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曲艺为骨真情是魂 
来源:北京晚报 | 王 润  2025年10月21日08:46

当中央戏剧学院宣布,首届相声本科班毕业演出选择以“曲艺剧”这种创新的形式改编《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部经典作品时,不少人都很好奇——一群年轻的毕业生,将会怎样融合“曲艺”和“戏剧”,演绎作家刘恒笔下悲喜交集的“平民史诗”?该剧近日在中戏实验剧场的首轮演出,欢乐与泪水无缝交织,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让人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汇报演出或毕业答卷,而是曲艺传承的大胆探索,更是“人民的艺术”的鲜活实践。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原著基础非常扎实,自带“接地气”基因:胡同里的住房困境、下岗潮的生存压力、亲情爱情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的人生常态,都是老百姓能共情的“身边事”。剧本改编懂得如何将文字的“烟火气”转化为舞台的“代入感”,并用曲艺的“巧”,把原作的悲喜编织得更有层次,让人在欢笑中品味酸楚与苦涩,体现了总策划冯巩所追求的“含泪的笑”这一艺术效果。

演出以“张大民劝失恋的云芳吃饭”作为开场,一上来就突出了张大民的贫嘴特色和两个人的特殊情感。云芳突然提出跟张大民结婚的要求,也将故事立刻进展到张大民不得不想办法解决巨大难题:如何在已经挤满6口人的两间小平房中再添一张双人床、好让云芳住进来跟他结婚。张大民好不容易成家了,三民也要结婚;云芳怀了身孕,房子更加不够住了;远嫁的二民跟丈夫大打出手;一心想走仕途的五民回了家乡;四民得了白血病;拆迁公司出尔反尔;一生坎坷的张大民妈也越来越糊涂……张大民的生活中,桩桩件件都是压在肩头的“苦”,可他偏能用一句句贫嘴把苦酿成“甜”。

该剧最亮眼的突破,是把“曲艺”从“点缀”变成了“骨架”。内行的策划与导演深谙民间艺术的精髓,京东大鼓、快板、山西莲花落、山东快书、单弦等形式,不是硬塞进剧情,而是成了人物性格、情节推进的“助推器”,真正实现了“曲随情走,艺为戏服务”。

开篇李云芳的京东大鼓,既交代了人物关系,又带出了老北京的晨景,旋律一飘,观众就“入了胡同”;张三民追莎莎时的快板,把二人之间的关系演得活灵活现;李木勺的山西莲花落裹着乡土气的口音,瞬间立住了“养猪户”的形象;张五民一段亦庄亦谐的山东快书,更是把“官迷”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届相声本科班学子,通过四年兼具曲艺“说学逗唱”与话剧“声台形表”的系统训练,把“曲艺功夫”糅进了“话剧表演”,既没丢“抓哏抖包袱”的本行,又接住了“小人物的情感重量”,在你来我往的言语之间尽显曲艺功底,又饱含话剧表演的情感浓度;再加上三弦接地气的动人旋律,以及各种曲艺形式巧妙融合,生动勾勒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该剧之所以能打动观众,本质是它守住了“人民的艺术”的初心——题材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形式是老百姓的“喜闻乐见”,情感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从剧本的取舍到形式的融合,从演员的亮相到情感的传递,每一处都透着“懂生活、懂曲艺、懂观众”的真诚,因此能够收获让观众“笑着鼓掌、哭着共鸣”的真实感动。

作为一部青年学子的原创新作,该剧还有可以提升和完善的空间。毕竟演员太年轻,而且基本没有胡同生活的经验,因此有些本该带有更多年龄阅历感的表演还显得有些稚嫩,张大民的“贫嘴”特色和人物形象也值得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