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天赋是“附加题”,情感与成长才是“必答题” ——访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贾煜
来源:文艺报 | 贾煜 康春华  2025年09月24日10:26

《改造天才》,贾煜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年6月

记 者:祝贺您获得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在讨论您的获奖作品之前,能否为读者介绍一下您个人的创作经历和实践?您最初是如何走上创作之路的?为何最后选择为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写作?

贾 煜:我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阅读科幻杂志和书籍,从此迷上了科幻,在高中时投稿了第一篇科幻小说,但被退稿了,后来我就转向其他题材的写作。大学期间,我在一些小报刊上发表小说和散文,也在“榕树下”文学网站连载了40余万字的小说,还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女生共同创办了学校的科幻社团。参加工作后,我对科幻的热情未减,尽管那时主要是写公文材料,但仍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两个科幻短篇,但只有一篇《边缘行为》发表在《科幻大王》上。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科幻小说,让我欣喜若狂,哪知此后几篇的退稿又让我止步,加上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这一“止”,便到了6年之后。2016年,当我重新关注科幻时,发现《科幻大王》已经更名为《新科幻》且已停刊。一个承载着科幻迷梦想与回忆的符号,悄然消失了。那一刻,我意识到,若要真正走文学之路,必须重新树立目标,关键是要坚持。我决心再次拾起写作,从给报纸写小故事开始,逐渐创作更长的作品投给杂志,然后是纯文学期刊……最初我还未敢动笔写科幻,直至科幻越来越“出圈”,我才萌发重新写科幻的念头。就这样,我重拾梦想,鼓起勇气,向各大科幻平台投稿,随着退稿越来越少,我对科幻创作的信心与日俱增。2018年,我出版了第一本科幻作品《时空迷阵》。2019年,我第一次在《科幻世界》发表短篇作品《深渊尽头》。就此,我便将更多精力转向了写科幻,一直持续至今。

至于写少儿科幻,我是从来没想过的。孩子上了幼儿园,我才开始关注儿童文学,后来又有出版社约稿,才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写儿童文学。初涉少儿科幻,还是感到担忧,生怕写得过于晦涩。写了一两本后,渐渐有了语感,便越写越顺畅了。自从开始写少儿科幻,我就更珍惜与孩子共度的时光,将其视为观察与了解当代青少年行为和喜好的宝贵机会。这一代的孩子与我们儿时所接触的世界大相径庭,他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也远远超过我们当年,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我们儿时的经验套用在他们身上,或以我们那个年代的阅读标准来衡量他们。所以,我在写少儿科幻时,通常都以自己孩子的阅读情况为参考,把控着文字的深度与难度。在写作过程中,我也会与孩子分享故事构思,观察他的反应,或邀请他共同参与某些情节的创作。我希望通过与孩子的互动,捕捉到少儿的兴趣点,为他们带去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让我的作品不会因时代的差距而显得枯燥乏味。

记 者:您的《改造天才》是一部关注脑机接口技术热点的少儿科幻作品。这一设定源于您对当下教育现场的深度思考。您在小说中最想表达的内核是什么?您认为如何在少儿科幻创作中灌注一种珍贵的人的关怀?

贾 煜:在《改造天才》中,我最想表达的内核是对“天才”概念的思辨与“成长比天赋更重要”的价值传递。小说里的主角虽被脑机接口技术改造成“天才”,却不稀罕自己的“奇异智能”,更在意“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生命追问。这种对亲情与自我的“本心”,隐喻着“天才”从来不是标签化的“天赋异禀”,而是一个人在情感完整、心灵归依中实现的成长。我想,父母们与其绞尽脑汁培养天才,不如去守护孩子的情感世界,满足他们对亲情、归属感的需求,这才是成长最珍贵的底色。

至于在少儿科幻中如何灌输人文关怀,我认为关键是要让“科技”成为“人的故事”的载体。比如,让科技有“温度”,服务于青少年的情感表达;用成长故事传递“人的价值”;以现实问题为锚点,联结人文精神。《改造天才》没有否定科技或努力,而是通过主角的选择告诉读者:天赋是“附加题”,情感与成长才是“必答题”。我希望通过这种人文关怀,让故事变成读者能听懂的“成长启示”。

记 者:您本身是地质学专业背景出身,地质、地理知识让您的作品极具科普性。在少儿科幻创作中,您是如何兼顾科普性、文学性和教育性的?

贾 煜:我始终希望通过不同题材的写作,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因为各类题材创作的着重点和文学审美都不一样。我不是科班出身,也没系统学习过文学,还需要在不同领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我很享受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所以,我每年的创作都是用二分精力写现实题材的纯文学,用八分精力写科幻,而科幻里又各平分精力来创作少儿题材和非少儿题材的作品。另外,我也写一些科普文章。可能正是这样的创作习惯,才让我不自觉地在小说中兼顾了科普性、文学性和教育性吧。

记 者:您并非专职写作的作家,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回望20世纪以来的科幻、科普文学创作,许多作家都一边进行专业领域的工作,一边从事文学创作。您认为这二者是否能实现经验、实践和思想的互补?

贾 煜:是的。二者确实能形成经验、实践和思想的互补,主要体现在专业领域的知识让科幻创作更具有真实性与可信度。这些年,我经常从工作中的现实场景寻找写作灵感,拓展创作思路。地质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探索未知的乐趣,我希望通过作品将这些感受传递给更多的人,也希望能够将专业知识与文学创作完美结合,为读者呈现出既严谨又富有想象力的精彩世界。此外,地质工作还让我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敬畏与耐心”的珍贵品质。当我置身于广袤的大地之上,面对亿万年的岩石,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便油然而生;而地质勘探工作所特有的漫长周期,容不得半点浮躁,这种对长期目标的坚守和执着,也让我在写作时不急于求成,愿意花时间慢慢打磨一个作品。不得不提及的是,自新中国成立起,全国地质文化便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文化体系。其中,文学创作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众多地质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地质生活、弘扬地质精神的优秀作品。正是这种浓厚的地质文学氛围,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丰富的精神滋养,让我在工作与创作的道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和价值。

记 者:您的写作为少儿科幻创作带来一种珍贵的力量,那就是既有专业性,又有清晰的女性视角。这是当下科幻创作领域的一种可喜现象。您认为,女性视角对少儿科幻创作,有怎样的独特意义?您自己是否有平衡工作、家庭和写作事业的经验之谈?

贾 煜:我觉得,女性通常在情感感知和表达上更为细腻,在塑造科幻文学里的角色时,可以更深入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小读者们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女性视角往往更关注个体的成长和自我认知过程。因为现在大部分孩子都与妈妈的关系更亲密,互动更多,作为母亲的女性更能体会到孩子成长的变化,我也因此才想到了写《改造天才》这样一个主题的故事。

我的写作通常安排在晚上孩子入睡后或者节假日、周末的空闲时间。随着写作带来的充实和成就感,它变成了我工作解压的一种方式。我没有刻意去平衡工作、家庭和写作三者,而是受客观条件限制,自然而然形成了白天上班,晚上写作的生活习惯。我也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构思。比如在上下班的路上、吃饭的间隙等,在脑海中构思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为正式写作做好准备。当然,最重要的是家人的支持。自从我踏上写作这条路,家人们就默默承担了所有的家务琐事和生活重担,营造了一个清净且纯粹的写作空间,让我能够在工作之外心无旁骛地追逐文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