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深入陆游精神世界的传记作品——读《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增订版)》
来源:文艺报 | 刘金祥  2025年09月24日09:0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史学界、文化界和文学界以陆游诗词创作、家国情怀、生命履历、心路历程为研究阐述对象,从不同角度、体裁对陆游精神世界进行审视、透析、探寻和铺衍,陆续推出了多部传记作品,如齐治平所著的《陆游传论》、朱东润撰写的《陆游传》、万文武撰写的《亘古英才陆放翁》、夏承焘等笺注的《放翁词编年笺注》等。此次由靳国君撰写的《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增订版)》,以扎实严密的考证、新颖别致的视角、独到新奇的构思与文笔,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加丰赡、立体、鲜活的陆游形象,不仅延续了前人对陆游精神世界的探索,更通过深度诠释,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传记作品。

文学传记的魅力在于作者能共情历史人物的喜乐悲欢,从历史人物经历中感受一个时代的风华与落寞。该书将陆游的生命轨迹与南宋战和胜败的历史背景相融交织,摹写了陆游的政治理想、价值追求、仕途经历、文化作为和情感喜好,展现了一个情系中原故土、心忧江山社稷、怀抱苍生黎民的爱国志士形象,点绘了志向高远、意志坚弥、心胸放达的诗人风范。

该书恪守“诗以言志”理念,运用“以诗证史”的研究手法,对陆游人生苦旅进行本真叙写,并将传统文学批评、历史考证与心理学分析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传记—文本—心理”三维研究框架,为撰写古代文人文学传记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本参照。其有三个值得称道的特点:一是详尽梳理并缜密考证了陆游生平中的诸多疑点与空白,如陆游与唐琬爱情悲剧的具体细节、陆游入蜀的主要过程、陆游仕途多舛的内在原因、陆游晚年乡居生活的真实状态等,这些考证大多以第一手史料和新近考古发现为依凭,具有很高的学术可信度;二是深入分析了陆游诗词创作与其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的互动关系,揭示了文学作品背后的生命体验与情感逻辑,赋予了文学史上传统陆游形象以新的意蕴和质素;三是对陆游“爱国主义诗人”这一传统定位进行全新审视,开掘陆游思想中的繁复性与多元性。作为一种兼具史学和文学两个学科属性的体裁样式,传记文学既需要春秋笔法用以写实,也需要审美运思用以抒怀。针对诗词是否可以直接作为传记史料使用这一学术难题,作者采取审慎而灵活的态度,不盲目将诗中所写等同于历史事实,又敏锐地捕捉到诗词中蕴含的情感真实与心理真实,通过这些“心灵史料”还原陆游的精神轨迹,从而将学术严谨性寓于文学可读性之中。

该书在内容编排上独具匠心,不蹈故常,打破了严格按时间顺序叙事的传统传记模式,采用“主题引领、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围绕陆游生命中的核心主题展开叙述,每个主题又依照时间顺序梳理其发展演变。这种自成经纬、独具风韵的叙述结构,既保证了传记文本的时序脉络感和历史纵深感,又能深入揭橥陆游思想性格的多个侧面和维度。全书以“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一陆游诗词名句为引子和统领,巧妙地将陆游的爱国激情与人生梦想确立为全书的中心主题,通过抽丝剥茧式的细密陈述和条分缕析式的周致推演,使读者感到“铁马冰河入梦来”不仅是陆游壮志未酬的根本表征,更是其一生精神追求的高度浓缩——那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理想,只能通过梦境和诗歌来达成。在文本具体内容上,作者聚焦陆游生平的几个关键阶段并进行重点刻画和渲染:早年受家教熏陶形成的爱国思想与文学修养;与表妹唐琬的爱情悲剧及其对陆游情感世界产生影响;仕途上的屡遭挫折与始终坚持的政治理想;晚年虽偏居山阴却情牵百姓心系家国的入世心态。这些章节史料丰赡翔实,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展现陆游思想情感的迁转与嬗变。此外,该书还对陆游与辛弃疾、范成大、杨万里、朱熹、尤袤等同时代文化精英的交往进行了深入勾陈和细致书写,通过对这些社会关系的考察和梳理,展现了南宋士人社会的整体精神风貌,使陆游形象得以在广阔历史文化背景中集中呈现。

此次出版的增订版相较于2019年的初版,不仅在篇幅体量上有所扩充,更在学术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做出创新,体现了作者近年来对陆游研究的新发现、新思考。第九章《万里入蜀》新增了“人生何处不相逢”“上庐山”和“走访东坡”三节,作者利用新发现的文献史料,对陆游携家入蜀进行了更深入的稽索与考证。厘清了陆游就职夔州所经过的主要线路和沿江拜访的贤达圣哲,也揭示了杜甫、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等古圣先贤对陆游思想性格的深刻影响。作者还以陆游乡村诗歌为切入点,通过大量文本细读,分析了陆游在诗歌语言、意象营造、体裁运用等方面的独特贡献,特别是对其“小中见大”的日常化写作和“豪放与婉约并存”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深入阐释。这些分析不仅丰富了读者对陆游诗歌艺术的认识,也为宋代诗歌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作为一部传记文学,该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非常注重文学的表现力,展现文学意蕴而淡化学究气息,力求达到专业性与可读性的融汇。这种将学术考证与文学想象相结合的写法,既保证了传记的历史真实性,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该书出版对于促进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传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