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 照亮他人的光 ——重读《少年英雄王二小》
来源:文艺报 | 郭 梅  2025年10月17日09:15

作为一部植根于真实抗战历史的儿童文学作品,陈模的《少年英雄王二小》以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活的人物塑造和朴素有力的叙事,成为红色经典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作品不仅再现了晋察冀边区军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命运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光辉时刻,更通过一个放牛娃的成长与牺牲,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展现出中国人民在危难时刻所迸发出的集体勇气与家国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少年英雄王二小》正是这样一部以文学的形式书写历史的生动教材,它让一段血与火的岁月在文字中重生,让英雄的形象在代代传诵中永驻。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抗战时期华北农村的真实面貌。从王二小一家在奶奶庙中的贫苦生活,到鬼子扫荡时村庄被毁、亲人罹难的惨状;从狼牙口村军民互助的生产生活,到儿童团站岗放哨、送粮支前的生动场景,无不体现作者对历史细节的尊重与还原。文中对王二小放牛、剥榆树皮、掏鸟蛋等日常劳作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民在战争夹缝中求生存的坚韧,也为后来的英雄行为埋下伏笔。这种基于真实历史背景的叙事,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感染力,更具备史料价值,成为抗战微观史的重要补充。

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少年英雄形象。王二小并非天生英雄,而是在苦难中逐渐觉醒、在战争中不断成长的普通孩子。他有着少年的天真与顽皮,与伙伴摔跤、爬树掏鸟蛋;也有着苦难赋予的早熟与坚韧,父母双亡后独自逃难,在狼牙口村放牛为生。更可贵的是,作品通过他与八路军战士、农会主任、小柳大姐等人物的互动,展现了在战争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信任。例如,肖连长送他自来水笔、小柳大姐教他识字、高林山为他做棉衣棉裤等细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关系,也凸显了“军民鱼水情”的深刻主题。正是这些充满温度的描写,使得王二小的英雄形象不悬浮、不刻板,而是源自生活、源于人民,具有强烈的共情力。

在叙事手法上,作品融合了现实主义与民间叙事的双重特质。作者采用线性叙事结构,以王二小的个人经历为主线,穿插战争背景、群众生活、军民协作等多重视角,使故事既紧凑又丰满。在关键情节“诱敌进入我军埋伏圈”中,通过心理描写、动作刻画与环境渲染的结合,将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强烈的文学张力。此外,作品语言质朴生动,富有乡土气息,如“俺”“咋”“拾掇”等方言的使用,既符合人物身份,也增强了地域特色与真实感。这种“接地气”的叙事风格,使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衍生出《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样脍炙人口的歌曲,实现了文学与民间艺术的良性互动。

在教育功能的实现上,作品并未采用说教式表达,而是通过情节推进与人物行为自然传递价值理念。王二小从为家仇而战到为民族大义而牺牲的成长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启蒙的历程。他在儿童团中学会担当,在送粮支前中体会奉献,在诱敌歼敌中践行勇敢,这些行为本身就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传统精神的传承诠释。尤其值得深思的是,作品传递出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坚守、在苦难中奋起的普通人的观点。这对当代青少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和平年代,英雄精神同样体现为对责任的担当、对集体的奉献、对正义的坚守。

作为一部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成功不仅在于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的统一,更在于构建了一种可传承的精神范式。王二小已成为中国革命文学中“小英雄”符号的代表,其承载的勇敢、智慧、奉献与牺牲精神,通过文本、歌曲、纪念活动等多种形式,持续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这部作品正是红色基因的文学载体。它让我们看到,伟大的精神可以通过最朴素的故事、最平凡的人物得以延续和升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读王二小的故事,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与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思考与启迪。王二小的故事提醒我们,英雄不论年龄,担当不分时代,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可以在时代的召唤下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