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注“唐三百” 修文亦品人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 编 李修文 评注 国文出版社/光尘
那天的中山大学是如此美——天空湛蓝、白云朵朵、茂盛的大榕树,走在中山大学的中轴线上,每一步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色,偶尔的鸟叫和虫鸣,每一步中都带着小小的惊喜和欣慰。仔细算起来,我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见到过谢有顺教授了。所以,二十年没有见过的朋友,心情能够平静吗?当然不能。
这不就是杜甫写的《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那是2021年的初夏。重新开始做图书策划的我,在中山大学的文学楼见到了谢有顺教授。他对诗文的评析言简意赅,很有一番别样的韵味,而我此行正是想获得他的评注授权。相见如故,我们讨论到了唐诗、宋词,也讨论到了图书的系列性,他说,他的《唐诗三百首》评注已经授权给别的出版机构了,他可以约另外一位老师写新的评注。他从书柜里拿出来一本《诗来见我》。
“你现在就看一下这本书如何?”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李修文的名字。“如果你做文学书,连李修文的名字都不知道,你能够说你在做文学书吗?”真的,虽然二十年没有见面,他的性格一点都没有变——一以贯之地“直接批评”。“就约他来写《唐诗三百首》评注,我写《宋词三百首》评注,这样出版上市以后更好销售。”这还是他,总是替对方考虑,生怕自己的书不好销售,给对方带来不好。
我回到北京,开始阅读李修文老师的书的时候,我才琢磨出来有顺教授批评的滋味。《山河袈裟》《捆绑上天堂》《滴泪痣》,那时候的我,多年没有做图书策划编辑,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市面上所有的新书好书。后来,渐渐地,我才明白——原来每一个这样的作家,他们的时间是如此有限,他们除了大量的日常工作,还有大量的活动,甚至还在别的领域非常活跃。他们答应写一本新书,真的很难啊。比如李修文老师,他是宁浩电影的监制,也是很多电影的策划和编剧。转眼到了2023年底,这中间,我已经在三家公司做过策划编辑,不同的是,有顺教授和修文老师在我每次更换公司的时候,他们都那样信任我。
我常常在想,一个作家学者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是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待人处世;是他们与世俗世界的人做不一样的选择和相信。他们同情弱者,愿意帮助一个在逆境中的人。但这不就是文学存在的意义,唐诗宋词存在的意义吗?
终于来到了春节,春节对于普通人是团聚的节日,欢庆的节日。对于作家来说,却是他们创作的最佳时期——不被打扰的时间段。“需要一个完整的时间段,我就能够把这些脑子里随时想到的,写下来;《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是我每次出差旅行箱里必带书。”正是这个时间段里,修文老师完成了《唐诗三百首》的评析。
2024年4月21日,修文老师发给我完整的评析。接下来,声称不会写注释的他,写出来非常有意思的注释。他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当年明月依然映照今日无眠的都市,抚慰孤独的心灵;他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永恒难以企及,但可以不停追随,这是凡俗人等能做的极小又最大的努力;他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老祖宗笔下的顶级释怀,吐露的是千千万万上岸者的心声;他说“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是看遍万水千山与世事变幻,更知时光宝贵,莫负少年时……
一本书,最重要的是作者写出来的书稿;等这本书稿拿到后,最重要的是团队的齐心协力。
一代又一代人都在评注唐诗三百首,都在竭尽可能展示唐诗的美。“我们要做出完全的新意,而又要非常具有中国传统的美感,让每一个看见书的人都怦然心动。”当我给屡获大奖的设计师唐旭讲起这个理念的时候,我觉得李修文老师的《唐诗三百首》在设计上,的确需要花费一番工夫。
唐旭老师设计出来两个方案,一个是彩色插图版,一个是双色插图版,经过认真讨论,我们选择了双色版内文设计。实际上,双色制作上比彩色还多了两步,首先我们要把彩色变成红色,然后还要进行线描提取,最终出来的效果也不负所望。一开始,我们给每一首诗都选了配图,发现这样下来就会有一千多页,着实太厚了。于是,大量删图,重新选图,在选图过程中,我才真正一次次体会到唐诗存在的意义。
封面设计的概念源自修文老师序言所写“终究要重蹈前贤足迹,在无常世事里,寻得自我解脱与救赎之道”。护封内敛,船上的隐士在吹笛和濯足,文人濯足在古画里象征洗净了尘世的纷扰及个人的退避;内封张扬,《将进酒》的书法结合《太白行吟图》,展示个体生命不同的张力与境遇。再也没有比这首诗,更能激励身处滚滚红尘的我们。
每一代都有不同的选编者选编唐诗,王安石和曾国藩也在其中;每一代都有不同的画家来画唐诗的诗意图——唐诗之美,从没过时。诗人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画家画下来的,都给予人美意和疗愈。唐诗与人的自我修炼互相成就,是之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当光尘的编辑告诉我,全公司都在读修文老师的《唐诗三百首》评注书稿的时候,我既有点惊讶,又忍不住想,这不就是唐诗的意义吗?这不就是当代作家来评析《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吗?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人都可以重新诠释唐诗的意义。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唐诗中、唐诗的评注中读到自己。就像每一个童话,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我们这本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