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建明《如诗的大地》:国家礼赞 民族颂歌 人民史诗
来源:文艺报 | 张陵  2025年09月22日09: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的辉煌,激荡着作家何建明的心潮,激活了他内心的创作冲动。两年来,他以不停歇的行走和采访,感受着这片富饶土地的美丽神奇,用心读解着这片深厚土地的沧桑风云,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如诗的大地》。致敬祖国边疆的高山长河、湖泊大漠、草原森林、乡村田园,致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砥砺奋进的历史,致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创造奇迹的人们,唱出了一首国家力量的礼赞之歌,奏响一曲各民族团结奋进的交响乐章,书写了一部人民创造自己历史的英雄史诗。

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的故事讲不完。这片热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文学家,产生了一部又一部的优秀文学作品。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题材的报告文学发展势头引人注目。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确立了新疆工作“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提出了“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开启了新疆中国式现代化壮美的历史进程。国家的战略性安排和现实生活的日新月异,为新疆题材的报告文学拓宽了视野、深化了思想、提高了品质。新疆题材的报告文学更加明确了与历史同行、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创作意识和方向。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断推出讲好新疆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品力作。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厚实的思想内涵和优秀的艺术表现走在前头,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2023年,他创作的讲述新疆民族团结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石榴花开》受到读者的好评。如今,他站在时代思想的高位,以国家叙事的宏阔视野,用《如诗的大地》向我们展现拥有“劳动之美、精神之美,乃至牺牲之美”的大美新疆。

礼赞新中国,礼赞共和国英雄

读何建明的《如诗的大地》,能读出以“诗”描绘的新疆的美丽、新疆的璀璨、新疆的魅力,以及背后丰厚的精神内涵。作品开篇的“史”篇,便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新中国新疆奠基时期那些动人的往事。

1949年,王震将军按照中央部署指挥进疆部队,仅用一年时间就开垦荒地96万亩,兴建一大批水利工程,揭开了新中国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序幕。与此同时,他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到新疆丰富矿产资源对一个新生国家工业建设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布局矿产资源的调查工作。他力排众议,从监狱中救出地质科学家王恒升,组织力量对新疆地质矿产展开全面科学调查,迈出了新疆工业化进程坚实的第一步。可以说,王震将军是新中国开发与建设新疆的重要功臣和英雄。在他身上,体现出国家坚定的意志与强大的力量,也让新疆奋进的历史显得格外强劲有力。

《如诗的大地》沿着工业与农业两条主线,以富有诗意的笔触展开叙述与描写。在第二章“属于可可托海的经典故事”中,作者从《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这首歌曲中获得启示,揭开了可可托海的神秘面纱,展现其真实的历史面貌。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就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长期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直到解密之后,我们通过作家的叙述了解到,这些有色金属最初主要应用于国防事业,如铍、锂等稀有元素,在国家的原子弹、氢弹等战略武器的研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令人震撼的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现代机械无法用于这些稀有金属的开采,工人们只能“头顶一盏矿灯,肩背一只矿袋,手握一把铁锤”,钻入百米深的矿洞中,依靠人工一锤一锤地开采。由于矿脉分布极不规律,开采只能靠这种“掏耳朵”的原始方式。工人们用汗水乃至生命“掏”出了一个个“国家功勋矿”,“掏”出了共和国强大的威慑力量,“为共和国托起了和平的大厦”。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不仅发生在可可托海,也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准噶尔盆地东缘的煤田、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以及独库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作品通过一系列真实叙述,清晰勾勒出国家在新疆的工业布局,不断强化新疆工业的国家战略地位。

以农业生产为主要任务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体现了国家“屯垦戍边,建设国家”的长远战略意图。曾经身经百战的英雄们放下武器,拿起和当地农民一样的生产工具——“坎土曼”,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有志青年一起,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生产大军。他们以军人的意志践行国家使命,在这片一穷二白的荒漠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生存奇迹、建设奇迹和发展奇迹。

作品生动描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力部队农一师在阿克苏与和田地区的劳作场景:“那些挥舞坎土曼、肩挑重担的兵团战士,‘三探塔里木’、栖身‘地窝子’,在荒漠之中筑起了第一栋楼房,大戈壁上添了一户又一户温暖和睦的新家。”在新疆,许多城市和乡村命运,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着无法割舍的血脉关系。正是由于这些脱下军装的军人,这片荒原上的许多百姓才获得一线生机,才有希望改变命运,才有了城市与乡村、农场与田野。“兵团人的屯垦将荒漠变成绿洲,而绿洲最后也是为了拥抱这种根本性的繁荣景象——属于这片大地的家,一代一代传承的万家灯火,满堂子孙。”作品刻画了现代花园城市石河子市的前世今生:“石河子的诞生堪称世界奇迹。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规划布局、城市细节,乃至街头每一棵树的种植、每一栋房屋的建设,以及它们与工厂、道路和间距,都体现了一种对内在情感的观照——那便是军人出身的共和国建设者们在此安居乐业、毕生奉献的坚定信仰。”

在石河子市军垦博物馆内,有一件军垦战士遗留的有146块大小不一补丁的衬衣,如今是国家一级文物。这件衣服真实记录着那段艰苦的岁月。而“老兵”这个朴实无华的名词,定义着遥远年代的英雄们:老兵的墓地、老兵镇和老兵公园,“老兵是兵团的坚强支柱,也是当今兵团精神的核心所在”。

的确,国家意志、国家精神,在兵团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中,不断提炼,不断升华,不断融合,已经流淌在兵团人的血液里,化为时代的英雄主义信仰和崇高的精神。对国家的敬畏、对英雄的敬重已经融入每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如诗的大地》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层面上,礼赞新中国,礼赞共和国英雄。

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进入作品的“诗”篇,作家的心情似乎平静从容了许多,开始把目光转向新疆如诗如画的锦绣山河。作家走遍新疆大地,感受赛里木湖特有的蓝色,眺望库尔勒结满果实的香梨树林、大片大片的吐鲁番葡萄园,闻着霍城芦草沟镇中国薰衣草的浪漫芬芳。渐渐地,作家把目光聚集在三条大河——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以及广袤的三河流域,展开深入的描写:“站在额尔齐斯河畔,目睹城郭两侧的壮丽景象,远眺连绵的阿尔山脉,近观数十条绕城市流淌的河流和众多湖泊。”“令人惊叹的是,在北屯,额尔齐斯河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似乎刻意放缓了速度,将千万年冲刷形成的河漫滩转变为候鸟的天堂。”伊犁河流域,“眺望四周起伏的地势,所见之处便是绿草如茵,河流交错,宁静如湖的那拉提的迷人景色”,“一望无际的春光与冰雪,一日之内可体验四季更迭,这便是它多情迷人之处”。在南疆,人们亲切地称塔里木河为“母亲河”:“它依靠独一无二的地理条件,将雪山融水汇聚成一股持续奔腾的力量,绵延数千公里,在这片荒芜和干旱的土地上,它‘甩’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洲,以及一个个孕育文明的摇篮。塔里木河还凭借其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和耐力,将这些绿洲和文明的摇篮结成人类文明的交汇点”。

作家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写景和抒怀,而重在表现美丽风景背后人类的生存斗争以及所创造的历史精神和时代精神。当作品转向叙述新疆几座重要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新的思想主题也清晰浮现:“乌鲁木齐略传”“喀什略传”“霍尔果斯略传”“米兰镇略传”……这条思想的红线一直延伸至作品的第三部“史诗”篇,将叙事引向新疆民族团结的宏大方向。

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三河流域繁衍生息,形成了相互依存、彼此助力的民族共同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浪考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何建明长期深入新疆,行走于广袤大地,始终将目光投注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他曾以长篇报告文学《石榴花开》,讲述塔城地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创美好生活的动人故事。而在《如诗的大地》中,新疆人民的故事再次被书写,且内容更加丰富、细腻、感人,他们身上凝聚的这份“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的亲情与携手同行的暖意,早已超越地域与民族界限”,成为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生动体现。

让人民群众成为新疆史诗的真正主角

新疆之所以能繁荣发展70年,根本在于让老百姓拥有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正是《如诗的大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理念的深刻诠释。作品生动展现了新疆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摆脱贫困、振兴乡村、逐步走向富裕的壮丽画卷,让读者体会到“诗”的真正底蕴在民生。离开这一根基,“诗”便失去了动人的光芒与意义。也因此,在作品的第三部“史诗”篇中,作者自觉地将笔触深入新疆人民的日常点滴,让人民群众成为新疆史诗的真正主角,将民生主题的展现写入最华彩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修建新藏公路及新疆多条交通要道,打通一个个“天险”,人民解放军战士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如今,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以及大动脉一样的铁路和动车,助力新疆经济社会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成了老百姓的致富路。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更是一项关乎新疆民生的国家战略,无数兵团人将一生奉献于此。

作品着重刻画了两位兵团人:一个是有“中国细毛羊之父”之称的科学家刘守仁。他倾尽一生培育了几代适合在新疆生长的细毛羊品种,大大提高了绵羊的出毛率和羊毛的品质,1978年获国家重大贡献奖。一个是农机科学家陈学庚院士,他致力于新疆棉花农业机械化研究,实现了从播种、灌溉到采摘的全流程机械化,为新疆农业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这些科技成果至今仍在惠及广大民生。

作品并未回避人民开拓生活的艰难历程。特殊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使新疆的脱贫任务格外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处西部的新疆“受到的关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得到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的支持也比任何时候都多。新疆紧跟国家脱贫战略的步伐,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援疆工作在这片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民生篇章。“老援疆人”吴登云医生的故事在帕米尔高原传扬。他23岁入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工作,一直到85岁,还“每天背着药箱和行囊,骑在马背上,奔波于千里高山峡谷与戈壁荒滩之间”。他救治过的病人已无法具体统计。人们只知道,他用62年时光,把自己留在了新疆人民心间。新一代援疆人同样拼搏进取。来自江西的李志辉、郑静华夫妻一起援疆,得到老百姓的好口碑。他们都是普通人,在援疆岗位干的也是平凡的工作。李志辉是一名政法干警,郑静华做城市规划和旅游开发,他们在帕米尔一座县城,工作勤勉实干,被当地人称为“冰山上的新来客”。来自江苏南通的张华等援疆干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伊宁县办起了“南通班”,在南通办起“伊宁班”,探索一条为边疆地区培养人才的新路子。还有许许多多的援疆干部奔波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线,做着实实在在的工作。镇江市副市长丁憬赴疆支援,被任命为第四师党委常委、副师长,随后又担任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肩负起兵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平台的重要使命。他深知责任重大,以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担当,全身心投入工作,发扬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凭借智慧与魄力多方调动资源,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平台建设。如今,这位公认的实干家担任第四师师长与可克达拉市市长。

在作家笔下,新时代的新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与“两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在沙漠治理方面,新疆积累了丰富经验,展现出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治沙英雄、科学家刘铭庭凭一己之力培育出适应沙漠生长的红柳,并在红柳根部成功种植大芸,该致富技术正逐步推广到每家各户,应用前景广阔。更富创新意义的是,群众在长期防风固沙实践中发明的“锁边”技术,革新了传统治沙方式,受到国际治沙界的关注与赞誉。这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使得“沙漠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无节制侵袭人类的生活居住区域”,“为新疆的社会发展及当地人民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服务”。

何建明说,“诗”者,心志也。在作家心志里,人民群众是“诗”的创作者,是史诗的书写者。这样的史诗,也许气势如虹,也许悲壮如雷,也许高山长河,也许星辰大海,但更多时候,它是悄无声息地融入日常与平淡之中,甚至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更可能也不太在意正在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历史性巨变。只有那些置身其中、用心感悟、胸怀大爱并立于时代潮头的人,才能领会其深邃与壮美,真正读懂这部由国家、民族和人民共同写就的伟大史诗。何建明深情地读懂了新疆,我们也因此深情地读懂了《如诗的大地》。

(作者系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