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首部太空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来源:文艺报 | 韩 飞  2025年09月19日08:51

过去,我们通过科幻电影和小说畅想出一幅幅人类遨游太空的图景;而今,在一部太空纪录电影中,我们获得了真实的答案。

《窗外是蓝星》近期全国上映,影片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位航天员担任主摄影,将他们在太空的工作生活之旅记录下来并搬上银幕。该片既有大量我们见所未见的太空奇景,又充满“太空烟火气”,凭借真实的太空美学,向观众呈现了一场非凡旅程。

纪实美学中的太空奇观。超高清、超视距摄影技术的发展,让纪录影像表现的空间尺度走向极化——无限小与无限大。

微距和显微摄影等技术带来了微观美学。雅克·贝汉的《微观世界》带领观众走进一个被忽略的、未知且充满乐趣的昆虫世界。《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借显微摄影揭示了食物的科学与浪漫。从大型直升机到小型无人机的航拍影像则建构了一种“鸟瞰美学”,《航拍中国》系列给观众一双鸟儿般的眼睛,在高空俯瞰祖国大美山河。而《窗外是蓝星》更进一步,它将观察视野从地球延伸至太空,实现了纪录影像空间尺度的又一次突破。

有些影像注定更适合在超大银幕观看,尤其是那些表现宏大空间和巨物的作品;而超大地理尺度也无疑更适合在超视距中把握其整体性。太空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就是这两者的完美结晶。影片带我们全视域欣赏了巨型火箭点火发射的场景,整体感知和局部细节都得到了展现。当橘红色的火焰喷射而出,星火迸溅,火箭升腾,观者无不心潮澎湃;而遨游太空,放眼舷窗之外,地球如一块蓝宝石,在月光的浸润下散发着温润的光芒,那一刻,我们仿佛被这无与伦比的美丽所融化。

超视距诞生超视野,超视野带来超体验;真人实景结合超高清、超大屏呈现,营造出超真实效果。在这种超真实、超体验的审美感受中,太空美学释放出独特魅力。《窗外是蓝星》印证了虚拟时代实拍的力量,“碎片化”时代线性逻辑与情感绵延的力量,以及破除常规、探索极致美学的力量。它也印证了科幻题材可以有现实感,现实题材也可以有科幻感,让我们在纪实影像中体验科幻落地,感受真实与想象重合下的别样审美。

观众获得遨游太空的“眼睛”。《窗外是蓝星》在两重空间进行视点切换:“窗外”的宇宙空间,“窗内”的生活空间。影片着重展现了3位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工作、生活的场景。这些场景因物理空间的异质性而变得奇观化。

在航天员掌镜的第一视角下,我们看到,原来在空间站喝水,可以把水倒在空中,再用嘴去捕捉;航天员的伙食标准“感人”:麻辣鸭、红烩猪排、酱油炒饭……可谓应有尽有;春节等传统节日,他们也会穿上盛装,写春联、吃饺子、与家人远程互致问候;他们在空间站洗漱、剪头、睡觉、锻炼、娱乐,检修、维护、实验,还开展了航天员课堂。生活日常化、场景陌生化,没有戏剧冲突,“太空中的人间烟火”自带反差与细节张力。

空间站成了航天员的新家,半年时间,他们一起工作生活,相互鼓励,如家人一般;“蓝星”在遥远的凝望中,成了故乡。片中有一段从太空俯瞰地球的影像集,在悠长抒情的音乐旋律中,雪山、沙漠、冰川、海洋、高原、绿地等地理景观次第浮现。在太空视野感受地球的别样肌理和色彩,笔者心中涌现出当初看《航拍中国》那些鸟瞰镜头集锦时的相似感动。

尤其当象征人类文明的灯火,如毛细血管般盘错交织、绵延不绝、铺满银幕的时刻,情绪也到达顶点。原来这就是太空视角下我们的家园。

不同的地理单元,共同的人类情感。陌生又熟悉的极致风景让人惊喜和共鸣。从祖国大好山河的细致观照到地球多元样貌的深情描摹,影片成功唤醒了观众心底的“恋地情结”。空间站的舷窗,仿佛装满了所有人的乡愁。

值得关注的是,两重空间的多数镜头,是由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作为摄影师拍摄,以第一视角呈现的。据说他们只接受了极短时间的摄影培训。将摄影机交给航天员,无关乎技巧,而在于稀缺性和在场性:稀缺性让影像弥足珍贵,为我们呈现未见之景;在场性让观众获得了沉浸感和真实感。

“我在太空拍电影”,观众获得了航天员的“眼睛”;航天员们也为中国航天现场留影。曾经,我们从地球仰望星空;现在,我们从星空凝视地球。视角转换,更感宇宙之浩瀚,生命之辽阔。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因看见而愈发深沉。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