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与重读的意义——读刘照华《红色经典的时代之问》
《红色经典的时代之问:对13部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是刘照华聚焦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十七年文学”时期红色经典的文本细读之作,更是以当下立场对13部作品“经典性”展开的重读与再估。这部作品的问世,与当下文学研究领域对“十七年”红色经典的重新解读与评价形成呼应。其意义在于,强调应拉开时代距离,以“广角”视野重回历史文化语境与文学史发展脉络,综合探讨并客观评估“十七年文学”经典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
刘照华关于重读红色经典意义的阐释,虽以第一人称口吻在《自序》中道出,却具有公共认知意义的感受分享:“当我细细品味它们的时候,却有了大大超乎预期的感受。”这正是重读红色经典成为当下研究重心的意义所在。这些与我们相隔数十年的作品,更多是以文学史定论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文学记忆与文学判断中,我们多是从高度概括的、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评论中“结识”它们,鲜有从文本阅读入手,形成具有独立性、个体性的作品评价。而需要警惕的是,这些他者的解读,无论怎样的专业性或权威性,都势必留有评论主体的印记,尤其带有时代的印记。
拉开时间距离的重读,诚如作者自述:“它们固然在红色内涵上显现了可贵的价值,但这种内涵与价值,是有机地生成于瑰丽多彩的文学世界中的,它的红色是盛开于世间万象、人生百态之上的”;“我之前对于它们的关注太过集中于红色标签,大大忽略了它们作为文学经典的艺术内涵”。远离文本,仅依赖阅读间接甚至二手的评论,很可能陷入多重局限。因而,切实回到文本,展开细读与重读,是对既有经典开展文学评论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该书对“十七年文学”经典的圈定亦别有意味。13部作品在体裁上兼顾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与报告文学:长篇中,刘照华重读了《红岩》《红旗谱》《红日》《创业史》,以及“青山保林”中的《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农村题材补充了赵树理的《三里湾》,革命历史题材补充了王蒙的《青春万岁》,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及刘流的《烈火金刚》。此外,还有两部短篇小说《荷花淀》与《百合花》,以及一部产生重大社会反响的抗美援朝题材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该书的文本选取有两重考量:一方面力求对红色经典做出具有代表性、更全面的阐释,既涵盖“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历史题材与农村题材的代表性创作成就,纳入长篇、短篇及小说以外的其他文体,也补充了王蒙在该时期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另一方面,该书有意识凸显在地性,特意纳入赵树理描绘山西农村土地改革的《三里湾》,这也是“十七年文学”首部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以及以山西吕梁地区抗战为背景的《吕梁英雄传》、以滹沱河畔晋察冀根据地抗战为背景的《烈火金刚》。这些作品或许更有助于深入体悟与赏鉴文学作品的地域性艺术特征。
从作者的行文特点来看,刘照华采取的并非以理论统领或方法论主导的评论方式,而是一种“赏读式评论”。对大众读者而言,这样的写法更具可读性:评论不刻意做理论概括与定性评价,而是聚焦文本具体细节,展现出作者沉潜于作品的扎实细读功力。比如开篇对《红岩》的评析,便顺着章节内容逐步展开,敏锐提炼出文本中的各种伏笔。如对甫志高人物性格的剖析,从其言行入手分析其革命动机,并阐释了他后来叛变的必然性。对江姐等革命者心理描写的解读也十分深入,且不乏新见。《红岩》从英模报告稿到最终出版,至少四易其稿,经历了多次凝聚众人智慧的改稿会,堪称“十七年文学”中“集体创作”的典范。经由论者这般细读剖析,更能印证这部作品改得其所、经得起推敲,也难怪它会成为红色经典中广受读者认可的作品之一。
刘照华的文本细读,逐一论及作品如何构思、怎样表达、如何铺垫,以及细节发挥的具体作用,都极具针对性。如重读《红旗谱》时,作者着重凸显作品鲜活通俗的民间语言,多处引用原文中的精彩段落作为佐证。重读《红日》,则先聚焦其题材特点:这是正面描写大兵团作战的文学典范,且出自战争亲历者之手,因此论者关联吴强的创作动因,分析了他在创作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及解决策略,同时还关注到作品丰满的人物塑造与饱满的人性描绘。对于《青春万岁》,作者以“编织青春的五条金线”为框架,提炼并鉴赏了文本中关于青春的五个核心命题。
除了扎实的细读功夫,刘照华对红色经典的评价也具有启示性。在重读《三里湾》时,他既突出了赵树理的说书人叙事方式与民间立场,又提出“读出另一个赵树理——作为知识分子作家的诗意情怀”,既有个体感悟,又有思考深度。作者还展现出对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联想品评能力,比如将《荷花淀》的叙事风格比作中国画的“没骨画”法,概括其特点为“体现在对许多情节的‘藏’与‘略’”,称其“精致”而“微妙”,凸显出文本在战火硝烟背景下独有的“优美”意境。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