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发:大海风让人心潮难平
我居住在海边已经三十多年,观海听涛、感受海风,是我生活的一项内容,也是我创作的一门功课。海风习习,碧波万顷,让我赏心悦目;海风劲吹,大浪滔天,让我惊心动魄。
我知道,海洋存在了几十亿年之久,它的内涵,不止我眼前的这些,更多的藏于水下,沉在海底。于是,我通过采访海边老人,阅览书籍资料,努力发现、“打捞”,将获取的海量素材或写成纪实文学,或写成长篇小说。我用三年时间完成的长篇小说《大海风》,就是在黄海、渤海长期“打捞”的结果。
二十世纪之初,世界风云激荡,西风东渐,东风西渐,不同的文明或通过炮舰嵌入,或通过书籍交汇。《大海风》的主人公邢昭衍出生在黄海之滨的马蹄所,长大后到青岛礼贤书院读书,书院的创建者、德国人卫礼贤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邢昭衍乘坐自家的大帆船回马蹄所过年,突然遭遇大海风,船毁人亡,只有他和一个小伙计幸免于难。父亲让他辍学,他只好成为地地道道的渔民。卫礼贤翻译的黑塞诗作中有一句“我只看清你发际的杏花浅埋”,催发了他对一位叫杏花的渔家姑娘的爱情。杏花鼓动邢昭衍造大船,跑远洋做生意;老中医靖先生让他看清“火势日增,木消金生”的海洋大势,争取成为火轮船船主。邢昭衍认清了人生方向,胆气横生。他克服重重困难,造出了一艘五桅大船,春天去吕四洋打黄花鱼,其它时间往青岛、上海贩运货物。当时闯关东的人越来越多,到那里种出的高粱积压在大连港,邢昭衍瞅准这个商机,往东北运送闯关东的老乡,从大连拉回高粱在本地销售。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需要大量的煤用于炼钢,邢昭衍所租轮船的船主为了往日本运煤赚取高额运费,撕毁了与邢昭衍签订的合同,让他的事业严重受挫。但是,晚清状元张謇实业救国的壮举激励着邢昭衍,他重启创业之路,每年加工乌鱼蛋去天津卖,终于积累了资金,购置了第一艘轮船,之后在青岛成立轮船行,将事业渐渐做大。让他想不到的是,一场大海风袭来,改变了他和女儿等人的命运。最后,日军侵华,逼近青岛,邢昭衍响应政府号令,将自己辛苦半生才拥有的六艘轮船沉入胶州湾航道以阻敌舰。他雇一条小帆船回到家乡,听到已经成为渔妇的女儿唱《渔光曲》,心如刀割……
写到这里时,我泪流满面。交稿之后,那一场场大海风还是让我不能释怀。书中写到的三十年,中国风雨飘摇,华夏儿女苦难深重,然而有无数人在觉醒,在抗争,在奋斗。其中一些人想通过实业救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境况,邢昭衍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虽然因为外敌入侵,他的事业被迫中断,但作为抗倭英雄后代的他,准备和儿子一起带民团进山,与敌人殊死博斗。这种民族血性,是山海之间的一抹亮色,激励着后人为中华富强前仆后继。
(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