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面永远不朽的历史明镜——重温老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来源:文艺报 | 杨玉梅  2025年09月10日09:18

关于《四世同堂》,老舍说:“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在这部长达百万字的鸿篇巨制中,老舍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平沦陷八年间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物的生死沉浮。重温《四世同堂》,通过鲜活的文字走进那段苦难的历史,体验沦陷区人民的挣扎、屈辱与死亡,感受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对人性复杂及国民劣根性的深刻剖析、对战争罪恶的严厉批判,具有特殊意义。

国破家亡的深重灾难和战争的罪恶

小羊圈胡同祁家四代人物的命运遭际,是抗战时期中国家庭命运悲剧的缩影。祁老人是小羊圈胡同的标志性人物,“他是这一带的老人星,代表着人口昌旺,与家道兴隆”,他见过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看见清朝皇帝退位和持续不断的内战。他认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由此信守“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关上大门,就用不着害怕”的“封闭哲学”。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蹂躏下,他的梦想幻灭了,生活每况愈下,饥寒交迫,家破人亡。儿子祁天佑是一个安分守己、正直的生意人,始终坚守“饿死不做亏心事”的底线,无法忍受侮辱而投河自尽。长孙祁瑞宣,正直善良而又软弱忍让,他意识到应当去抗战,可他是大家庭的顶梁柱,不得不留下来忍辱负重地尽孝、挣钱,维持生计。因不愿意为日本人做事,到英国府工作而被抓。出狱后,他反复念叨:“亡国就是最大的罪。”祁瑞宣的媳妇韵梅,勤俭持家,可是不论她怎么努力都无法填饱家人的肚子,眼看女儿妞妞被活活饿死却也无可奈何。在饥寒交迫中,祁老人祈求老天爷收走自己,留下妞妞。祈求也是枉然,即便即将到来的胜利也无法挽救妞妞的生命。最后实在没有可吃的,妞妞咽下一口共和面,然而共和面里的沙子、谷壳卡在阑尾里,引起急性阑尾炎。小说描绘妞妞临终的状况:“她肚子阵阵绞痛,仿佛八年来漫长的战争痛苦都集中到这一点上了,痛得她蜷缩成一团,浑身冒冷汗,旧裤子、小褂都湿透了。她尖声叫喊,嘴唇发紫,眼珠只往上翻。”妞妞就这样痛死了,她是祁家最年幼的一代。孩子象征着家族与民族的未来,妞妞之死意味着战争不仅摧毁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更在扼杀民族未来的希望,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残酷的描写,正是对侵略者罪行最沉痛的控诉。

而成千上万的学生被迫到天安门游行参加庆祝保定、上海、武汉、南京、长沙等城市沦陷的大会,侵略者甚至要求中国人和中国学生到天安门前向侵略的阵亡将士鞠躬致敬。这些何其荒唐!“北平的一切已都涂上了耻辱与污垢!”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推行奴化教育,迫害知识分子,随意抓捕、拷打、屠杀无辜百姓,一幕幕人间悲剧,深刻揭示出日本侵略战争的罪恶及其灭绝人性的反人道主义本质。

深刻的批判和自省

作品中的小羊圈胡同位于今北京西城区护国寺附近,后改名为小杨家胡同。护国寺始建于元代,“护国”二字本承载着“庇佑国祚”的美好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也是民众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战争使得这个地方变了模样:小崔头颅悬挂于寺前槐树,饥民饿毙于庙墙之下,寺庙成为临时的停尸处;僧人被迫为日寇阵亡者诵经超度,被撕毁的经卷用作生火纸;祁天佑在投湖前也曾驻足护国寺,却并未获精神救赎……

作者以细腻冷静的笔触描绘北平市民中存在的保守、麻木、怯懦、苟且偷生等行为。比如,祁老爷善良却保守,不关心政治,对国家危亡漠不关心,只是以“四世同堂”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荣耀,对祁瑞宣未经他的允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抗战结束后,他对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祖宗。”科学家牛教授因畏惧死亡和贪图个人利益,选择与日本人合作,担任教育局长。陈野求为了养活8个孩子和病妻被迫为日本人工作,经受良心、耻辱与生存困境的煎熬,只能依靠鸦片麻醉自己。作品中还有形形色色的汉奸,他们成为侵略者统治的帮凶,成为民族苦难记忆中最令人痛心的内部伤痕。比如反面典型人物冠晓荷,因未获国民政府官职而痛恨国家,不惜出卖国家利益和同胞性命。他的妻子大赤包自私贪婪,为升官发财不择手段,最后惨死狱中。

老舍对这些丧失民族气节、为虎作伥的丑恶行径进行无情的剖析和批判,也是对民族性深刻而沉痛的自省,具有强烈的警世意义。

对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的讴歌

在暗无天日的沦陷区,北平涌现出一批坚守民族气节、默默抗争的人物。比如祁瑞宣虽然处在忠孝两难的挣扎斗争中,但始终坚持不事敌、不合作,积极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抗战,教育并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韵梅虽然没有文化,却善良、温顺、坚忍,在苦难中呵护一家人的生活,在艰难中求生存,省下口粮接济邻居,对同样受难的日本老太婆,也报以同情和理解。还有李四爷夫妇、剃头匠孙七、车夫小崔、程长顺等普通百姓,在艰难时刻守望相助,他们身上闪烁着未被战争磨灭的道德光芒和人性之光,像民族精神的火种,生生不息。

钱默吟在国仇家恨的打击下,从一名隐逸者蜕变成一位坚韧不屈、奔走呼号的民间斗士,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祁瑞全代表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反抗。北平沦陷后,他拒绝接受伪教育,毅然离开北平,投身抗日洪流,经历战争洗礼后逐渐变得成熟坚毅,成为地下斗争的积极骨干。高第对父母汉奸走狗的行径极为反感和鄙视,对正义和公理有着朴素的维护,在家庭遭遇变故后,她勇敢、自强的优秀特质逐渐显露,最后走上抗日革命道路。这些在民族危难中的勇于抗争、不畏牺牲、充满爱国思想的人物,是黑暗中支撑国家希望的“沉默的脊梁”。

《四世同堂》也刻画了善良的普通日本人形象,这在搬进1号钱家院子的日本老太婆身上得以集中体现。她善良而理智地认定日本必败,希望日本人因失败而悔悟,把他们的聪明与努力都换个方向,用到造福于人类的事情上去。这个人物形象的出现别有意味,体现中日两国普通民众所共有的善良、正义,巧妙地将批判日本军国主义与同情普通日本民众区分开来,也展示了世界人民超越民族仇恨、追求和平的共同渴望。

《四世同堂》中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历史充满血肉,让亡国之恨具体可感,成为一面永远不朽的历史明镜,映照出中华民族从战争走向和平的艰难历程。同时,《四世同堂》也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和平启示录,警示我们真正的和平是通过巨大的牺牲和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才能获得的。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才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遇难人数超过2000万,付出了巨大而沉重的代价。作品告诉我们,只有铭记历史,砥砺自强,坚守正义良知,凝聚民族精神,才能捍卫和平,才能让“四世同堂”的幸福图景不再破碎,让世界沐浴于和平阳光之下。

(作者系《民族文学》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