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维欣《嫲嫲》:粤味乡愁的时代慰藉
亲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母题,许多名家佳作珠玉在前,后辈作者在立意构思上很难有所突破。散文《嫲嫲》的作者麦维欣是一位来自广东肇庆的“00后”女孩,到上海求学不久,还未适应当地的饮食口味,朋友经常陪她寻找记忆里的味道,麦维欣将关于味蕾和往事的记忆一一写下。
有时,写作者找寻的创作契机就隐藏在日常生活里。散文特别考验作者处理文本与篇幅的技巧,若是叙事情节堆砌过多,容易变成流水账,普通读者很难耐着性子读完。《嫲嫲》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记录了作者真实的见闻与感受。“我”从小出生于一个有爱的大家庭,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但“我”的心理上对爷爷、嫲嫲分外依赖。广东人家庭、家族观念较强,嫲嫲是当地许多家庭主妇的缩影——甘愿为家庭承受各种麻烦与辛苦,牺牲和压缩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以“我”和嫲嫲的亲情互动为主线,将一家人与衣食住行有关的生活片段一一连缀起来,以几首脍炙人口的粤剧为副线,引出作者眼中端州小城2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
《嫲嫲》并未靠宏大叙事吸引眼球,而是凭借生活细节的描写取胜,生动展现了嫲嫲的幽默、勤劳与坚强。譬如广东人对吃是十分讲究的,很爱煲各种各样的靓汤。嫲嫲用心用情去熬煮每一啖汤,逢年过节精心制作薄撑(一种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制成的小吃),将平平常常的日子过得精致,带孙女也没有马马虎虎,反而幸福地调侃自己在家里开幼儿园。无论在家或是出门,她与爷爷的穿搭总是端正整齐,从不敷衍。因为有了嫲嫲的鼓励与肯定,“我”也无比热爱生活,性格开朗大方,喜欢游泳、阅读、唱粤剧。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描写嫲嫲,其实串联的是三代同堂朝夕相处的生活模式,真实感人。
作品围绕的关键词是“变”与“不变”,生活过的城市渐渐改头换面,熟悉的记忆依然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曾经儿时流连忘返的大型商城、酒店、公园、店铺,正一点点消失于人们的视线。“我”每一次寒暑假回家,都发现亲爱的爷爷嫲嫲在一天天老去,心里不由五味杂陈。好在熟悉的味道会一直留在“我”的心里,家人的爱是“我”一生受用的财富,让“我”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小时候嫲嫲教“我”学拼音、吃饭刷牙洗澡,现在“我”会耐心教嫲嫲玩智能手机。粤剧文化虽渐渐式微,剧团的演员也踪迹罕见,但旋律与歌词“我”早已滚瓜烂熟,在异乡孤独求学的日子里,“我”在回味童年的美好中反复被治愈,无形中得到勇气和力量,内心愈发强大,不断克服成长中的挫折与困难。
《嫲嫲》将家庭生活的细腻叙事巧妙融于小城的时代变迁之中。端州的沧桑变化,也正是中国无数中小城市发展的真实缩影。作者透过家常琐事与城市风貌的双线交织,让读者在品读之间,得以窥见社会变迁中的多元面貌与深厚人情。
(作者系湖南省文艺评论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