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叙事中的新时代文艺及其美学指向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将文艺工作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中,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思考文艺工作,就文艺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把文艺的繁荣看作文化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注重文艺在全社会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氛围营造中的独特作用;从人民立场出发,提倡“深沉隽永”“清新刚健”的美学风格,将文艺工作同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相联系,为当代文艺发展擘画出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新时代文艺 民族复兴 人民立场
在中国的传统中,文艺不仅服务于人们内在的审美需要,也不仅是艺术家个人自我表达的手段,同时还介入特定时代的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当中,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影响。正因为如此,儒家学者才把《诗》放在“五经”之中,曹丕才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之说。近代以来,虽然文艺的形态与之前的传统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历次社会变革的领导者们,以及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家,仍然希望文艺有经世之用,并根据不同的时代语境,赋予文艺以政治维新、推翻帝制、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百年历史上,更是把文艺事业与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以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这种认识,不仅是对中国千百年来“文以载道”“乐以教和”传统的继承,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者重视社会意识形态改造,用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用进步的思想引领社会变革的政治路线有关。文艺与革命的关系,一直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左翼”理论家们热烈探讨的话题之一。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革命工作要靠文武两个战线的主张,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主动接纳了从全国各地而来的大批文学艺术家加入革命队伍。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也一直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深深地融于一体,成为推动时代前行的重要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就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将文艺工作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之中,把文艺繁荣发展看作文化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对文艺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重要论述同样可以纳入中国几千年来以诗乐教化社会,以及马克思主义者把文艺工作视为革命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脉络中加以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述传统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内涵。
一
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定位文艺工作
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21年12月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艺工作作出的最集中、最系统的三次论述。前两次讲话都是一开篇便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这句话再度出现在开头部分。可以看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是三次讲话对文艺工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定位。
从关键词的角度分析,除了“文艺”外,三次讲话中另外几个高频词分别是“人民”“文化”“中国”“社会”“时代”“历史”“中华民族”。而短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或“民族复兴”也高频出现。三次讲话不断强调文艺工作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在涉及文艺功能时,也主要从弘扬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引领社会风气、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等宏观角度立论,实际上是在“两个结合”的理论视域中,从多个维度回答了为什么“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一原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判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变局面前,中华民族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关乎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也关乎人类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的历史使命,都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正是在上述一系列重要判断的基础之上,将文艺工作纳入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纳入党的初心使命与根本宗旨的实现中进行思考的。
面对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大问题,需要一种战略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在党的十八大上,党中央制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战略目标,并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思考文艺问题时,也时时把文艺工作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中加以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等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艺社会功能的发挥,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文艺工作的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求文艺工作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实际上,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也是当代文艺工作者担负的重要的政治使命。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百年来文艺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中,以及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中所发挥的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在其他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不时提及文艺工作。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文艺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也特别指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发挥文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作用。文艺的繁荣发展不仅关乎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关乎文化产业的兴衰。由传统的文学、影视、美术等作品构成的艺术市场,以及新兴的网络文学、动漫、游戏产品,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文艺市场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有重要拉动作用,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则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一线,开展生态文艺采风创作,生产更多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高质量生态文艺作品”作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之际,时任中国文联主席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就曾撰文总结:“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生逢伟大时代,心怀‘国之大者’,把握时代大势和历史主动,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中能动地打开新局面、开拓新空间。他们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精准的眼光,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立传,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建设者画像,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铁凝:《歌以咏志星汉灿烂——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求是》2024年第10期。
二
把文艺的繁荣发展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除了经济、科技、军事这些硬实力外,还包括文化与意识形态等软实力。特别是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变得重要。大国间的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同时也体现在软实力的竞争上。
在我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到。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议题下,出现了“文化建设”的概念;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把文化建设摆在了治国理政十分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13年12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专门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024年10月28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文化建设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体量、科技水平、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指标已经进入世界前列,然而,在软实力方面却与大国地位还很不匹配。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文艺的发展,不可能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场合历数中国几千年来产生的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出的伟大的文艺作品,认为这些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体现着中国人的创造能力,蕴藏着中国精神与中国智慧,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是中华民族世界地位与影响力的生动体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文艺大师,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文艺高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文艺创作与文化“两创”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文艺创作一方面联结着中国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联结着中国的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文艺工作者承担起自己的文化使命,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除了文化的创新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重视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氛围的形成。中华民族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这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当代社会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文学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优秀的文艺作品,一方面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创新人才培养、社会创新氛围的营造方面也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艺术与科学一向被称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两翼,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需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加以培养。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创新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巨匠们改变世界历史的壮举,讲到我国包括文学艺术家在内的先秦诸子通过百家争鸣所创造的思想与文化的鼎盛时期,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中国社会变革以及整个民族思想解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生动地阐明了“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创作中“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倾向同创新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当代文艺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从文艺创新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再到一个社会的改革精神与创造活力的培养,体现出把文艺工作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的思考路径。
实际上,我国的软实力与大国地位不匹配,从更深的层面上,还体现在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反映着我们社会的道德理想、人生信念、哲学智慧、美学精神等许多价值层面的内容,在国际上尚未产生应有的影响力。因此,如何凝练中华文化的标识性概念,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成为文化强国建设中十分迫切的工作,这一切,都需要文艺的参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人类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这方面,文艺作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是一种世界语言,最容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文学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三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人民性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同时也就文艺作品的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批评有些艺术家在创作上取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态度, 沉迷于个人的小天地,只去咀嚼个人的小悲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在时代生活面前甘心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反对文学艺术家以写真实为借口,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放弃引导社会的责任,单纯记述生活的阴暗面,甚至在火热的生活面前做“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 ,“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把握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打造艺术经典。习近平总书记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作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基本要求,并进一步揭示了其人民性内涵,在此基础上,倡导“深沉隽永”“清新刚健”的美学风格。
在三次文艺讲话中,都有关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的是“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这一说法,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这一说法。前者讲创作态度,后者讲美学风格,实际上创作态度和美学风格是有因果关系的。值得注意的是,三次讲话涉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字,都出现在与人民有关的论题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论述第三个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提出的,要求艺术家“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是在“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的标题下谈到的,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则在“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这一题目下,要求文学艺术家“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可见,三次讲话无论是提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态度,还是提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都涉及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这样的“大叙事”,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一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过程中生成的经典命题,纳入新时代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这一范畴之中,进行了新的阐发。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被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马克思的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要求文学艺术家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
在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这一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分两个层面:一是用文艺书写人民,表现人民;二是用文艺引导人民,鼓舞人民。前者更多突出的是现实主义的写真实的文艺诉求,后者更多体现的是浪漫主义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向度,两个层面相辅相成,建构起内容更加全面立体的人民立场。
具体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论述,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态度,十分强调作家在表现人民时要用真心、真情,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将人民的命运、人民的悲欢作为文艺表现的内容,强调文学艺术家要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作为有责任感的文学艺术家,不能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而是应当将人民的命运、人民的悲欢作为文艺表现的内容。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文艺对人民的引导作用。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润物无声的艺术启迪熏陶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艺术家不能一味地展示生活的阴暗面,而是应当在自己的作品中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因此,他要求文学艺术家要“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这些论述,突出了文艺表现人民、服务人民、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功能,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语境中,赋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一经典理论命题以新的内涵。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重申了文艺的人民立场及其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关系,而且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定义为美学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就新时代文学艺术的美学风格问题展开了深入具体的论述,一方面强调“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将文学艺术家的人民情怀与“深沉隽永”的美学风格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求文学艺术家“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强调文艺作品积极向上的内容与“清新刚健”风格的内在关联。而“深沉隽永”“清新刚健”两种美学风格的融合,体现出的正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文艺作品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具有审美导向的意义。
结语
中华民族自从有文字以来,诞生了很多名垂史册的伟大艺术家与千古传颂的优秀文艺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艺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对一个时代的现实政治、伦理道德、宗教哲学思想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近代以来,文学艺术在社会中享有的崇高地位,也与文艺自觉地介入国民精神改造、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中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把文艺事业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中,以战略思维与全局眼光看待新时代文艺工作,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文艺创作同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相联系,承担历史使命,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当今中国与世界面对的重大问题,为当代文艺的发展擘画出广阔的前景。新时代文艺日益表现出强劲的活力,呈现出星汉灿烂、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创造出越来越多“深沉隽永”“清新刚健”的精品力作,树立起了一座座新的文艺高峰。
〔本文注释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