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关于《上盐湖》的几种阅读方式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龙仁青  2025年11月04日08:56

死亡是另一种诞生

《上盐湖》是鲍尔吉·原野刚刚出版的新作。收到样书时,恰逢我的女儿临产送到了医院,我就在产房门口一边等着外孙的出生,一边阅读完了这本书。在期待一个新的生命降临的时候,这本书却讲述了一个“一个老人准备去死”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提起死亡,人们总是把它与恐惧,痛苦,遗憾,以及各种禁忌联系在一起。因此,死亡也成为儿童文学书写的一个难以打开的话题。而原野则直面这个话题,把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娓娓道来。可以说,在他的故事里,没有恐惧,痛苦和遗憾,反而有一种温暖、安详、平静、自然。

白音仓爷爷带着孙子杨金和外孙贺希格,一头老牛拉着勒勒车,他们一路走向盐湖。爷爷说,那里有五彩霞光,那是神穿的衣服,有五种羽毛的小鸟在霞光里飞翔。他们时而坐在车上,时而步行,走过草原,山峦、河流,遇见鲜花、野草、鸟兽,到了夜晚,就露宿休息。过程中,两个孩子跟着爷爷学会了许许多多野外生存的技能。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死亡教育过程。故事并还没有回避死亡的沉重,却用行走中不断接踵而来的美好,消解着死亡的狰狞,把对生命的敬畏蕴藏在了一个个温暖的细节里。

爷爷知道自己的生命就将迎来大限,他向家人提出自己要去一趟盐湖,家人预感到了爷爷提出这样的要求背后的原因,但他们尊重老人的选择。爷爷生命的终点,成为孙子和外孙面对生活、面对活着的生动教科书。

在《上盐湖》中,原野描写了游隼捕捉野兔的情景,写得很细,很精彩。过程中,爷爷不厌其烦地回答两个孩子的不断追问,在向孩子们普及大自然及野生动物的生存法则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向孩子们传授人类的生存经验。那只游隼为了捉到野兔,却在野兔的计谋下撞在岩石上,快要死了。两个孩子问,游隼会不会死,爷爷回答:顺其自然——这也是本书想要表达的面对死亡时的一种坦然的态度。

天气很热,喝不到水,牛车里有牛奶但爷爷没有让两个孩子喝。爷爷正是通过这样一次行走,把自己生活在草原上的一些经验和智慧传授给两个孙辈的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人生是要经历考验和磨难的。爷爷对两个孩子说:你们像两只刚出窝的小鸟,不知道世界是怎么回事。人活着,第一件事情是在痛苦中忍耐,积累自己的力量。你们喝了牛奶,就尝不到泉水的甘甜。还有,你们不知道人在干渴中能走多少路,你们用行动告诉自己有这个能力。这些事在学校里学不到。忍多大苦,长多大能耐。能耐不会平白无故长在你们身上,它是痛苦养育的孩子。两个孩子在行走过程中感到干渴,爷爷却告诉他们,再忍一忍;一个微小的细节,却蕴含了爷爷的良苦用心。爷爷也用平和的口吻,缓释着两个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别把死亡看得太可怕。死是生命换了另外一个样子。山丁子果从枝头落下来,树叶离开了枝头在大地腐烂。它们其实死了,不是吗? 万物一直在变化,老人变成小孩,小孩变成老人。这也是原野想要告诉孩子们的,是他创作这本书的用意之一。

至此,原野完成了一个为孩子们讲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的大胆尝试。两个孩子送在路上去世了的爷爷回家时,他们是释然的,死亡并没有让他们感到害怕。他们笑着,高兴地拍着手,因为他们看到爷爷的灵魂到星星上找他的爷爷去了。原野告诉孩子们,死亡是生命的重新开始。

世界是童真的想象

在《上盐湖》中,充满想象力的语言信手拈来,这些语言形象、生动,是想象力的极致表达。诸如:青草像数不清的精灵从地里钻出来占领草原,抱住了山岗,野花在风里摇来摇去,像躲避蝴蝶。天边的白云越飞越低,好像飞不动了,就落在草原上休息一下。各种颜色的霞光像神穿的衣裳。后面的草追前面的草,前面的草左右躲藏。远处的星星摇晃着,拿不定主意去哪里……等等。

原野对世界的想象,充满童真和童趣。探究其中的原因,我认为,这是作者本人仍然葆有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是来自于游牧民族对大自然的理解。万物有灵,有着与人类一样的生命、性格和情绪。如此,在原野眼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童话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万事万物,有着顽皮的孩童一样的纯净、活泼、任性、简单,以及和他们一样的好奇心和多动症。整个世界就是孩子们的玩伴儿。这样的书写,是儿童文学写作所需要的;而对作者来说,这是他拿手的,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天衣无缝。

民俗是异质的表达

《上盐湖》讲述的是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的生活,自然有着在长久生活中形成的特殊民俗、信仰等。在这本书里,这样的描写也是俯首可拾:除了对蒙古族的“三青”仪式、告别时相互行“贴脸礼”的仪式等皆有描述和展示外;在一些细节上,也是不经意地描写了诸种细微的仪式,在白音仓爷爷的八十寿诞上,人们唱歌、献祝词,《江格尔十二英雄传》的故事悠然响起。当爷爷带着孙子和外孙走向草原,身边出现了各种小动物,被认为这是吉利的征兆。当爷孙三人找到一眼泉水,爷爷让孙子和外孙跪下来向泉水行礼……

除了民俗,《上盐湖》还大量涉及牧民野外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的描写:引燃牛粪饼,用干燥的枯枝。爷孙三人在草原上生火做饭,架起了三石灶,吃完饭后,就用三石灶旁边的土盖在有火星的灰烬上,接着把三块石头分别放在不同的方向。爷爷解释说,为了让石头不要再经受人们来做饭时的灼烫。这是游牧民族理解生活的方式,是想象力,又是民俗。拉车的牛中暑后,给它喂食白蒿草、跟着动物的脚印去找泉水、喝完奶粥后,刮锅底吃锅巴,等等,这样的小细节,是游牧民族充满智慧的生存法则。这些琐碎的细节,皆来自作者的经历和经验。

在《上盐湖》中,作者以爷爷给孙子和外孙讲述民间故事的形式,援引了几段在蒙古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巴拉根仓的故事。这些故事,强化了作品的异质表达的同时,也借由巴拉根仓这个人物,表达出一种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幽默的态度。作者也是通过这种故事中的故事的方式,提示和强调本书的主旨——那就是我们怎么样面对死亡,把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说得温暖、安详、平静,自然。

阅读有着民族性或地域性书写的作品,笔者非常在意其间的人名、地名。这看似很简单,但许多作品在这一点上恰恰暴露了作者的无知,以及面对民族地域题材缺少严谨、认真的态度。笔者曾经读过的作品,经常看到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导致作品真实性的缺失。可以看出,在《上盐湖》中,每一个地名,每一个人名都是作者做了事先准备的,是有出处的。对其中的一些山水命名,作者还专门做了注解:藿斯茂度山,是桦树山的意思;乌尼格杭肖山,是狐狸的嘴巴子的意思;固独尔乎河,是潜流河的意思;曾经陪伴爷爷的枣红马,叫噶林,是火焰的意思。这种对地理常识的在意,不但增强了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的真实性、合理性,也是作者严肃认真的文学创作态度的一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