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大地的同时背负着洁白的蒲公英——读诗集《黑与白》
黑小白是个高产诗人,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诸多因素影响着诗人的心境和执着,阻碍着诗人的创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优秀的诗歌创作者由于无法坚持而半路放弃。黑小白在短暂的六年时间里,高质量地出版了两本厚厚的诗集,他的创作永远保持着青春的热情和无限的动力,是纸稿上勤恳的耕耘者。
黑小白的诗有鲜明的自我风格,他善于融合地域色彩和风土人情,将自然万物、生活情景等变成诗的意象。我和黑小白通过几次电话,也看到过他的一些访谈视频,他是典型的西北汉子形象,声音如沟壑般浑厚磁声,皮肤黝黑。我是陕西人。其实我要说的是,西北的汉子心灵其实更为细腻。如贾平凹写月光“吼声把月光震成枣花簌簌”;陕西诗人耿翔写母亲“把母亲的呼吸递过来,把母亲的眼睛递过来,一厘米地,添加我身上的疼。”黑小白写父母的诗句“有些雪,落在父母亲身上/就再也没有化过”同样令人动容。当我读到诗集的第二辑时,标题就先打动了我——“我们都是土地的孩子”,我曾经也无数次作比,我觉得我们有某种地域养成的情感共鸣,“我们都是土地的孩子”,我一遍一遍地读,泪盈眼眶。
我刚说过,西北汉子的心灵是细腻的,他们的情感也是细腻的。他们疼爱他们的家人,为人实诚、质朴。黑小白的诗中,父母的影子穿梭在整部诗集的字里行间,他写母亲,“母亲站在中山桥上/她并不知道这座铁桥是兰州的地标/也不知道黄河的名字//她仅仅说了句——/只有这样大的河,才能有这样大的桥”,以人物口吻的方式把握诗歌细节的处理,是来自日常生活的感知。母亲的朴素和诗人对母亲一生“短浅”的心疼,让诗语精彩。在诗歌《盐》中,他写道:“母亲的白发比盐还要洁白”这样的比拟,让我想起余华对他《活着》中一句盐的比拟的阐述,用贴近平民化的手法刻画平凡的人,也同时避免了“青丝”“雪”等俗气的刻板,可见诗人用词的精准。而对于父亲的描写,他转换了笔法,他写父亲犹如父爱般含蓄。在中国社会,父爱与母爱的最大区别其实就是表达或爱的不同方式,如“父亲将装满谷粒的袋子,摞成硕大的书籍/年少的我,并没有完全读懂书中的艰辛”,侧面去写父亲对我思想的教育,也同时展现父爱最真实的样子。
既然说到了黑小白的语言,不妨展开说说。黑小白诗语的特点我总结为一句话——“在贴近大地的同时背负着洁白的蒲公英”,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比喻?黑小白的诗风整体接地气,生活化、细节化是他的文本标签,但在这样“大地般”的写作中,他的诗歌亮点十足,直击人心。我在甚多场合或者诗论随笔中常谈“诗语”,如果要说情感是诗的灵魂,诗语便是灵魂的基础。“诗语”的过程,是将万物、文字诗意化的过程;“诗语”的存在,是诗歌灵魂贯穿全诗的前提条件。从意象选取来看,黑小白可以熟能生巧地将意象诗意化,写出美感,如《秋天的信》里:“你夹在纸间的枫叶/让我想起林荫道上斑驳的影子”,再如“云朵可以缝补天空的辽阔/却无法代替叶子说出麦穗的悲凉”(《时间上的补丁》)。从整体来看,画面感同时也是意象融会贯通的重要表现,如他在《秋色》中的一段描写:“满坡的枯草诉说着刚刚过去的几场寒霜/蚂蚱的叫声大不如前两天响亮/你紧紧倚靠着的那面山坡/比九月的田野,还要多几分悲凉”,“直到发现了几朵藏匿在草丛中的野菊花/它们碎小的花瓣,和你喜欢的波斯菊/有着同样的淡紫色”,丰富的物种夹杂着丰富的韵味,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便有了后面的好几遍。而手法的亮点,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如《凝望》中“假想,夜色让出小路/有亲密的话从远方奔赴而来/我是不是可以忘记/你曾经拒绝,我把悬挂的灯火/当作星辰凝望”。
到了这里,我想剩下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了。哲理性。广泛来说,“哲理性”包括情感,哲思,也包括隐匿的主观印象,“哲理性诗歌”在平静中凉透内心,瞬间复杂、清醒。如黑小白一诗中前两句:“他一生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兰州/那是四十年前的事”,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多年后,坟头凹陷成平地/一生谨小慎微的他们,像生前一样/把土地还给生生不息的草木/抹去了他们在这个尘世留下的最后一点痕迹”,黑小白的绝妙之处是将一首小诗竟写出了长篇小说的质感,从“他”生前的论述,到“他”卑微的人生,再到矮矮的坟墓……这样的诉说还有,“你一生也没有去过那么遥远的地方”(《明天,你和所有白鸽子都活过来》)。黑小白诗歌“哲理性”的成熟还体现在与语言的交叉,对人内心和情感的思考,如《未完待续》里:“我们需要找到另外一片荒芜,来安放/琐碎,隐忍/和无法言喻的不安。”
黑小白的诗歌写作,沿袭了传统写作的特点,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和风格,他将“质朴”“热爱”“土地”“悲悯”融进诗歌,脍炙人口。正如诗集《黑与白》序言中诗人扎西才让所说:“黑小白的语言就像泥土一样朴实,他的写作勤奋而刻苦。”黑小白的诗歌就像是西北的大地,种满了散发着甘南气息的诗意“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