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穿行于历史间的思考》写作背后
《穿行于历史间的思考》出版了,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这间“产房”,没有你们的辛苦付出,也就没有这部有血有肉的作品诞生,而且还这么“顺产”。
该著集纳了四十多篇文章,大多数是从我以前发表过的三十多万字的文艺评论中挑选出来的,是穿行于历史间的一点点思考。一些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基本上保持原貌。我有幸撰写的朋友的个别专著评论,尽管有的与“历史”稍远了点,但作者本身就是一段历史,索性也收进本书了。历史离不开具体的人。
行文至此,我瞥见桌角上撕下的一张张还没有被遗弃的日历,感觉日子过得好快,上面用双色字体精美印刷的每日诗词,还没有来得及阅读,就匆匆翻篇了。
我忽然想起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朱自清在文章里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他手中溜去。而我竟然是两万一千多日子已经从我的手中溜去。我的眼睛也确实有一种湿润的感觉,略带温热。
我离开老家河南永城已经整整四十年了。怀着当作家的梦想穿上军装,背着《中国文学史》《古文观止》等一兜子书来到燕山脚下的某坦克部队。军营培养了我,成就了我,送我到军艺、到军报、到教导队、到通信连、到宣传科、到政治部……十八年零四个月的军旅生涯,怎么还有那么清晰的印记?
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忘不了自己的初心,闲暇时,依然笔耕不辍,记录自己成长的过程和探索世界的旅程。
人生有“三友”,一个是生活中的朋友,一个是书中的朋友,还有一个是大自然这位朋友。这“三友”,可以说是一刻也离不开的。
感恩原中央党史研究室,感恩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没有单位领导和同仁们的支持、提携、帮助,我绝对不会像今天这样有生存的底气。我用感恩的心去描绘生活、生存、生命。既往的《心路弯弯》《心旅不寂寞》《心海漫行》《心地边关》《行悟初心》等七本文集记载了曾经的日子,见证了自己的一种坚守和理想。
这里,我特别感谢党史专家章百家、陈晋,导演翟俊杰,作家刘庆邦,评论家胡平、潘凯雄、陶庆梅,我少年时代的朋友、学者、企业家和马拉松跑者毛大庆等,给予本书的支持和对我的鼓励。人民日报文艺部袁新文主任对书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尤其是作家、学者雪漠先生为我深情作序,还有我85岁的母亲张侠云女士为本书题写了书名,都令我感动,一道向你们拱手致以谢忱。
理想、坚守、信念,一定要发自内心,变成自己的血肉。这个历程,有时很漫长,更需要历经长期痛苦的求索。
阅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跟创造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有的大师、巨人对话交流,你就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达到前所未的精神境界。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而要把心思用在自己怎样看待自己,对不起自己是真正的大问题。
他还说,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代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淀。文史哲经典更是关注人性根本、挖掘人性灵魂深处的东西,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语言魅力。要用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
我忽然想起甲辰端午节,为北京一台晚会写的一篇诵读文章《历史回响着你的声音》,也权作本文的一部分献给读者。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那行诗句,成为后来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位诗人说——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一位文学家说——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他还说——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一位诗人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他还曾说——
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我又想到一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他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教育家、理论家、著作家——
1944年9月,他的家乡湖南零陵沦陷。他被迫携家眷逃亡避难。他住破庙,吃野菜,东躲西藏。当时有人捎信让他回去,给日本人办事。他愤怒地说:“我绝不做亡国奴。即使我生活再清苦,就是被拖死、饿死、冻死,我也不给日本鬼子办事。我们中国人要热爱祖国,保卫祖国。我虽然懂日语,我死也不会为日本侵略者征服中国人效劳。”
一位百岁的诗人曾说——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给三位青年作家说——
无论你写壮烈的,还是哀婉的,都可以动人心弦。但是我更希望你们在小说里着重抒写有朝气的、健康的、充实的人。我们的作品应该是安慰人、鼓舞人的,而不要使人读了你的作品感到灰心、绝望,这不是思想僵化吧……
我又想起一位老先生的两段话,它刻在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大门口的巨石上——
……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
一位女作家说——
当我们从母体相连的那条脐带被剪断时,我们的生命 便与大地联系在一起。这看不见的脐带,流淌着民族的血液、命运的血液……
我在想——
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一个艺术家,要经常把自己放在历史的坐标中,来衡量自己。你的存在,只有在为某个地域、某个时期的历史记忆增添一种光彩的时候,你才有价值。你是否熟悉你脚下的这片土地,你是否陌生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你是否遗忘了你的初心……人,要时常自省、自励、自勤。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勤”字是当之无愧的人生之要义。人,还要学会感恩,要懂得感恩,要永远感恩你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滴水,每一束光。这就是你前行中的滋养和力量!
会读书,会用书,又能著书,是人的高境界。这里蕴含着“纸上”与“躬行”相统一的辩证法。感悟历史,讴歌真诚,是人类生活永恒的话题;净化心灵,启迪思想,不断认知和完善自我,不以一时之阻而自弃,方能实现心灵的超越和价值的追索。
这一切,永远在路上!
(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