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文心映华章 笔墨生香绽新芳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学成就综述
“向祖国汇报——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文学成就展”现场 李鹏 摄
自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雪域高原的文学创作便与时代同频共振,在60载的岁月沉淀中,走出了一条从萌芽到繁荣的发展之路。从民主改革初期的激情书写,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探索,再到新时代的创新突破,西藏文学始终以汉藏双语为笔、以高原大地为纸,记录社会变迁、传承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独具特色的璀璨明珠。
初创与奠基:时代烙印下的民族叙事(1965年—1977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初期,文学创作以诗歌和纪实文学为主要体裁,肩负起“鼓舞斗志、歌颂团结、唤醒主人翁意识”的时代使命,将社会变革的壮阔画卷与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熔于一炉。这一时期的作品,既是西藏民主改革后社会转型的“活档案”,也为后续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恰白·次旦平措以藏文诗集《冬之高原》开辟了民族语言创作的新路径,其采用“嘎歇”形式创作的诗篇,以“大写真人真事”的笔法记录时代脉动,语言典雅铿锵,成为藏文诗歌的优秀代表。杨星火作为十八军进藏作家的代表,其叙事诗《一个妈妈的女儿》以细腻情感勾勒出“汉藏一家亲”的动人图景,成为民族团结的艺术象征。汪承栋的长篇叙事诗《雪山风暴》以民主改革为背景,用激昂的笔触展现社会变革的艰难与必然,刊登于《西藏文艺》创刊号,成为西藏当代诗歌复兴的重要起点。此外,周艳炀的诗集《澜沧江往事》以比兴手法再现西藏社会巨变,叶玉林的小说《蔷薇架下》通过青年爱情故事折射新旧观念碰撞,单超的《女活佛历险记》书写家国情怀,索朗次仁的藏文话剧《斯吉比几》更标志着当代藏文话剧的成熟。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初期西藏文学的“奠基阵容”,为雪域文学注入了最初的生命力。
多元与突破:风格交融中的文学勃兴(1978年—2011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西藏文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西藏文学》(汉文)、《西藏文艺》(藏文)、《邦锦梅朵》(藏文)等刊物的创办,汉藏双语并行书写成为鲜明特质;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更催生了“雪野诗派”、魔幻现实主义等多元创作风格,使西藏文学跻身中国当代文学前沿,并逐步走向国际。
现实题材创作的深化与拓展。这一时期的现实题材作品不再局限于宏观叙事,而是深入社会肌理与个体命运,涌现出多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降边嘉措的《格桑梅朵》作为当代藏族文学史上首部汉语长篇小说,通过书写进藏小分队的经历,展现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主题。益希单增的《幸存的人》通过农奴少女次松的反抗,揭露旧西藏的黑暗,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朗顿・班觉的藏文长篇小说《绿松石》以“传家之宝”为主线,刻画平民命运,成为和平解放后藏文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秦文玉的散文集《绿雪》以诗化语言歌颂劳动者精神,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奖。范向东的报告文学《高天厚土》记录改革开放初期西藏农村的变迁,成为该领域的标杆作品。此外,廖东凡的《拉萨掌故》以“藏语采集、汉语记录”的方式留存民俗记忆,扎西班典的《明天的天气会比今天好》(藏文)刻画农区百姓的坚韧,旦巴亚尔杰的《昨天的部落》(藏文)展现藏北牧区生活百态,次仁央吉的《山峰云朵》(藏文)聚焦基层教育……这些作品共同构建了西藏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谱系。
风格创新与文学实验的突破。20世纪80年代,以扎西达娃、马原为代表的作家掀起西藏文学的“叙事革命”。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打破传统线性叙事,以神秘荒诞的情节构建“西藏魔幻现实主义”,成为改变西藏文学叙事策略的代表性作品。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以“叙述圈套”消解现实与虚构的边界,开了中国先锋文学形式创新的先河。色波的《圆形日子》则以现代主义手法探索“内宇宙”的无序与多元,展现文学冒险精神。这些作品不仅推动西藏文学与当时的文学探索潮流对话,更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叙事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生。在多元探索中,一批作家始终坚守民族文化根脉,致力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丽华的《藏东红山脉》以大散文承载人文历史,其“走过西藏”系列成为解读西藏的重要文本。央珍的《无性别的神》作为藏族女性首部汉语长篇小说,以女性视角再现历史巨变。加央西热的《西藏最后的驮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游牧文化,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党益民的《用胸膛行走西藏》以武警官兵的事迹触动人心,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次仁罗布的《放生羊》以悲悯情怀书写信仰与救赎,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此外,丹增的《大地是生命的祭坛》、李佳俊的《文学,民族的形象》、冯良的《情绪》、格央的《让爱慢慢永恒》等作品,或深耕文化评论,或聚焦女性命运,或描摹生活细节,共同丰富了西藏文学的内涵与外延。
创新与共振:新时代的文学新图景(2012年至今)
进入新时代,西藏文学紧扣“时代脉动与心灵共振”主题,创作活力进一步迸发,青年作家群体崛起,作品在题材、形式、思想上均实现新突破——既书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成就,也深挖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既延续现实主义传统,也探索先锋叙事手法,展现出蓬勃生命力。
陈人杰的诗集《山海间》以援藏经历为底色,记录雪域脱贫后的生机,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成为西藏诗歌“高原美学”的代表。尼玛潘多的长篇小说《在高原》以茹玛家族四代人的命运,串联西藏百年变迁与民族交融,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杨年华的《国旗阿妈啦》以报告文学形式讲述老人半个世纪升国旗的故事,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罗布次仁的《西藏的孩子》记录主人公在内地求学的成长历程,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青年作家中,沙冒智化的《月亮搬到身上来》以个性化笔触探索精神世界,朗嘎扎西的《变异鸡蛋》(藏文)以现实题材开拓藏语小说新维度,洛桑更才的《高原的光》则尝试打通民族语言与中国诗歌传统的联结通道,展现年轻一代的文学视野。
在理论研究与翻译领域,徐琴的《文化地理视域中的当代藏族文学研究》、胡沛萍和于宏的《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普布昌居的《新世纪西藏文学研究》等著作,为西藏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次仁顿珠翻译的藏文版《一千零一夜》、平罗翻译的《紫青稞》(藏文)等作品,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
铸魂与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实践
60年来,西藏文学的发展始终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相连。从初期的民族团结主题书写,到新时代的多元文化交融,文学不仅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更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
中国作协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西藏文学事业发展。2004年以来,中国作协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全国支援西藏的号召,坚决拥护党中央作出的对口援藏战略决策,始终关心重视援藏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选派优秀干部援藏帮助西藏作协开展工作。20年来,中国作协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大力支持西藏作家文学展览室等建设工作,为西藏文联驻村点、公安边防部队捐赠图书10万余册。鲁迅文学院、民族文学杂志社等先后举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西藏作家培训班、西藏文艺评论讲习班、作家编辑培训班等10余期,举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研讨会、中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等近10次。人民文学杂志社、民族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家杂志社等择优刊发西藏作家作品,助力西藏作家队伍建设。组织全国著名作家看西藏、报告文学作家进藏等采访采风活动,支持出版报告文学集《格桑花盛开的地方》《雪域高原的第二次隆起》。在文学援藏的壮阔征程中,各对口援藏省区市作协积极作为,为西藏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湖南省作协充分发挥毛泽东文学院这一文学培训、研究、交流机构的资源优势,在此精心举办相关文学创作培训班,为西藏作家提供宝贵的学习提升平台,助力他们拓宽文学视野、提升创作技艺。与此同时,其他省区市作协也纷纷伸出援手,与西藏作家踊跃签约,在创作资源、作品推广、资金扶持等多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为西藏作家的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携手共促西藏文学事业迈向新高度。
20年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培养了大批优秀作家,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先后支持了尼玛潘多、陈人杰等18人17部作品。《西藏文学》《邦锦梅朵》等刊物持续推出优质作品,见证西藏文学从萌芽到繁荣的全过程。截至2025年,西藏作协共有会员322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67人,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作家队伍。
在奖项与影响力方面,西藏文学共斩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5项、鲁迅文学奖4项、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5项,以及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新世纪文学奖等众多省级奖项。益希单增、扎西达娃、次仁罗布、陈人杰等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意、日等多国语言,扎西达娃的《益西卓玛》、央珍的《无性别的神》等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让世界通过文学读懂真实、立体、全面的西藏。
六十载雪域文心,六十年华章绽放。在西藏文学60年的发展进程中,一代代西藏作家以笔为犁、以心为种,在高原大地上耕耘出丰硕的文学果实。面向未来,西藏文学必将继续以汉藏双语为翼、以时代精神为魂,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在多民族的交融中,书写更精彩的雪域篇章,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与繁荣发展贡献更多高原力量。
(何见远系西藏文联组联部主任,刘鲁燕系中国作协援藏干部、西藏文联编辑事务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