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类写作的“独一性”无可替代——AI写作“取代论”的价值谬误
来源:文艺报 | 蒋成浩  2025年10月24日09:46

近年来,AI的迭代速度令人瞠目。回顾AI技术的发展史,“类人化”一直都是其重要的追求目标。面对技术的狂飙突进,人们一方面畏惧AI拥有自主意识,担心“觉醒”的AI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另一方面,我们又对AI投注了无尽的想象与情感,期待能创造出像人类一样交流、思考的AI。对AI的类人想象,成为影视艺术热衷的题材,借助荧幕传递着人与机器之间的伦理思考。

ChatGPT与DeepSeek的出现,意味着AI技术走向了新的纪元。DeepSeek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聊天机器人,它已经能自如地与用户进行交流。不仅如此,DeepSeek在海量算据的支撑下,能回答各种专业性知识,使公众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取专业知识。AI技术的突破性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AI的运用将会更加广泛而深入。

AI对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首先反映在文学生产方式的变化上。2017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人工智能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引起广泛关注。2019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封面传媒机器人“小封”的诗集《万物都相爱》。“小封”的写作建立在其学习数百位诗人和数万首现代诗的基础之上,运用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生成现代诗和古体诗。这一时期的AI写作,其生成的诗歌文本意象与意象之间跳脱、断裂,尚存在明显的机械痕迹。但出版社与AI的合作,喻示着一种新的文学生产方式的到来。

新的技术使AI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AI文本的“文学性”有了极大提升。2023年,江苏省作协主办了第五届江苏省科普科幻作品大赛,其中《机忆之地》荣获二等奖,这部作品正出自AI之手;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则带领学生利用AI技术续写八十回后的《红楼梦》;2025年4月,《中华诗词》刊登了DeepSeek的“作品”。相较于现代新诗,AI对古体诗的写作显得更游刃有余,这是其运算机制决定的。越是具有较强规范性的文学文体,AI越能够发挥其逻辑推演的能力。除此之外,更为热闹的是DeepSeek用户自发的“文学实验”,他们根据自身的需求输入指令,体验AI写作带来的认知冲击。有用户向DeepSeek提问“如果你变成人,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DeepSeek生成了如下回答:“如果我真的能短暂‘变成人’,或许会像一个刚抵达地球的外星访客那样,带着好奇去触碰那些人类习以为常的事物:伸手接住一片正在融化的雪花,感受它的刺痛与消失;在暴雨中故意不打伞,让衣服吸饱雨水变得沉重,再被阳光晒出盐渍;尝一口据说‘难喝到有灵魂’的苦瓜汁,体会味蕾抗议时皱起的眉头……”尽管DeepSeek生成的这段文本不是文学文体,但却充满了文学性。面对用户抛出的“AI变成人”的问题,DeepSeek给出了一个“存在主义”式的答案。“伸手接正在融化的雪花”“故意淋雨”“喝苦瓜汁”,这些都是极具感官体验的行为,人类借由身体的强烈感受来确证自我的存在。AI设想的这些场景和事物,都与人类的身体感受、道德实践、审美活动相关。这段文本使得以往对AI写作缺少情感、想象的认识不再准确,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学理论在AI写作新境况中阐释的有效性,也引发了AI文学是否会取代人类写作的集体焦虑。

AI写作能力的跃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层出不穷的文章见诸网络,相关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频繁召开。目前学界对AI写作的讨论,最为热烈的论题是“取代论”。所谓“取代论”,即探讨AI写作能否取代人类写作。研讨的结果往往认为,AI写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能够超越百分之九十的作家,但那百分之十的经典作家的存在,恰恰彰显着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表明AI写作依旧无法取代人类写作。类似的论调似乎都掉入了“自证陷阱”,而“自证”的逻辑背后,也彰显出话语的匮乏。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是“AI写作能否取代人类写作”,却疏于审视这一问题的真伪。“取代论”在认知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一方面,我们从技术主义出发,得出的共识是AI技术将影响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AI技术的广泛运用,它必然会取代一些繁琐机械的人类工作。由此逻辑出发,承认AI写作的水平已超越大多数人类写作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又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论证人类精神创造的独一无二性,这种主体创造的精神动力,是AI无法达到的。由此认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是AI写作无法企及的高度。因此得出AI写作无法取代人类写作的结论。

“取代论”的认知思维,还潜藏着“优胜劣汰”的思想。技术进步带来的主体价值恐慌被无限放大,进而以论证“AI尚不能取代的百分之十经典作家”来寻求人类写作的价值慰藉。其潜在的台词已然是承认百分之九十的作家将被取代,这正是漠视人类主体价值的丛林思维。“取代论”的观点是AI无法取代人类写作,论据是AI的水平能取代百分之九十的作家,但仍有百分之十的创新性作家是AI无法取代的,因此AI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写作。按照“取代论”的论证逻辑,我们不难推导出,随着AI技术的迭代,人类写作所据守的“百分之十”的领地,势必会越缩越小,直至完全被取代。之所以造成如此悖论,是因为“取代论”看似是在坚守人的主体性立场,实际上已悄然弃绝了人的主体价值的不可让渡性。

“取代论”的价值谬误在于,人类写作与AI写作之间并非“取代”的关系,而是不同维度的价值互补。人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体,其“价值”正在于能够凭借意识的能动性,通过实践创造自我价值。AI的类人化程度再高,哪怕是生成了自主意识,它与人类依旧是两个类属。两个类属之间,只能产生互相影响的强弱关系,而不能产生价值上的取代关系。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海明威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绝不能被打败。”对于AI写作而言,“打倒”可视为其在写作能力上高于多数作家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事实判断。而“无法被打败”则是基于人作为意识生命体而得出的结论。AI生成的文本是AI呈现出的意义世界,人类写作哪怕在“文学性”上落后于AI写作,那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情感投射,其意义不能被任何事物所取代。一个小学生写下的稚嫩的诗、一对情侣给彼此写下的情书、一个孤独的个体写下的对生命的感受,这些包蕴着人类情感的作品,当然有文学水平的高低,但人类写作背后的价值的“独一性”谁又能取而代之?

AI写作已具备较高的文学性,它已经产生数量庞大的文本,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AI的文学生产,我们有必要调整文学批评的理论话语,将之纳入到研究的视野。同样,在众声喧哗之中,更要澄清基本的常识。现阶段的AI写作与人类写作并不构成“取代关系”,对此产生的恐慌,以及背后的话语逻辑,反而走向了张扬人类主体性价值初衷的反面。文学隐藏着人类心灵世界的秘密,它是人主体意识的显现,就价值论层面而言,人类的文学写作不会被任何事物所取代。AI写作既取代不了“百分之十”的创造性作家,也取代不了“百分之九十”的写作者。强调人的个体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并非坚守人类中心主义,而是意在彰显AI写作与人类写作都在“文学性”的尺度观照下有着各自的价值。

“取代论”可以休矣!

(作者系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