,的确派上了用场,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整个人生命运。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从1948年9月向苏联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开始,到1962年的十余年间,国家向苏联和欧洲国家先后派送留学生和技术人员就多达几万人。特别是苏联援建中国的一百多项重点项目全面上马开工之际,各地更是急需各种专业人才,尤其是懂俄文的专业人才。

  全国上下都在精选优秀学员,陆续派往苏联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学习。由于顾明达当时的俄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水平,又出身于革命烈士家庭,无论是政审还是其他条件都是很符合的。有人说是千里挑一,还有人说是万里挑一。总之,经过层层推荐、选拔和严格政审,在免除一年国内预科学习俄文后,顾明达被直接选派到苏联化工学院学习。

  1957年9月,刚满19岁的顾明达兴高采烈地穿着政府刚刚统一配发的中山装,背着行囊,在滨江火车站洒泪告别了母亲和弟弟,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去苏联求学的征程。那个年代,能被国家选派到国外学习,特别是能去苏联留学深造,是莫大的荣耀。人们都抱以羡慕的目光,就连列车长和乘务员看见有留学生乘坐他们这趟列车,都大老远地跑过来帮着提行李。

  那时东北的留苏学生大部分都集中到哈尔滨,再由哈尔滨乘专列经满洲里出国。顾明达没有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到哈尔滨去集中,而是和一个俄文水平也非常好的女学生被特招到北京集合。出发的那天,心急的顾明达刚刚吃过午饭就待不住了,一直嚷嚷着要去火车站等着。滨江发往北京的火车是晚上六点的,不到四点,顾明达就在母亲和弟弟的陪同下早早来到了车站。

  当年的滨江火车站十分简陋,仅有一栋刚刚用白灰水粉刷过的平房,这还是日本人留下的。平房的前面是一个不大的广场,后面便是乘车的站台,两排崭新的木板栅栏将站台与广场隔开,偶尔有火车从车站经过。几个候车的旅客躲在大树底下乘凉,两个穿着铁路制服的调度员,正拿着信号灯和指挥旗指挥着火车编组。火车头喷着烟雾,呼哧呼哧地在铁轨上来回地拖拽着车厢。

  顾明达把行李、背包、洗脸盆依次挂在栅栏上,娘儿仨站在车站门前的广场上兴高采烈地话别。暖融融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幸福和欢乐在他们脸上荡漾着。

  身穿笔挺中山装的顾明达格外抢眼,人们一看年龄就知道他是一位将要远行的留学生,往来的行人投以羡慕的目光,夸赞的话语不时随风飘来。一家人沉浸在无比喜悦和幸福之中,丝毫没有即将分别几年不能相见那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即使有,也被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所冲淡。

  五点刚过,滨江市负责留学生工作的任老师带着一个女生向顾明达他们走来。见任老师手里提着行李,顾明达赶紧跑上前去,从任老师手中接过行李,挂在栅栏上。

  任老师笑呵呵地问道:“顾明达同学,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可别落下啊!”

  “任老师放心,都准备好了。”顾明达挺了挺胸回答道。

  任老师又指了指身边的那位女同学说道:“顾明达同学,这位是与你一起去北京集合的兰虹同学,你们要互相照顾,路上注意安全,北京留学生预备部已安排专人到车站接你们了。”

  其实,顾明达老远就注意到任老师身边跟着的女孩了,只是一直没好意思仔细看。任老师这么一介绍,他微微地瞄了一眼那女孩。女孩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子,身着海蓝色大翻领双排扣子的学生服,俨然一个飒爽英姿的女兵;一对用红色毛线打成的蝴蝶结扎在乌黑发亮的大辫子下端,走起路来,上下游动,宛如一对蝴蝶在风中飞舞;额前刘海儿下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扑闪扑闪地眨着,清澈如泉的眼神流露出质朴与纯真的天性;颦笑间,两个惹人心醉的酒窝令人浮想联翩;那银铃般的欢笑声从唇齿间倾泻而出,好像圣山之中清澈悦耳的山泉……

  “您好!顾明达同学,我叫兰虹,兰花的兰,彩虹的虹,很高兴能与您一道去北京集合。”

  还没等顾明达端详仔细,女孩便一面开朗大方地自我介绍着,一面主动伸过手来。

  刚回过神来的顾明达,脸色红到了脖子根,一直低垂着头,两只手不知所措地捏扯着衣角。小弟顾明军在一旁着了急,他一把抓起哥哥的手直接送到女孩伸过来的手里。这是顾明达有生以来第一次与女孩子握手,有一种麻麻的像触电一样的感觉,瞬间袭遍了他的全身。

  小弟顾明军的举动把在场的几个人都逗乐了,爽朗的笑声在金秋的滨江大地上欢快地回荡着。

  火车终于进了站,任老师直接将他们两个人交给了列车长,随后又叮嘱了他们几句。顾明达和兰虹与任老师一一握手道别后,便登上了列车。火车徐徐开动,顾明达将半个身子探出窗外使劲挥动着手臂与母亲和弟弟告别,直到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他才坐回到座位上。

  五十年代的火车,是名副其实以燃烧煤炭为动力的火车。那个年代,带有卧铺的火车很少,绝大部分列车都是硬板座,连软席座位都很少。所谓的软席座位,就是在原有硬木板座椅上包上一层深绿色的皮革而已,比光秃秃的硬板座好看,显得也高档些,但坐着还是硬邦邦的。那时,坐过火车的人不是很多,坐过火车软席的人就更少了。

  列车长特意在软席车厢靠窗的位置给顾明达和兰虹调换了两个对面座位,列车员告诉他们,这座位是给两位要进京开会的十二级干部预留的,那两个人临时没来,列车长就特调给了他们,而且还不需要他们再补钱。

  两个热血沸腾的青年感受着留学生的荣耀,享受着十二级干部的待遇。他们激动得一夜没合眼,初识的尴尬和腼腆早已抛到了脑后,他们畅谈理想,谈学业,谈人生,谈未来,谈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谊,谈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憧憬和热爱,谈对莫斯科留学生活的向往……

  第二天上午,列车在欢快的汽笛声中徐徐地驶进了首都北京。顾明达让兰虹走在自己的前面,他左手提着自己的行李,右手提着兰虹的行李,两个人随着人流走出了火车站。

  两个人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第一次来到期盼已久的祖国首都北京,两个人的心“突突”地跳着,好像马上就要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似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