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流星雨遇上剪辑术——读颜桥《蒙太奇流星雨》
来源:钟山(微信公众号) | 黄旭  2025年09月28日08:30

颜桥的中篇小说《蒙太奇流星雨》刊载于《钟山》2025年第4期,有一个抓人眼球的题目。作者将“蒙太奇”与“流星雨”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并置,让人好奇,读来也让人回味无穷。我们生活在便利发达的现代社会,内心依旧向往真实的自然体验,我们试图控制和规划自己的人生轨道,却不断遭遇偶然和无常。

蒙太奇,就是一种现代生活的剪辑术,正如主人公顾言所说:“时间就像古瓮上的画,单看每块瓷片,细节精致,做工考究,却无法拼合出一幅完整符合逻辑的生活。”这个比喻十分精妙,当代人的生活已经被切割成无数精致的碎片,这些碎片却难以构成让人真正觉得有意义的整体。

小说通过空间的快速切换,展现了这种剪辑感。北京的时尚公司、大理的农家院、香格里拉的公路、河北的山顶,每个空间都对应着主人公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北京是名利场的舞台,“玻璃门自动打开,边上是黑马落地灯”,大理是逃避的乌托邦,“木头容易招虫子,有时能看见密集的虫卵”,香格里拉是生死的边界,“油箱漏油,发动机护板坏了”,河北的山顶是相遇的节点,“星星像铺在溪流底下的白石子”。这种空间场景的剪辑,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地理迁移,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他们的心理轨迹,从繁华到荒芜,从喧嚣到寂静,从合群到孤独。

对记忆的处理,作者也施以蒙太奇手法。顾言选择不参加前女友陆曦的葬礼,因为“记忆只属于自己”。这个看似冷漠的选择,实则是对记忆纯粹性的坚守。在一个充满表演和伪装的世界里,保持记忆的私密性,或许是保护真实情感的唯一方式。而沈曼对丈夫遗留的那件外套的执着,则是她对逝去记忆的另一种守护。两人都在选择性地保留、删除、重组过往经历,用自己的方式剪辑着生命的素材。而通过顾言和沈曼两个视角的交替出现,构建起双线并进的叙事结构,这种处理方式如同电影中的交叉剪辑,让两条看似独立的故事线在各自展开的同时,逐渐向着一个交汇点,山顶看流星雨,逐步推进。

如果说“蒙太奇”代表着人为的控制,那么“流星雨”则隐喻了生活中的偶然和失控。顾言和沈曼的相遇,如同两颗流星的偶然交会,他们通过网络征集“看流星的搭子”,在山顶度过了一个短暂而真实的夜晚,沈曼感慨说:“很多东西,都在你毫无准备时候出现,又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消失。”面对这种无常性和流逝感,人本能地想要抓住什么。顾言通过与陌生人一起看流星雨,试图在孤独中建立短暂的联结,沈曼通过完成丈夫看星星的遗愿,试图让破碎的生活获得某种完整性。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生活的无常。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还对流行文化中的“流星雨”元素进行了反思,当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将其包装成浪漫爱情的象征时,作者用“蒙太奇”一词搭配,揭示出这种浪漫背后的人工痕迹,质疑了真实与表演的界限,并借顾言之口,表达了对流星雨的理解:“每颗流星的生命都是短暂的,转瞬即逝。它唯一能活在人们记忆中的办法:划开更长的线,燃烧得更久一点儿。”“人类面对一种燃烧的虚无感,而燃烧过后,便是荒芜,有什么可许愿,连愿望本身,也很虚无,这是用虚无对抗虚无。”这种虚无感其实是贯穿全篇的:时尚界的品味是为“虚拟的第三者”而存在,程序员的代码世界是虚拟的,甚至连爱情和陪伴也可能只是一种搭子关系。然而,恰恰是在这种虚无中,执着于结伴看流星雨的顾言和沈曼展现出了对真实的渴望。顾言养的两只母鸡小花和小胖,成为他在大理生活中最真实的陪伴,沈曼对钥匙扣的痴迷收集,是她对往日情感的真实眷恋,当两人在山顶看流星雨时,那一刻的相遇虽然短暂,却是真实的,“遇见即所有,所见即所得”。这种在虚无中寻找真实的努力,构成了小说最动人的部分。

故事的最后,顾言在书上留下的话“人生就是一张三万天的体验卡,只是套餐不同”,可以说非常点题。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断片的集合,区别只在于断片的内容和排列方式不同。顾言的套餐是时尚杂志、大理院子、流浪生活,沈曼的套餐是财务报表、河北别墅、梦醒之痛。这些不同的套餐构成了不同的人生蒙太奇。而沈曼在顾言背上写下的“加油干”三个字,则以一种戏谑而温暖的方式回应了生活的荒诞性。面对断片化的生活,面对无法拼合的人生图景,或许最好的态度就是继续“加油干”,不是因为相信努力会带来完整,而是因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小说的结尾,读来让人意外,突然插入“直播大本营”的广告词:“英仙座流星雨,今夜大爆发。给你爱的那个她,最大的惊喜呀!”这个看似突兀的结尾,通过引入商业话语,创造出强烈的反讽效果。流星雨这个充满诗意的自然现象,在消费社会中被包装成商品,而顾言和沈曼真诚的情感交流,与直播间的虚假煽情对比鲜明,则显得更加珍贵和稀缺。在这个被技术理性主导的时代,或许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既是自己生活的导演,又是宇宙剧场中的偶然过客,破碎却真实,虚无却温暖,短暂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