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冷写热”的生命之书——评《我深爱着的凉薄人间》
来源:文艺报 | 杨 军  2025年09月09日09:25

“凉薄”常被用来形容世态炎凉或人情寡淡,但在黎凛的诗集《我深爱着的凉薄人间》中,这个词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诗人以敏锐的感知与深邃的哲思,将“凉薄”从一种单向度的词汇转化为一种辩证的生命体验:凉薄是孕育温暖的土壤,也是诗意的栖居。这种对“凉薄”的重新诠释,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冷见热”的美学传统,又融入现代诗歌对生命本质的叩问,最终在诗行间构建了一座连接古典与现代、冷寂与温情的桥梁。

从“琐碎”中着手,在微观处重构世界的温度。黎凛的诗歌始终以细节为锚点,将抽象的“凉薄”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片段。一句“鹅黄嫩绿的春天,像蛋壳里的生命/一点点,破壳而出”(《惊蛰》),看似寻常的春色描摹,却在后续“微风里的震颤”中陡然升华出诗人捕捉到玫瑰花瓣在风中的细微颤动,这一瞬间的物理动态被转化为对生命悸动的隐喻。颤动的不只是花苞,更是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以及对脆弱与坚韧并存的生存状态的凝视。“山的坡度刚刚好/我不用担心/如果她睡着了/会不会从坡上掉下来”(《山坡上》),看似闲笔的“坡度”,实则是情感的精确丈量。诗人用几何学的冷静笔触,将担忧与安心的矛盾情感嵌入自然景观,以“刚刚好”的平衡消解了冷与暖的对立。这种对细节的极致雕琢,呼应了诗人“从诗美到诗质”的创作转向。诗人拒绝用华丽的修辞遮蔽生活的粗粝,而是以“及物性”的细节让诗歌扎根于现实的土壤。“铆足劲/把喜悦,绿给你看”(《初夏记》),甜菜的拟人化描写,既是对植物生长力的礼赞,也是对平凡生活里微小幸福的放大。这种“绿”不仅是色彩的呈现,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从而让人间因细碎的“绿意”而有了温度。

“以物载情”避免抒情的泛滥,“以简驭繁”让诗意在克制中愈发醇厚,通过“留白”与“隐喻”拓展诗意空间,抵达生命的纵深。“在一杯雨前茶里,我越坐越深”(《谷雨》),诗人并未直抒对亲情的眷恋,而是将时间转化为空间体验,通过“越坐越深”的时空错位,让个体的生命史(母亲的采茶身影)在杯底若隐若现,茶水的涟漪与记忆的纵深交织悄然重叠。“像雪花,抱紧梅枝”(《冬至》)中雪花与梅枝的意象组合更是意味的典范,寒冷中的拥抱既暗含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典意蕴,又赋予其现代性的孤独与慰藉。黎凛的诗句常如中国画的留白,以“不说尽”的方式邀请读者参与意义的共创。“也要怀孕和哺育/母性的光,疲倦,温良”(《我爱秋天的薄凉》),诗人在描写错过佳期的瓜果时不着一字颂扬,却让岁月的无情与母爱的坚韧在“疲倦”与“温良”的并置中自然流淌。

这本诗集的深层内核,是诗人对现代生活的智性回应,让人在万物对话中寻找到诗意的栖居。黎凛通过万物寓言将个体的困境升华为生存命题,让“凉薄”从被动承受的境遇转化为主动选择的生存策略。他的诗歌始终贯穿着与万物的对话,试图从自然法则中提炼生命的哲学。“还要学习植物们,沉静地练习爱/头颅如果实,低垂//根扎得越深/叶子就越安静”(《小暑》),植物的谦卑与静默,成为对抗人间浮躁的精神范本。“如果没有这渐渐加深的寒凉/内心的小火苗,怎么会/越燃越旺”(《寒露》)揭示了凉薄与热情的辩证关系。“一根芦苇,学会向秋风弯腰/学会在风中白头,需要隐忍多少次/像一个人,向尘世妥协……”(《木叶下》),芦苇的“弯腰”不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生存的智慧。妥协与坚持在此不再是二元对立,而是生命韧性的两面。

凉薄深处,自有光热。《我深爱着的凉薄人间》是一部“以冷写热”的生命之书。黎凛用细节的显微镜、意味的放大镜与智性的多棱镜,将“凉薄”解构为多维的生存图景:它既是现代性的疏离,也是古典诗意的回声;既是生命的困境,也是超越的契机。当诗人在《清明忆父》中写下“你喊我:黎凛,黎凛!/多么生涩,又多么坚定”时,个体的记忆与人类共同的情感在名字的重复中合流——人间也因这样的呼喊而有了温度,诗歌的光芒也由此照亮了生活的缺口。

真正的热爱从不回避世界的凉薄,正如真正的光明有时诞生于黑夜。黎凛的诗歌,正是这点点星火,既清醒地映照出人间的裂隙,又温柔地指引着愈合的可能,这也是诗集《我深爱着的凉薄人间》最想要告诉我们的真谛。

(作者系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