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坚韧而冷静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属于浦东城乡结合部的“清明上河图” 夏商长篇小说《东岸纪事》:书写那些被生活压低的灵魂
在被意识形态、商业逻辑、技术浪潮不断重塑的时代,小说依然是我们探寻“被遗忘的存在”的一种方式。作家夏商的长篇小说《东岸纪事》正是一部在纷乱世相中,用细节叩问人性、以语言复原生活真相的文学佳作。作者用六年时间,以坚韧而冷静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属于中国上海浦东城乡结合部的“清明上河图”,也为当代中文小说树立了新的写实典范。
《东岸纪事》采用现实主义的笔法,通过细腻而精准的观察,深入还原真实生活,与先锋派小说对心理意识的抽象追求形成鲜明对比。作品拒绝塑造脱离现实的“象牙塔”式人物,而是通过刻画一群血肉丰满的小人物,呈现出时代的质感与人性的温度。
主人公梅菊乔(小名乔乔)出身上海郊区,经历了从“文学女青年”逐步滑入“市井女子”的人生轨道。作者对她的性格与命运的塑造,既不依赖观念设定,也不靠情节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自然展开:她年少时被地痞小螺蛳侵犯,为掩盖真相,主动勾搭诗人邵枫“顶包”;在打工地唐记饭店,与两名女子共侍一夫;后为抗衡社会暴力,依附黑帮头目崴崴,成为一位在寻常家庭与黑帮之间游走的女人。乔乔出身底层,却始终不愿彻底放弃幻想与尊严。她不甘心屈服于命运,却又缺乏支撑她向上攀爬的外力,最终所能依靠的,只剩下自己的身体。而她这种以出卖身体换取尊严的方式,无异于与魔鬼达成一场无法全身而退的交易。作品以生活化的细节切入,描摹乔乔内心的情绪起伏,使她在冲突与困境中渐渐被塑造出清晰的形象。正如卡尔维诺所言,作家若失去对现实的感知,其笔下人物终将“石头化”,沦为呆板的标本。《东岸纪事》中的人物恰恰相反,他们从熟悉的社会肌理中浮现,令人信服而动容。乔乔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其形象的生成过程,展现了现实主义笔法的力量与温度。
《东岸纪事》的真实性还在于它敢于正视现实的灰色地带,描绘被忽视的群体,并赋予他们多面、真实的人性。它拒绝将人物“典型化”,不以善恶二元划分角色,而是展现他们在矛盾与挣扎中逐渐成形的过程。比如乔乔的丈夫马为东,这位被人笑称“戆大”的男人,为追求乔乔不惜一切,即便戴绿帽也始终如一。然而,当他终于忍无可忍,与情敌正面对峙时,那一刻迸发出的血性与尊严,并非英雄主义的演绎,而是一个普通人在现实压迫下的情感爆发,粗拙中涌动着撼人的力量。
小说中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崴崴。这个“有腔调”的黑老大,不像传统文学中简单的反派角色。他一方面是地头蛇,靠拳脚镇场子;另一方面却懂规矩、讲义气,在底层江湖中也遵循一套自己的原则。
崴崴从不轻易暴露狠劲,只在关键时刻出手。他对乔乔直言“我约你出来就是想睡你”,既体现了其粗野本性,也展示了流氓世界的丛林规则。可他并非冷血无情。在乔乔遭遇小螺蛳骚扰时,他出手教训对方,却又不愿让兄弟陷入杀人案件的危险中。最终,小螺蛳的“意外身亡”虽成迷案,崴崴却始终不露破绽。
与王朔笔下的“橡皮人”不同,夏商笔下的流氓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是社会转型期最典型的“灰色人物”——身处边缘,却渴望被认可;不守规矩,却也守底线。崴崴的存在正是那个年代底层男性生存图谱的一个缩影。
在《东岸纪事》中,夏商塑造了数十个栩栩如生的角色,从副乡长、船员、黑老大,到商贩、打工妹、诗人,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腔调”与存在感。这些人物并非通过上帝视角的评述或强加的观念框架来塑造,而是通过贴合其身份的语言、动作与生活细节,一点一滴自然浮现出来。
语言的真实,是这些人物可信度的重要支撑。小说对浦东方言和本地日常对话的精准运用,为作品注入了浓厚的“上海气息”。乔乔继承了母亲骂大街的本领,但她不靠堆砌脏话争胜,而是句句击中对方软肋。比如,马为青前来质问弟弟的事:“马为东的事情知道了吗?”乔乔冷不丁回击:“不会也在外面轧姘头吧。”她的语言带着女性的尖利与底层的倔强,不求体面,但求凌厉。作品中大量描写了类似的小市民间的口舌之争,语言粗粝却不失分寸。有粗话,有恶言,但始终点到为止,不流于堆砌脏话求“真实感”,也不堕入低俗与猎奇。这种语言上的克制,使得市井场景更具张力,也增强了情节的节奏感与真实度。
此外,夏商在人物塑造中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崴崴与小螺蛳、小开等“小混混”形成鲜明反差,生动展现了真正具备“气场”的人物如何在社会夹缝中坚守立足。乔乔性格的前后转变,以及她与不同男性角色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使人物之间的互动更富张力与层次感。
正如夏商所言:“好的小说是非常缜密的,是符合生活逻辑的。”《东岸纪事》以六里乡为叙事中心,从清晨的喧嚣缓缓展开。一群有性情、有故事的人轮番登场,在这座开放的舞台上,共同演绎一段段悲喜交织的生命交响诗。
《东岸纪事》是对上海东部城乡结合部二十多年风云变迁的细腻描摹,它描写的不仅是人物命运,更是一个时代的生活质地。从语言到结构,从人物到场景,小说都体现出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把握与文学表达的高度自觉。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东岸纪事》提醒我们:小说依然拥有非凡的力量。它是一扇通向人性深处的窗户,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和理解“人到底是什么”。作品中的乔乔们在挣扎,马为东们承受着辛酸,崴崴们身上闪现出复杂与矛盾——这些人物并非虚构的投影,而是真实生活的缩影。正是通过对这些具体而鲜活的人物的塑造,《东岸纪事》让我们意识到:真正打动人的文学,并不在于叙事的宏大,而在于那些细微处所激起的情感共鸣。
(作者为评论家、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