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文明的星星之火——《绿色的火焰》创作谈
一、历史
我更熟悉虚构小说的写作,但这次写的长篇《绿色的火焰》是非虚构,抗战时期中国后方的文化活动,以致敬战争年代中国文明的星星之火。这是历史叙述,历史学是文学的基础,人类过往的生活史,没有历史胸怀和历史见识,作家无法写出人类复杂的生活与情感。可历史非我所长,不可大意。感谢韩敬群总编、季亚娅主编、宗永平副主编和田宏林编辑的帮助和鼓励,尤其要感谢历史学者齐春风老师的热情帮助,齐老师是中国抗战史专家,接受我的采访,为我讲解抗战文化史线索,并发来数百万字的重要资料,我又买三十多部人物传记,也有几百万字。我先花半年时间阅读,全面学习抗战文化史,进入历史现场,事件过程,人物角色的生活,以及生活场景的所有细节。那半年我读得日夜颠倒,历史与现实纠缠不明,做很多笔记,整理出线索,拟出一个调查和写作的框架,于是出发。
二、现场
清晨8点的火车缓缓驶离北京西站,穿越河北平原,先去山东,再过安徽,将把我送到江苏省的南京市。我沉默地坐在高铁车厢里,衣着普通,貌不惊人,没有人注意到我。历史不能坐在家里写,要去现场,写抗战连卢沟桥也没去过的人可能有,但不会是我,我必须去,从卢沟桥出发,走遍全中国。我住在北京的儿子家,先挑一个日子去卢沟桥,再租车开去天津,寻访南开大学,再离开北京,坐高铁远行。路途遥远,时间漫长,我曾拿出速写夹画画,打发寂寞时光。更多时候,我的目光穿过火车车窗的玻璃,投向铁道旁像时光一样快速后移的风景。我注视着车窗外的行人、汽车、公路、房屋、树林、河流、湖泊、田野和远山,正是这些构成了人类的欢乐与悲伤。
三、经历
八十年前的抗战事件现场,还有什么可以看到?我不知道,我去到了现场,确实发现很多场景面目全非。我在湖南寻访长沙会战碑,出租车把我送到夜晚的一个围墙前,黑灯瞎火,走投无路,历史被几年前砌起的围墙阻隔,我站在时间之外。但是,到达事件原点或没到达,不一样,改变的现场也是现场,有时间痕迹,全部抹尽也是一种痕迹。我默默伫立,向埋在围墙外黑暗中的纪念碑致敬,悄然离去。
我从北京出发的行程,是我2024年书房外田野调查的实证行动。从那天起,我纵贯中国十五个省共二十五个地区,进行了持续一百多天的田野调查。我从北到南,穿越几十座中国的城市,观察和考证。
我一路寻访并到达目的地,心潮起伏,这就是文学,时间的目光和感情。我把行走的日程、看到的场景、吃住行的经历,以及沿路寻访与观察的心情,全部记下,同时展开各种人物采访。我在火车的车厢座位、陌生城市的街道旁石礅、江河边的地上,随时坐下,在手机上记录所见、所思和所感。我每天晚上回酒店房间,再打开电脑写调查日记。历时三个月的调查结束,我写下共十五万字的调查日记,整理出五十万字的现场录音采访文字。
贵州多雨,高铁进入贵州境内时,火车车窗上出现雨水,我注意到风把雨水拉扯成横向,水迹在玻璃上化作了横线,像作家书写的文字,快速后移,不是下坠。当时我在座位上阅读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诗,正读到这一句:“我是一条河,我的水注定要流淌着离开我”。我一下子格外迷离,感到车窗玻璃上冰凉的雨水流进了我的身体,那是时间的泪水。我赶紧掏出手机,再记下这些感受。
四、想象
我寻访半个中国,全程选择火车,一个人出发,拖着行李箱,手机上订车票和酒店,有时退票改期,有时退酒店,手忙脚乱。火车站出来,我选择打网约车,不只是图价格便宜,更是为了自找麻烦,增加行动的难度。我在火车站网约车停车点密切关注匆忙的车流,像抗战时逃亡的文人,心乱如麻。在贵州火车站我拖着行李箱,打着伞,同时要在手机上打车,十分狼狈,但我的想象非常活跃,知道这狼狈相比抗战时逃亡的文人,已是巨大的幸福。
文学是一堆字,意义的符号,并非事物的实相,文学的特质是想象,作家写作时的想象和读者阅读的想象,我如果不出门,八十年前中国的绝望混乱和文人的颠沛流离,无法想象。在广西河池市,作家黄土路驾驶自己的汽车,载着我穿越大片甘蔗林,去到浙江大学迁移的旧址,空旷的荒园让我无限感慨,想象力张开翅膀,像一群受惊的鸟在荒地上绕着几棵树盘旋,大声鸣叫,那也是我后来写作时文字奔跑最快的一段内容。
五、文学
我的写作是时间的眺望,至少要做两个准备,一是熟悉历史事件与人物经历,二是积累我的经历和情感活动,这将成为两条穿插流淌的文字河流,穿行在我回到书房后的漫长书写中。我写的是历史事件,但这不是一本历史书,是一部文学作品。历史事实是本书的基础,青铜大鼎,令人震撼,这是一个内容。另一个内容,是我的思想、情感、出行调查的经历,被采访者,以及我寻访中看到的场景和当地人的生活,这些将化为文字之水,注入青铜大鼎,使这只鼎具有思想和情感,我沿路写下十五万字的采访日记就是为了这个。
我不能只是把历史事件重现一遍,那没必要由我来做,那样的书已经有过。我是作家,是通过对历史的阅读、寻访、观察、体验和思考,重新对世界进行文学表达。文学表达就涉及到叙述结构、前后安排和时间穿插的表述,还涉及文字运用,人物刻画、场景描绘,想象力的纵横奔跑,诸如此类。
文学是一种态度,没有态度,好作品不会产生,文学又是一种合作,没有朋友的帮助和各种生活角色的助力,我的写作无法进行。文化也是一种态度,它表明人类在认真生活,反省存在的意义。文化还是人类生活的灯塔,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依靠智慧和思想凝结成的文化来指引。写这部书,致敬抗战时期中国文明的星星之火,研究人类生活与文化的关系,我获益很多。这次写作是艰难而美好的经历,写作帮助我成长,我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