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因差异而丰富,因对话而精彩 ——记“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创作和内地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圆桌论坛
来源:文艺报 | 杨茹涵  2025年10月27日08:23

音乐剧《大状王》剧照 夏 冬 摄

近年来,内地与港澳的戏剧交流日益频繁活跃,香港、澳门的优质戏剧作品不断北上巡演,北京、上海等地的精品演出亦频频南下亮相,南北呼应、双向奔赴的常态化互动,已成为区域戏剧发展的鲜明态势。这种密切联动不仅有效拓展了戏剧艺术的展演空间、丰富了各地观众的文化体验,更充分彰显了戏剧在促进地域文化交流交融、凝聚情感共识中的独特价值。面对当下愈发多元的创作风貌、持续拓展的发展格局以及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如何进一步打破地域壁垒、高效整合优质资源、推动戏剧创作质量持续升级,成为整个演出行业亟待共同探索与解答的重要命题。

9月24日下午,由广东省文旅厅支持,文艺报社、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创作和内地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圆桌论坛在广州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戏剧文学性的回归、跨地域合作的实践路径、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戏剧的独特优势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深化跨地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提升华语戏剧创作质量。

从地理坐标到文化共同体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九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这里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更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成为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活力的重要窗口。如今,大湾区正从一个“地理名称”,跃升为一片能对话、可生长、持续辐射创意的文化热土。戏剧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见证着大湾区的文化融合,更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参与构建着这片区域的精神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并非是单纯的经济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概念。这片土地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质,孕育了多元共生的戏剧生态与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它既扎根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承载着本土艺术的精神基因,又兼具开放的视野和独树一帜的风情韵味。这种兼容并蓄、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质,正是大湾区戏剧的魅力所在,也让无数创作者为之着迷。”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编剧喻荣军在梳理了自己的作品后发现,他的作品除了在上海演出外,在大湾区和北京的上演频次最高,仅今年就有20多个剧本在大湾区落地,且多是与当地剧团合作完成。“我对大湾区怀有深厚感情,这片土地为我的创作提供了诸多宝贵机会。”在他看来,每一次与当地剧团的合作,感受到的都是不同文化语境的对话与融合。“每个城市、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气质,这些特质会与我的创作产生碰撞,进而催生出新的表达。尤其与大湾区的剧团、艺术家们,我已结下20余年的深厚情谊。他们之中的许多前辈,始终毫无保留地与我分享创作经验、传递艺术理念,这些宝贵的交流让我的创作跳出了单一地域的局限,学会在不同文化语境的对话中寻找平衡点。”

香港导演司徒慧焯深切感受到,近年来香港与内地戏剧交流日益密切,大湾区戏剧生态也展现出蓬勃活力。他谈道:“这里的剧场密度不亚于其他核心城市,许多新建剧院设施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看来,一部作品要走向成熟,必须经历多轮巡演的打磨。“如果说剧本是一度创作,排练演出是二度创作,那么巡演过程中与观众的互动、根据反馈所做的调整,就是至关重要的三度创作。”司徒慧焯认为,一个作品至少需要演出10场以上才能逐渐稳定。没有经过不同地域、观众检验的剧目,很难称得上成熟。“我的团队最初来内地演出时,就遇到过观众反映听不懂粤语对白的情况。”这一反馈促使他深入研究粤语声调的特点,将原本声调差异大、填词难度高的语言“短板”,转化为独特的艺术优势。如今,这种鲜明的语言特色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也使作品保留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演员查文浩回忆起在中央戏剧学院求学时,与一位来自澳门的同学共同排演作业的经历。“当时我编创的片段是关于北京牛街一位坚守初心的饭馆师傅,而他创作表演的则是一个在澳门赌场工作的年轻荷官于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破局。”两人不仅分在同一小组,还需互相扮演对方故事中的角色。起初双方的沟通与讲戏充满挑战,但在共同排演一系列中外经典剧目的求学过程中,这道隔阂逐渐被打破。“虽然成长环境不同,但经典作品成为了我们的共同基因。”查文浩说,“戏剧让我们在艺术上彼此理解,也在生活中成了挚友。”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与内地的青年创作者更应通过合作排演经典剧目,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夯实创作根基。同时,应结合当代语境,借助不同地区文化交融的独特优势,为经典注入多元视角。“青年导演不仅要成为经典的守护者,更应成为经典的传播者与再创造者。好的导演要让走进剧场的年轻观众,在熟悉的文本中看见新意,在创新的表达中重新拥抱经典。”

找到舞台艺术的“根”与“魂”

近年来,戏剧的文学性再度成为创作与讨论的中心。无论是将古典名著、当代小说搬上舞台的改编热潮,还是原创剧作中对“一度创作”文学质量的空前重视,都彰显出业界的一个共识:卓越的文本,是戏剧艺术的根基。这股回归文学性的潮流,不仅为舞台注入了思想的深度与情感的厚度,更在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基于共通审美与精神共鸣的桥梁。

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宋宝珍表示,戏剧文学是舞台表演成功的根基。时下,将文学作品搬上话剧舞台,已成为演出市场上的现象级潮流。“成功的改编绝不是简单地把小说情节压缩成两个小时的演出,而是一场深刻的再创造,需要创作者倾注心血、融会思想,最终重构为一个独立的戏剧文本。”宋宝珍认为,从文学中发掘那些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优质内容,并将其转化为符合舞台规律的剧本,这一做法不仅有效缓解了“剧本荒”的行业困境,更凭借文学原作自身的受众基础和内容厚度,催生了许多备受市场欢迎的演出盛况。这些案例让她深信,文学与舞台的深度联动,既是弥补创作资源短缺的有效方式,更是让优秀文学作品通过艺术转化触达更广大观众的重要桥梁。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教授牟森结合多年的教学与艺术实践,分享了他将文学作品搬上舞台的思考。他发觉,在改编过程中,一些深植于中国文化的独特经验会逐渐浮现。“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描绘的是一幅‘绵绵不绝的百姓画卷’,而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写的则是‘好汉’。这两种叙事传统,其实都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学的脉络之中。”在牟森看来,这两种文学形象传递出一种超越地域与时空的情感结构,一种为中国人所共有的精神经验。“文学改编关键在于打通了文学与剧场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一种‘通感’。”他谈到,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叙事留白,不能仅靠台词传递,更应升华为整体的“舞台意象”与“情感氛围”。“我们追求的并非对文学文本的亦步亦趋,而是在舞台上创造一个能够呼吸的、真正属于戏剧的世界。”

回应时代呼唤,共建文化新舞台

近年来,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戏剧不再局限于一方舞台,而是成为连接城市、沟通人心的文化纽带。

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刘守正结合近年参与内地巡演的体验说:“香港与内地的戏剧交流日益频繁,巡演频次持续增加,剧目质量稳步提升,题材也愈加丰富多元。频繁亮相的作品既有《大状王》这类广受好评的新创剧目,也有《最后的晚餐》《暧昧》等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佳作,还包括对经典剧目的创新演绎,力求满足观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他以音乐剧《大状王》为例谈到,该剧融入了大量香港本土元素与文化符号,舞美设计结合古典与现代美学,充分展现香港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正式巡演前,团队已在香港安排多场预演,并根据观众反馈进行反复修改;即便在今年巡演期间,剧目仍在持续调整优化,推动作品质量不断精进。“在北京和上海的演出中,我们使用粤语表演,配合普通话字幕与团队的精彩演绎,成功跨越了语言障碍,赢得了多数内地观众的认可。”另一部作品《天下第一楼》则体现了香港话剧对内地经典的创造性诠释。刘守正认为,这部源自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经粤语重新演绎,既保留了原作精髓,又在表演风格中融入了港式幽默,最终呈现出与原作截然不同的艺术气质。这样的处理为该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戏剧》执行主编夏波认为,来自港澳地区的戏剧教师在创作观念、心态与方式上,为内地戏剧界提供了宝贵借鉴,这也是多方交流融合的重要价值所在。在他看来,当前戏剧创作正迎来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时期:年轻人喜爱戏剧,打破了过去高门槛、专业性强的欣赏格局,国家文化政策积极引导、文化产业持续投入、剧场等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社区、校园等多层次戏剧生态逐步成熟。“观众审美多元化与主体选择意识增强的新趋势,促使我们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时俱进,戏剧从业者要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主动回应时代呼声,大胆探索,创作出与人民生活同频共振的佳作。”

“交流是人类永恒的行为,更是文化和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陈建忠看来,这份动力在粤港澳大湾区正展现出新的形态。他谈到,随着“1小时生活圈”从蓝图变为现实,戏剧人应当主动构想,让剧目与创意随着便捷的交通网络流动起来,吸引青年观众跨城观演,从而打破单个剧场或城市的文化景观。

在此次圆桌论坛中,内地与港澳戏剧界的艺术特色与实践路径得以充分展现,而彼此的差异被视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财富,催生了更具活力的创作实践,也共同勾勒出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的中国戏剧未来图景。大家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新的起点,持续推动跨地域资源整合与人才流通,以创新理念与实践破解行业发展难题,携手书写华语戏剧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此次圆桌论坛是2025第九届华语戏剧盛典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期间,还举行了以“华语戏剧视野下粤港澳大湾区和内地戏剧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为主题的主旨交流、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下的华语戏剧制作与演出合作的机制创新”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和“欧阳予倩在粤港时期的戏剧活动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主题交流。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多角度、多层次探讨了华语戏剧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下的融合路径与创新发展前景,为构建更加紧密的华语戏剧发展共同体凝聚共识、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