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春莹:以人物为圆心的世界
来源:《长城》 | 张春莹  2025年10月17日10:19

这篇小说写起来很有亲近感,因为自觉与他们离得很近。

高申的原型是一位和我一起考博的中年“大叔”。他年近不惑,在另一座城市的学校教中文,这般年龄去申博我想大概是为晋升或评职称。与工作几年再去考学的青年比,他身处的“围城”也许更要把他围得密不透风。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他已不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处在第三层“爱与归属”跟第四层“安全需求”之间摇摆,是为了开拓生存空间或增加就业砝码去考学,他大约处在第二层“尊重需求”与第三层“爱与归属”中间,是为了职业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去考博。做出这个决定也许并不容易,跨城读书对年近四十的人来说要付出的不会比一个孑然无挂碍的青年少,也许更多:读书与工作、家庭之间如何平稳权衡,考上了,至少博士阶段头一年需频繁两地奔波以完成课业,时间安排与体能消耗是份大心力。我与原型有一面之缘,其实只是在考场见到了他,整间教室,一屋都是青春面孔,唯他一个中年考生,他白净微胖戴眼镜的面孔给我留下印象。当大考过后,我想把自己那几年奔考生涯的心绪整理成小说,他的面孔跳了出来,我觉得可以拿来用。

写作前我咨询了在高校任教的师姐,以确证而今高校教师仅以一张硕士文凭已难以立足,面临左右受缚的困境。2020年代真是发展得飞快,若是十年前机会好,硕士学历还可轻松进高校,奈何这十年是学历飞速贬值的十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大学普及率上升,人才呈饱和趋势,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当时以硕士文凭进高校的老师主动或被迫“内卷”到去申请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以在东南亚或韩国的尤多,据说已形成一条服务周到的产业链,只要交钱,申请与毕业都不难。可最近几年环境又不同了,很多要求严格的国内高校并不认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博士文凭,认为很水,于是高申们必须要在国内寻个学校读,可是他不赶巧得很,当他下了申博的决心,文学专业的学制却发生变化,非全日制名额近几年几乎收紧到没有,要读只有全日制,对在职人士很不友好。当我打定主意要写高申,意识到这个人物有比较足的物理空间可“压榨”,也有一些微小的地方可供上下徘徊。

而高校“青椒”的工作并没有外人看起来那么光鲜,要说光鲜,恐怕也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读完博士进入高校,如果心态好,不求于什么,是可以“躺平”的。现在的“青椒”多数是被鞭子抽赶的“牛马”,除了教学与科研,还要承担部分行政事务,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基金项目申请等等,是个受压很大的群体。而今也常能在新闻上看到高校青年教师的诸种困境,如“非升即走”、考核标准严苛的“KPI”等,并不是个轻松话题。

我以前的生活与高校环境毫不搭边,对高学历人群自然天然带滤镜,自从在社会上受挫,费力考研重回校园后,接触了一些硕博生,与学校老师也有浅近交流过一二,再也没有滤镜。身在高校的知识分子,除去自身因读书多年储备的深厚学理使他们在讲课或交流时散发出耀眼的知识光芒令人敬仰外,生活中真是再普通也不过,跟家人朋友聊天也不会一口学究味,购买商品他们也要比较哪个平台更便宜。我想人们对“高校”加“知识分子”两个元素叠起来的形象的仰慕,多是出于他们所持有的知识含量。因此想起以前读的写高校知识分子的小说,有些塑造主人公日常生活跟对话的桥段,便觉特别失真,那不是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简直是圣人下凡,却又不够“入世”,读来读去充满蹩脚味。当我想写一个仅仅是职业为高校老师的人,便不能把他当“圣人”供着,他必须“下凡”。好在写的过程中并没意识到他是个“知识分子”,他只是个有烦恼的普通人,并且迎来了他的中年危机。

老潘也有原型,是曾经学校的一位老师,他可以说是四十年前的“青椒”,我认识他时,他行将退休,头发花白,为人温吞,行动迟缓,说话期期艾艾。我与他只有两面之缘,曾去办公室向他请教问题,他慢吞吞的讲授让我想起上世纪那种带点迂腐味的老教师。小说中我只借用了他的“外壳”——表情神态与言行举止上的特征。

周义与“朱主任”没有原型,我却莫名熟悉他们,也许因为我的来路与他们相同:小地方,乡镇地区出来的。因此写起来好似很面熟,就如在写我老家的邻居跟熟人。从小地方来到都市的人,谋生感是他们身上携带的既隐又显的基因。我来到城市后,来来往往擦肩而过的人,太多太多被我嗅到这种味道,它是焦灼的,慌张的,欣喜的,侥幸的,也是勤劳的,本分的,有着小聪明与小苟且的。虽则如此,城市的建设发展能如火如荼,他们是不易被看见的一群功臣。

小地方的孩子通过考学来到城市,见了城市的光鲜繁丽后是不愿回去的,只要有根藤,他们扯都要扯紧了,在城市里荡来荡去。周义的前半生是靠他有限的悟性跟那么点吃苦劲,营营碌碌下来,有了那么点所得,很不足为道。女性当然要便利许多,她不需要承担男性的社会功能,眼界也没那么高,衣食丰足,很容易就能“宜室宜家”。

当初下笔,脑海中只有高申一个形象,就从高申的个人遭遇写起。写着,仅一个考博故事不够了,撑不起一篇小说,铺展下去需要别的故事接住。小朱只是配角,是高申考博故事的“周边”“NPC”,但她有点性格,又很俗气,很自然又带出周义这个人物。写完方觉“完成”了,后半段比前半段白描的考博过程要好,更显人物性情与故事张力。整篇小说从头推到尾,相当于以人物为圆心,最终画出一个圆。

这篇小说是以“考”为主题写的系列小说,原先写完是个大中篇,为方便投稿分成三个短篇,分别是考博、考研、高考三个主题,此为第一篇。每篇小说里有个人物会出现在下个故事中,形成接洽,考博故事里的周义出现在了考研故事中,考研故事里的男孩出现在了高考故事中,也算是画了个大圆。

这组小说给予我一次寻找故事、组合素材的有效锻炼,虽然没那么精细美好。有时不写不知道,写起来很多人物、故事、细节会纷纷降下,以原形或变形的姿态,都是从前生活中匆匆过眼的人与事物,以为忘记了,实则留在脑海深处,只需要提笔的契机,将它们一一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