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火花》2025年第9期|石头:此岸 彼岸
来源:《火花》2025年第9期 | 石头  2025年10月09日08:31

石头,又名夏埝,现居上海。作品见于《当代人》《湘江文艺》《安徽文学》《芳草》《百花洲》等,著有长篇小说《流年似水》。

 每年学生高考前100 天的毕业生家长会,应该说是乔立人校长的高光时刻。按惯例,上午第一节课是学校简单的 100 天倒计时开启仪式,乔校长是必须参加的。但只要应景地说几句,就看他自己临场兴致了,重头戏是晚上的家长会。虽比不上沪上的四大名校(上中、复附、交附和华二)和“八大金刚”,但作为本区排名第一、市属重点高中,无论是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经过12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人生第一次大考的莘莘学子,都是意义非凡的。作为过来人,同样也是为人父的乔校长自然深感责任重大。

 乔校长开完晨会后,就回办公室。这天除非教育局或市里点名的重要会议,他是不出校门的。下午还会打破惯例在办公室小睡一会儿,确保晚上以最佳状态出现在家长会上。

 事实上学生们在进小学和小升初时,已经进行了人生第一次分层。如果说第一次分层,带有运气或某些家长的意志和影响力,那3 年前,从初中踏进高中校门,学生已经用他们自己的实力,又进行了一次分层,他们给自己划出了人生的一条边际线。要想在这3年中有所改变,或有质的飞跃,现在与四大名校的学生相 PK(比拼),可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起跑线不同。只有极个别特殊的,那也是凤毛麟角。作为校长,他是清楚的,但作为学生家长肯定是相信奇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跃层式地跨越。更怕的是自己的孩子一不小心掉了层,可是要吃一辈子的亏,所以家长们不放过任何机会,有问不完的问题…… 

 学校边上有一家沪上有名的小吃店,每天营业到晚上12 点。乔校长送完最后一位家长后,按惯例会请副校长、教导主任…… 四套班子所有在场的校领导,一起去吃夜宵。这一顿一定是乔校长掏钱请客,谁也不用抢,一年就这么一次,谁也不用客气。

 忙完一天,到家已经快半夜了。照以往经验,此时儿子差不多还在做作业或复习,太太卢老师忙完一天,躺在床上等他归来。

 但是今天,乔校长一踏进家门,就感觉有些不对头。儿子房间的灯已经关了,太太听见他回来,原来亮着灯,反而立马关了。原本心里就有些不爽的乔校长,并没有急于去房间,而是一屁股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长长地叹了口气。

 原来,早上乔立人要开车先把太太送去学校,然后他再和儿子去自己的学校。乔立人的儿子乔安,今年也是应届毕业的高三学生。按学校规定,教职工的子女如果没有考入四大名校、“八大金刚”和心仪的学校,按自愿的原则可以在本校入学,当然统考分数要达到普通高中录取线。这也算是教职工的一项福利。乔立人太太的学校在浦东,属私立高中。乔安从上幼儿园起一直是在体制内上学,上高一开始,就跟着乔立人。

 乔安在离学校还有两个红绿灯的地方下车,这里正好能停车,然后再自己走进学校。从上高中第一天起,就是这样,无论刮风下雨。尽管大家都知道乔安是校长的儿子,但乔立人不喜欢被人看见儿子每天从他车里下来。

 这几天,乔立人父母回松江了,而太太卢家敏的爸爸在住院,她妈在医院陪着,家里就他们三个人。现在每天总是卢老师烧好早饭后,才叫乔立人和儿子起床。今天,卢老师不但早饭没吃,连烧都没烧,起床后,刷个牙洗个脸,就直接出门了。

 乔立人昨天晚上回来坐在沙发上,不知怎么就这么睡着了,一个晚上就睡在客厅的沙发上,也不知道是太太还是儿子半夜帮他盖了条被子。卢老师早上起床乔立人是知道的,但他装着没听见,反而侧过了身。当卢老师关门出去,他还以为卢老师去买早饭了,所以也没动弹,反而迷迷糊糊又睡着了。直到乔安站在沙发前叫他:“爸,爸,7 点半,要迟到了……” 

 乔立人叫乔安去小区门口便利店买两个包子和两袋牛奶,自己去地下车库开车。等乔立人把车开到小区门口,乔安也买好了早点。原本乔安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今天乖乖地坐到了后排,直到乔安下车,父子俩一路上也没有说过一句话。

 乔立人做梦也没想到,儿子这次在全区摸底考试会排在学校的倒数名单中。本来乔安就是平行班,不好与科创班、理科班、文科班相比。考试成绩一出来,他特意给乔安班主任巴老师打招呼:卢老师如果来问,乔安的成绩最好不要告诉她。

 一向不唯成绩论是乔立人的一贯信仰,也是他的立身之本。从他当校长至今,考入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其中不乏世界名校哈佛、耶鲁、帝国理工…… 但他从来不搞光荣榜、荣誉榜、排名榜,真正响应市教委的指示,应该说在上海是屈指可数的。

 最绝的是,毕业班老师的绩效奖金不是按学生的高考成绩来衡量的,而是按课量,这在整个上海也是独树一帜的。为此乔立人也是颇受争议的校长,从他上任以来,有关他的举报信,市区两级教育局不说,甚至教育部也收到过,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事实上,从当初老师的排斥,到现在老师的拥戴,可见乔立人的实践是有效和有益的。

 儿子乔安这次摸底考试的结果,乔立人细想一下,应该说是情理之中。虽然他和太太都是教师,但两人在儿子身上似乎都没投入过多的精力。乔安从小就是放飞的,其他小朋友在认真学习1 + 1 和a、o、e拼音时,夫妇俩带他去少年宫,儿子自己选中了脑手协动的创新思维班。看了乔安的选择,两个年轻人都很高兴。

 一上小学,原来夫妇俩还沾沾自喜、津津乐道,自以为在培养乔安的道路上独辟蹊径,然而现实却毫不留情地打了他们夫妇的脸。小学已经不教1+1和拼音了,因为小朋友们在幼升小的过程中,家长或私立幼儿园都教过了。偏偏乔安读的是公办示范性幼儿园,严格执行教委指示,1 + 1 和拼音只能安排在星期天,属于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而星期天恰好又与乔安上创新思维课的时间相冲突。他们夫妇都身处高中,并没有引起重视,却让乔安受苦了。当夫妇俩了解情况后,马上亡羊补牢,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乔安,却对这种常态学习产生了畏惧感,这是他俩做梦也没想到的。

 乔立人刚出电梯,一眼就看见站在校长室门口的巴老师,乔安的班主任。乔立人忽而想起昨天巴老师给他打过电话,他没接,后来又发微信,他也没细看。

 “校长……”

 “巴老师,真不好意思,昨天我实在太忙……”

 “昨天,您爱人卢老师打电话……”

 “没事,巴老师,别往心里去,她迟早会知道的。” 乔立人知道巴老师夹在他们夫妻当中有点为难,这是其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巴老师作为学校为数不多的教龄在 30 年的老教师,正在申报高级职称。

 要知道高中教师升高级职称本来就名额有限,一个区每年只有一两个名额,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很大。而且巴老师如果评不上,带完乔安这个毕业班就要退休了,就这么一次机会了。本来她性格就不张扬,现在更是格外的小心翼翼。

 这事还真的棘手,今年学校符合上报条件的就有3个,而只能升1个。除了巴老师,还有一个是教导处副主任,有硕士学位,属第三梯队的;另一个是去年领导安排调进的,是什么局的一位处长夫人,摆明是冲着升职称来的。

 在这3个人中,乔立人对巴老师最了解。他和巴老师都是教语文的,当乔立人大学毕业还是毛头小伙踏进校园时,巴老师已经是语文教研组组长了,还言传身教地教他怎么写教案、备课。巴老师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已经成为报社主编、著名编辑,著名作家万山红就是在巴老师的教导下,爱上写作的…… 

 除了专家评审外,上级领导还要征求他的意见,让乔立人三选一,其实他心里早就想好了,把这次机会给巴老师。理由很充分,但世事难料。乔立人想来想去,是不是现在他需要为巴老师再找一个恰当的、让人信服和无法辩驳的理由,以确保她能够万无一失地通过专家评审。

 听乔立人这么一说,巴老师似乎松了口气:“对了,听卢老师说,你们想送乔安出国读大学,我认为倒是不错……” 

 乔立人当然没好意思说,昨天晚上回家到现在连卢老师的面都没见,还睡了一个晚上的沙发。巴老师这么一说,他心里倒咯噔了一下。

 “校长,要抓紧时间了。” 巴老师见谭洁进来,知趣地马上把话收住,临了还没忘提醒乔立人一句,而后转向谭洁:“谭书记你们有事,我走了。” 说完,向乔立人挥了挥手。

 “什么情况,你想好了?”

 “不是你想的……” 乔立人知道谭洁所指的升职称之事,“还不是我那不争气的儿子……”

 谭洁没吭声,听见电梯关门声,知道巴老师已经走了,便笑着对乔立人说:“老乔,学校里你说了算、是掌柜的,家里的掌柜可不是你,昨晚上回去跪搓板了伐?”谭洁从小是在东北沈阳长大,喜欢将一把手称为掌柜的,但她从读大学来上海,也有二三十年了,却至今也没学到上海话精髓。她又很喜欢说,而且夹杂着北方的土话,所以说出来的都是被上海人称为不三不四的洋泾浜语,不熟悉她的人有时根本不知道她说的啥。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刚走了一个,又来了一个。好在他对谭洁很了解,乔立人从早上起来绷紧的神经似乎一下子松弛了下来,便也开起了玩笑:“上海话不叫跪搓板,叫居赤板。” 

 谭洁看着乔立人那拿腔拿调的样子,笑了起来:“说真的,你俩就没商量过乔安的其它什么出路?”

 “不瞒你说,在这之前,我脑子还真没想过,刚刚巴老师一来,倒是提醒了我。谭洁,乔安现在这种情况,你说除了出国,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看着乔立人一脸茫然的样子,谭洁学着乔立人的语气,拿腔拿调地说:“我说敬爱的乔校长,你真是一心为公,换成是我,肯定也要让你居赤板,难怪卢老师要生气。”

 谭洁的话让乔立人听不懂了,有些惊讶地看着她。谭洁慢悠悠地举起手里的袋子:“不说了,早饭没吃吧,有人一早就给我打电话,让我给你们带两份早饭,怕你们饿着。待会儿下课,我会叫后勤的黄阿姨送过去给乔安。” 乔立人这才看见,谭洁手上还提着个纸袋子。

 “我们买了。” 乔立人指指办公桌上的包子和牛奶。

 “那就当下午茶,反正卢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 谭洁把纸袋放在桌上。

 一个开放的社会,人类即将全面迈入AI 时代,在信息爆炸、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应该说,所有学校最头痛的是对学生手机的管理,尤其是面临人生选择的高中。乔立人自从当了校长后,通过观察和仔细琢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学校对学生手机不进行约束。不过明确一点,上课时如果没有任课老师同意和认可是不允许使用的,除非任课老师需要。

 他认为,学生进入高中,是即将融入社会的阶段,也是在生活中不断历练的过程,是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要干什么、学什么的人生选择,应该广泛地从各个方面与社会接触,这样才不会让人生有遗憾,同时也是学会自我管理的重要阶段。综观历史,哪位成功者不是首先实现了自我管理!

 自从学校放开手机管理,家长反对是意料之中的,老师反对也是能想到的,最让乔立人意外的是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反对。但都没有明说,而是变成一封封举报信。教育局长差不多每周都要与他通个电话,交流一下。好在局长也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对乔立人的观点和行为全力支持。

 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让人没想到的是乔立人就因为对学生放开手机管控,举报信不断增加,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乔立人几乎在背负着一片骂名声中,开始用他的理念治理学校。

 不搞形式主义,取消排名榜、光荣榜,高一、高二学生分班不搞定班制,可以流动,让学生在自愿愉快的心情下,上自己想上的课,这对各科任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他也不坐办公室,自己身体力行地带班、做班主任。应该说刚做校长那几年,真是忙得昏天黑地。尽管乔立人引来了无数的质疑,却也给他带来了想不到的名气和荣誉。

 当然乔安在最需要父亲的关心和陪伴时,乔立人是缺失的,而作为妈妈的卢家敏同样为了这个家,也在外拼搏。

 卢家敏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她和乔立人是相识在市教育局优秀青年教师的春节团拜会上。家敏被乔立人不俗的谈吐所吸引,乔立人也为家敏的美貌而折服,可谓是一见钟情,两人很快从热恋进入嫁娶阶段。

 乔立人是上海松江本地人,原属松江县,现改为松江区。乔立人的家在松江,工作的学校在市中心。那时的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完善,来回几十公里,刚上班时乔立人凭着自己年轻,每天下班回松江的家,路上要花上三四个小时。时间一长,他也感到有些累,花在路上的精力太多,父母也心疼他。乔立人就在学校附近,每月花1000 元租了间群租房。

 当时家敏还没有跳槽,在体制内。他俩学校虽然不是一个区的,但家敏所在学校离乔立人的学校坐公交车只有两站路。要结婚,必须要有房子,说句实话,乔立人根本就买不起。他刚工作没几年,虽说家里父母不要他养,但家里也没钱给他买房。父母原来都是当地的农民,动迁后现在田也不种了。虽说动迁时,家里也分到了近10万块钱,而且父母养老金每月加起来 1000 块钱不到,但乔立人还有一个弟弟在苏州读大学。

 卢家敏家里更是想都不要想了,父母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里能供她在上海读完大学,已经算是能给她的最大关爱了。她心存感激,工作后除了必要的开销外,余下的钱每月都往家里汇。工作这些年,根本没有存款。

 但婚还是要结的,先在他俩学校附近租个房,等挣了钱再买个房子…… 

 今天星期四,按惯例上午乔立人要主持校务会。现阶段学校的重点工作,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有效地加强高三的各科复习进程,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当然不仅是高三年级,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关注,这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好在乔立人当初的气魄,放开了手机管理,解开了一个大家不敢碰的死结,从而减少了学生与社会,学生与学校、与老师的对立,许多问题就变简单了。从许多家长当初的不理解,到现在家长微信群里不时地点赞乔立人,也证明乔立人管理学校所具有的前瞻性。

 就在乔立人拿起茶杯和手机准备去会议室时,他的手机嘀地响了一下。乔立人放下杯子,正如他所想的,是家敏:“速转 10 万块钱给我。”

 “啥意思,我哪来那么多钱,钱不都在你那儿?”

 “你当我们家是地主?哪来的余粮,你必须想办法解决。” 乔立人还没想明白怎么回事,又来了一条:“儿子昨晚说了,要去就去美国,其它国家他不去。”

 “中介费?” 乔立人一下子转过弯了,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气,这么贵!虽然身为校长,每年都有学生跑来申请退学,去国外留学;在家里,由于家敏课外兼职,教的是托福、雅思,时不时也会在他耳边说起,谁谁考了哈佛、耶鲁的…… 但乔立人从未放在心上真正地关心和了解过。

 “你说呢?”

 “让我想想。” 乔立人有些懵,便习惯性地回了句。

 “还想什么想,乔立人,你当是学校,现在不是说你的学生,是说你的宝贝儿子。人家美国那里 ED(预录取)马上就要发榜了,刚问了,时间很紧、很紧,你想让儿子再等一年吗?”

 “我马上开会,过会儿说。” 乔立人被怼得没脾气了。

 乔安现在这种状态,应该说和他父母脱不了干系。乔立人出生在上海郊区,家敏是从云南大山里来上海读的大学,都是农民子弟,从小接触的是农耕文化,大学毕业就进入体制内工作,成家结婚有了孩子。一路走来,加上经济上并不宽裕,所有的财富都必须自己创造。尽管也不乏年轻人敢想敢干的冲劲,但生活中大多数想法也还是中规中矩的。

 乔安出生时,夫妇俩还在租房子住。家敏产假184天结束后,就给乔安断了奶,送到松江老家去,由爷爷奶奶带,夫妻俩周六周日回松江。乔安会走路了,又把他送到云南外公外婆那儿,一直到乔安可以上幼儿园,才从云南接回上海。此时夫妇俩经过几年的打拼、省吃俭用,买下了一套一室户的老旧公房,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乔立人、卢家敏买的房子虽然是老破小,但买的是学区房,不仅读小学是市重点,对口直升的中学也是市重点。虽然相对于其它小区贵了不少,但他俩认为还是值得的。他俩都是吃了读书带来的红利,所以也很注重这方面。

 由于乔立人夫妇未雨绸缪,乔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 一路顺畅,也由于两人的特立独行,没打好基础,乔安在学习上始终晃来晃去、磕磕绊绊的…… 但乔安人很踏实,平时也不张扬。乔安小时候在少年宫学创新思维课,是由两节课组成的,一节课教逻辑思维,一节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各种模型。乔安的思维特别活跃、敏捷,而且动手能力也特别强。

 乔立人注意到儿子的这些优点,但儿子的缺点也很明显,在基础课上综合成绩这块上不去。中学毕业时,他想让儿子直接报考中本贯通,另辟蹊径,可当他试探性地与家敏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当即就被她打了回来,并告诉他不想再听到他的这种想法,希望他也不要在儿子面前说,以免动摇军心。

 没想到,关键时刻乔安很争气,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89分,乔安考了490分,一点也不浪费,乔安享受了教工子女的福利,自然而然地进了乔立人所在的学校。

 乔立人一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调动人的内在力量,将人原有的杂乱无章的无序思维改变成有序思维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计划未来、创造未来和自我设计的能力,所以学生注重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必须拓展自己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发掘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潜能和才智,为今后踏上社会打下基础。乔立人的理念,不仅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还要让花儿开得更加的艳丽、更加的灿烂,让树长得更加的枝繁叶茂,成为参天大树。所以他在学校里让学生自己动手创建智慧园,开展各种兴趣活动,涵盖航模、机器人、气象、奥数、书法、民乐、合唱、国际象棋、朗诵、哲学辩论……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点,经费由校长基金提供,还高薪聘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学校最为出名的要数奥数组和机器人组,这两个小组不仅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比赛,还参加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VEX Robotics机器人世界锦标赛…… 

 乔安一进学校,就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参加了机器人组;高二和校机器人组小伙伴去日本东京参加比赛;去年暑假又去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参赛,最终还获得高中research 分区的季军和总冠军八强的殊荣。

 乔安从美国比赛回来,恰好进入高三进行分班。因为这次美国机器人比赛拿了奖,乔立人想了半天,最终还是把乔安放在平行班里。不过,乔立人把原来一直做文科班班主任多年的巴老师调来,做乔安班的班主任,文科班则让新进来没几年的复旦中文系的博士生担任。一是长时间来讲,学校也需要完成新老交替,二来他还是有点私心,把儿子放在巴老师手里放心。好在这并不影响巴老师的收入,他早已把绩效奖发放改为按课时发放了。

 巴老师这么多年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做毕业班班主任,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知人善任,能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她虽然教的是文科班,但她的学生报考理科的也不少,她会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与家长、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譬如前年就读于普林斯顿数学系的王菁、现在北大化学系的熊明辉、同济建筑系的谢易伟…… 巴老师也获得了上海市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学校里获奖数能与乔立人相比的也只有巴老师了。

 乔立人今天有点烦躁,匆匆结束了会议,回到办公室,看了桌上的日志,这才想起下午两点约了他的博士导师宋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下周就要答辩了,今天要讨论一下细节。刚开会时,教导处主任老董还提醒他下午教育局有个重要的会,指名要他参加,是关于提交职称和人事名单,巴老师能不能通过就看今天下午能不能定下来…… 

 就在乔立人左右为难时,手机响了,低头一看,是教育局领导:“老乔,我刚接到通知,中央电视台点名要来你们学校拍一个你的教育实践专题片。”

 “欢迎啊!”

 “要全面客观的,最好请教育专家、学生、家长各方人士谈一谈,主要还是对你做一个深度专访。”

 “学生、家长一点没问题,专家也是现有的,下午我正好约了我的博士导师宋教授,讨论我的论文,我和他说一下。对了,局里下午的那个会……”

 “你告诉我你的意见,下午的会就不用参加了。央视的人马上就到,中午你先过来,和我一起给他们接个风。放心吧,乔博士,不会耽搁你下午的事。”

 “好的。”

 “恭喜啊,老乔,乔博士。下次见了面怎么称呼啊?是乔博士呢,还是乔校长?”

 “见笑了,领导,还不是向你学习嘛。”

 “对了,老乔,听说你儿子要去美国读书,offer(录取通知)来了?什么学校?”

 “正……” 乔立人不由得打了个格楞,还没影的事,谁传的?乔立人有些尴尬,也不便明说,领导听说了,可能也就随口一问,关心一下,“在申请,还没有眉目……” 

 儿子自从美国参加机器人比赛回来,就日日夜夜想去美国读书,这是乔立人知道的。巴老师接任乔安班主任后,他还没问,巴老师特意来找过他,说乔安思维活跃、个性稳重,可以考虑让他去国外读大学。

 “那你说,乔安去哪里比较好?” 乔立人还特意问了一句。

 “乔安不适合去英国、新西兰…… 这些英联邦国家多多少少受英国影响,有点闷,某些地方跟国内差不多。要去的话,我认为他去美国比较合适。” 

 后来,再问巴老师儿子情况时,巴老师偶尔会提及,见乔立人没什么反应,巴老师就不再提了。今天,领导电话里这么一说,看来巴老师和家敏一直在联系讨论这个事,难怪家敏一会叫乔安去考托福、雅思,一会去考SAT(美国高中毕业考试)。乔立人心里不是没有想过,自己教育行当干了这么多年,每年一批毕业生送进大学,其中不少是去国外的。他当然知道留学意味着什么。乔立人心里一直矛盾和纠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如太太所说的,家里不是地主,没有余粮。

 乔立人私下算过,如果儿子去美国,就算不是进顶级的私立大学,最少一年得花五六十万人民币,一个月要四五万元,加上现在每月的房贷三万五,两项一加每月要八九万元,一年就要小一百万元人民币,还不包括家里的日常开销。

 乔立人夫妇已经很努力了,他们在儿子上幼儿园时买下了第一套房,等乔安上中学,将原来的老房卖了,换成了两室一厅。虽然大了许多,但对他们家还是嫌小了。主要是乔立人的爸妈天天想看到乔安这个长房独孙,三天两头来,而且来了就不想走,帮他们买汰烧。家里的确也需要他们的帮忙,夫妇俩整天不着家,男人忙着他的事业,女人忙着她的房贷…… 

 夫妻原来都是体制内的事业编制,拿的是死工资,而且教育局有明文规定,不得在外兼职和做私教。家里除了日常开销,房贷是一大头。乔立人父母在松江因为征地,每月都有退休金;而家敏家里不一样,祖祖辈辈是农民,作为回报也得每月向家里送点钱。结婚时家敏就与乔立人约法三章,她们家当时也没要乔立人一分钱的彩礼。 

 卢家敏大学专业是英语,辅修了一门西班牙语,属紧缺人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出国人员和出国读书的学生需要补习外文,雅思、托福…… 你就看看马路和报纸广告就知道有多热。限于体制内约束,家敏开始偷偷地在外兼职,一节课 300 元,有时碰到学生考托福的,临时抱佛脚一对一加急的可以拿到五六百元,甚至还有一千元钱,这可是一个月的工资。

 但长此以往肯定不行,要是单位知道就难堪了,而且此时乔立人在单位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家敏还怕会连累他,万全之策她想到了辞职。乔立人思考了几天,提出了一个两全之策:家敏从单位辞去公职,然后去私立学校,这样既不影响她在外面兼职,同时每月基本工资也有保证,对乔立人来说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卢家敏开玩笑说:“乔立人,我们家你就负责在外貌美如花,而我负责挣钱养家。” 的确,刚开始家敏挣得多的时候,差不多是乔立人的好几倍。随着乔立人的仕途不断上升 ,两个人的收入差距也逐渐缩小。乔立人当了校长,实现了年薪制,不到两年,既评上教育功臣,又评上了特级校长,薪资也水涨船高,家里的经济条件进一步改善。

 家敏的父亲身体不好,云南老家看病不方便,父母心里也想来上海住,所以家敏的脑子里始终把买房、换房放在第一位,一旦条件允许就立马行动,当然还要把乔立人的爸妈考虑进去。这样他们换了一套139 平方米的四房两厅两卫,家里的所有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算下来两个人的收入基本可以负担。但唯独没有考虑到乔安去留学这一块,平均一个月要多支出四五万元钱,这可不是个小数。不是一两个月,美国本科实行的是学分制,修完所需学分至少 4 年,这一大笔钱哪来?这也就是乔立人所担心的、迟迟下不了决心的原因。这一点,家敏心里也清楚,两个人有点心照不宣,似乎是在有意回避,所以在家里两人谁也不愿提及乔安留学这件事。

 现在,看来已经不是下决心的问题,而是先要想办法拿出10万元钱的中介费,乔立人路上一边开着车一边在想, 钱啊…… 钱…… 

 乔立人走进包房,里面没人,领导发来微信,说他们有点事,还要一会儿才能到。刚才他在停车时,好像看到马路对面有一家房产中介。乔立人忽而灵机一动,如果儿子去美国读书,不是可以空一间房吗?到时如果读个硕士、读个博士,不又是几年?去看一看。

 中介听了乔立人的诉求,如果用他现在住的大平层次新四房换一套三房,如果地段、房龄要求降低的话,套现两三百万是没有问题的。乔立人有点半信半疑,中介打开电脑,当场给他看了行情:“先生,你现在的大平层是稀缺品种,加上市中心钻石地段,绝对的抢手货。” 听了中介的话,乔立人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人还没走出中介,家敏又来了微信,两个字:“钱!急!” 看来家敏是铁了心要让儿子去美国留学,现在就看他了。

 乔立人知道按照儿子现在的成绩,985、211、一本、二本是谈也不用谈,能不能上大学还不知道。大学可没有教职工子弟照顾入学的政策,就是有也轮不上乔安,乔立人的手可没这么长。想清楚了,乔立人立马走出中介,拨通了他弟弟的电话。

 乔立人弟弟在苏州大学读书时,与一个当地同班同学谈朋友,两人一毕业就结婚了。女方是独生女,她父亲在家里开了小作坊,俩人结婚后就接手不起眼的小作坊。经过两个年轻人的不断拓展,现在小作坊已经在工业园区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小厂。

 乔立人现在打电话给弟弟,是想借用一下父母当年那笔动迁款。每年春节他们回家,虽然父母每次都要分给两兄弟,但他俩谁都不要,所以这么多年没动过,一直存在父亲的银行卡里。儿子的事的确已经火烧眉毛了,自己一时三刻也找不到钱,何况还不是个小数字,所以先与弟弟打个招呼,将父亲卡里的10 万块钱先借用一下。

 “哥,要不我先给你,老爸还得去银行挺麻烦的,他多久没去了?我怕他一时搞不清楚,耽搁了你的事。” 他弟弟知道,如果不急的话,乔立人是不会打电话的,这么多年哥哥还从未为钱找过他。

 “那也行,要不我给你写个借条?”

 “哥,你这话说的,微信可以吗?”

 “行。”

 “稍等…… 好了,转过来了,你收一下,还有需要和我说一声,我先挂了。”

 乔立人点开手机,毫不犹豫把钱转给了家敏。他忙完这些,深深地吸了口气。正当他抬脚迈步去饭店时,电话又响了,原以为是太太的,一看是巴老师的。乔立人心里咯噔一下,她知道下午开会的事?不会吧?不过乔立人还是接了:“乔校长,听卢老师说乔安拿到了美国大学的 offer 了,恭喜、恭喜……” 乔立人被她说得一头雾水,还没反应过来,巴老师的电话就已经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