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访谈 | 谭旭东:如何以写作激发孩子们的成长
来源:上大儿童文学(微信公众号) | 谭旭东 贾方方  2025年09月02日09:54

《婚姻与家庭》杂志贾方方老师发来几个问题,希望我来回答。下面是我对她提出的一些问题的回答。算是关于儿童读写的一个访谈吧。

记者:您是基于什么样的研究、经验或观察等提出“以写作为媒,激发孩子们的成长”这一主题的?

谭旭东:首先谢谢贾老师的采访。你提的问题非常好,也很值得探讨。而且这些问题和我的生活经历、教育经验及我的学术研究、语文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因此也有很多话可以说。我也很愿意就这些话题和大家交流。我是从大学就开始文学创作的,但语文教育、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则是后来的事。1995年我第一次发表儿童文学作品,至今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正好30年,而对儿童的读写问题的关注,则主要是从研究儿童文学开始的。我比较专注地去关注儿童文学并从事研究应该是2003年开始的。随着对儿童文学研究的深入,对国内儿童读物出版、儿童阅读状况及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且在近十来年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国内儿童读写的状态,尤其是对语文教育教学的问题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认识和理解。这期间,我经常深入中小学校,与一线语文教师交流,而且进入课堂观摩语文教学,也研究语文教材和作文教学,发现了儿童遇到读写困难,甚至语文教学陷入作文困境,是普遍现象。大部分孩子不爱读书,不会读书,也不会作文,甚至很反感语文和作文。这当然有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很大程度上与语文教育教学有很大关系。于是,我开始去研究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编,研究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并去写作一些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家长、语文教师和中小学生,提升阅读质量,学会作文,能够避免因读写能力不够,而失去升学的机会。

记者:您最新出版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儿童诗教二十讲》备受关注,这两本书在儿童写作教育方面是否有体现“以写作为媒,激发孩子们成长” 的理念?如果有的话,可以做些分享。

谭旭东:是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主要和读者交流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尤其是如何扮演父母角色,如何让家庭弥漫爱与美德的芳香,如何避免父母霸道、不尊重孩子、封闭孩子、教育方式太传统、家庭人际关系势利等问题,如何避免丧偶式育儿,如何做好言传身教,如何避免孩子过早叛逆,等等。这一部分内容,尽量提高家长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及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帮助家长找到合适的科学又有爱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培养孩子自我成长的智慧”,这部分以多个角度,多篇文章来启发家长认识孩子,理解童年生命,学会激发孩子内心的爱和自我成长的智慧。第三部分是“家庭语文是学习的起点”,这一部分告诉家长如何做好家庭语文,如何理解家庭语文和学校语文的差异及紧密关系,告诉家长,家庭阅读非常重要,家长善于引领孩子的阅读和语文学习,对于孩子顺利完成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第四部分是“学会与文字安静的对话”。这一部分告诉家长如何营造家庭读写环境,学会引导孩子读书和写作。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和谐的互促关系。

《儿童诗教二十讲》一书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也是我主编的“中国儿童诗教丛书”之一。我一直认为儿童诗教很重要,不只是因为语文教材里有诗歌作品,考试时会考到诗歌知识,甚至现在有的中考和高考作文也允许写诗了。儿童诗教之所以重要,也值得重视,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读诗歌,能很快培养读者对语言的敏感性。诗歌精短凝练,是最值得学习的语言艺术。读诗歌,也很容易理解语言的奥妙。一个对语言艺术很敏感的人,自然也善于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二是诗歌是最优美,最优雅的,读诗歌最能培养一个人的高雅的趣味和品位。爱读诗,会读诗,不只是语言能力提高了,还是气质、修养和生命品质的提升。三是读诗,也培养丰富的情感,学会思考。我的《儿童诗教二十讲》也是基于对诗歌的语言价值、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以二十讲来引导读者理解诗歌艺术,感受各种诗体,学会欣赏诗,写诗和教诗。这部书适合语文教师读,也适合诗歌爱好者阅读和学习,还可以作为教师培训的教材。

记者:写作教育应深入孩子的内心情感与想象世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写作具体如何帮助孩子思考和管理情绪?能否用相关心理学理论详细阐述这一过程?

谭旭东:你说得没错。写作本身就要用心,而且写作本来就是展开想象力的一种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造是一个人的本体属性,而且写作本来就是先有模仿再有创造,因此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使心灵发展和舒展的方式。而且写作可以释放自己的心理,充分地表达也对情感和人格的丰富起到推动作用。西方有疗愈写作和写作疗愈的基本理论,这就说明,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安慰,就可以达到心灵疗愈作用,且写作的疗愈不但可以治愈心灵的创伤,还可以发展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情感更加健康,让自己的人格更加饱满。

记者:在逻辑理性层面,写作如何助力孩子在不同领域展现理性思考?在您的研究中,有哪些理论依据可以支撑这一观点?

谭旭东:写作本身就是逻辑思维的训练,一个字一个字去写,然后一行一行、一段一段去写,整个写作过程要完成,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就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语法,注意行文的逻辑,还要有表达的顺序,把控好语言的节奏,这个就是逻辑思维,也是一种理性思考。为什么有的孩子很会话却不会写?这样的孩子一见面,嘴里几里哇啦,能说会道的样子,但一动笔写,就语无伦次。因为说话不需要严谨的逻辑,但写作却要理性思维,要有逻辑,要有顺序,要有规则,要讲语法,还要注意修辞,更重要的是,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给不认识的人读的。因此写作更要注意吸引读者的内心,和未曾谋面的人交流,靠的是情感的吸引,靠的是语言的合理性和情感性,靠的是文字里隐藏的思想。

记者:写作能引导孩子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过有品质的精神生活。从哲学或伦理学角度,写作是怎样影响孩子德行层次的发展的?

谭旭东:人类最初只是善于口头表达,后来发展了,有了文字,再发明了印刷术、现代出版机器和现代印书局,于是开始阅读和写作。阅读一般是读别人写的文字,读前人留下来的文字。那些经典名著就是前人留下了的最美最规范也最智慧的文字。但写作,就是自己创造一个文字世界,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去展示自己的文字智慧,去用文字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因此写作是面向他人,也是面向未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本身就是人类自我发展的一个方式,也是人类不断突破自我,走向进步文明的标志。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哲学,就是对自我的确认,就是学会自我发展,并以此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写作本身就蕴含生命的伦理,就包含了生存智慧和认识论、方法论。写作不仅发展人的语言能力,也发展人的思考能力,提升人的生命品质和道德水平。会写作的人,更智慧,更富有情趣,也更有个性和保留自身生命最深邃的质地的可能性。

记者:在您的教学或实践过程中,有没有孩子通过写作实现显著成长的典型案例?如何应用写作教育帮助孩子进行思考和管理情绪?如何深入孩子的内心的情感与想象世界?如何实现相关的教育目标?有可以分享的具体的故事、观察、实践吗?

谭旭东:我指导过很多孩子写作,有的小学和初中就成了小作家、少年作家。还有的因为学会了写作,有了自信,后来不再害怕读书和学习,考进了名校,变成了作家或别的专业的优秀者。我认识一个天津的小孩,她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在我的指导和鼓励下写作,后来,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编剧专业,变成了一位优秀的编剧和作家。我自己的孩子也是从小会写作,因此学习很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也获得了北大推免读研资格。在我的《爱是陪伴和引领:谭旭东家庭教育箴言》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等好几本家庭教育随笔集里都有你希望分享的故事,我的一些儿童散文集里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记者:能否分享一些家庭中成功开展写作教育的案例?家长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具体做法对孩子的写作和成长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具体怎么做的?如何起到这样的效果等。

谭旭东:我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爱是陪伴和引领:谭旭东家庭教育箴言》两本书里分享了不少这样的故事和案例。我自己的孩子语文学习都很好,没有读写障碍和困难,原因很简单:第一,家里有很多好书,包括几百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孩子想读哪一本书,只要她坐下来读,就会被这些书的内容所吸引。第二,我和爱人都爱读书,都爱安静地思考,因此言传身教,孩子也学会了安静地读书。而且每次孩子安静读书时,我们都不去干扰她,都不去打断她。第三,孩子爱读的书,家长也要熟悉,这样才可能和孩子对话。如果孩子读的书,自己也不读,尤其是对那些经典来说,家长先读了,熟悉了,孩子读后,就可以和孩子顺利交流,并赢得孩子的尊重。自己从不读书,更不读经典,让孩子读了,也无法和孩子交流和对话。如果自己不爱读书,也不读经典,家里缺乏书香气息,一般孩子也不会爱上阅读。那写作更是无从谈起。

记者:在日常教学中,您通常采用哪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孩子深入内心情感与想象世界进行写作?这些方法是如何设计和实施的?

谭旭东:孩子读小学一、二年级时,先要和孩子一起交流,让她讲述或分享学校里的趣事,鼓励孩子写下来,变成短故事,当然这时期写好百来字的作文,就很好了。然后到了三四年级,鼓励孩子写两三百字的故事,讲述学校和家里发生的趣事,对一些新鲜的人和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自己读过的书写一些评价。这样,在日常学习中逐渐训练写作,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兴趣,孩子就善于表达内心,就善于描绘生活中的美,就善于讲述生活中的趣事了。有的家长和老师一开始就让孩子写长文章,对孩子的作文要求太高,而且不善于鼓励,喜欢挑刺,这样很容易早早摧毁孩子的表达热情和写作的信心。

记者:对于对写作缺乏兴趣的孩子,您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能否结合具体实例说明?

谭旭东:如果孩子对写作缺乏兴趣,很可能是因为家里几乎没有课外阅读,或者说,没读过什么让他很喜欢的书。如果读了很喜欢的书,而且对书中的文字很感兴趣,被吸引,那他很可能想去尝试写作,想去像书里那样去表达。此外,对写作不感兴趣,可能和学校里的作文教学欠缺或不科学也有关系。如果学校一开始进行习作训练,老师不好好指导,或者要求很高,那孩子一定会形成写作心理困境:产生对作文或写作的害怕和恐惧心理。因此,要克服这两种现象,就要多给孩子准备一些好书,让孩子有充分的课外文学阅读。此外,在孩子刚开始进行习作训练时,要让孩子写短作文,写小作文,只要他愿意表达,愿意去写小故事,写小诗,就是很好的开端。

记者:在孩子写作过程中,家长应该如何给予恰当的指导?

谭旭东:孩子写作时,家长要注意这几点:一是写作时需要安静的环境,家长尽量不要打扰和干扰孩子的写作。二是在写作训练之前,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就某一本书、某一个话题、某一件事情或某一个人进行交流,引发孩子的兴趣,然后鼓励孩子去表达,去写作。三是对小学生来说,每次让孩子写作时,不可像语文老师那样去布置作业,去设定一些规矩,去规定一些主题,应该鼓励和启发孩子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喜爱写的素材,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此外,孩子写作训练结束后,尽量给予正面评价,不要批评、挑刺和贬低孩子的习作。

记者:未来,儿童写作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推动 “以写作为媒,激发孩子们成长” 这一理念的实践?尤其对于家长,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在他们践行写作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谭旭东:未来儿童写作教育会大众化,而且会写作的孩子会越来越多。主要原因和趋势有几个方面:一是语文教育改革,一定会突破作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难点和痛点,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并以写作来激发和促进阅读。二是创意写作在高校成为正式学科,意味着高校创意写作人才培养会更加体系化规模化,这就给中小学创意写作提供了人才、经验和教育教学方案,因而也就可以直接推动儿童写作教育。三是随着全社会对儿童读写能力培养的重视,家庭会更加重视儿童读写能力,并且也会推动家庭写作教育和写作工坊的推广。四是儿童写作教育会与学校作文教学、创意写作、社会写作活动等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儿童文学创造力培养的系统。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以写作为媒,激发孩子们成长”这一理念的实践化,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家长要重视家庭阅读,要给孩子的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阅读的基础,尤其是要多给孩子读名著,读经典,让优美的文字滋养孩子的心灵。二是学校要设计好科学的作文教学、写作教学的课程,借鉴创意写作的工坊制课堂模式,切实让孩子爱上写作,学会写作。三是开展各种写作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写作实践,激发写作热情。当然,在激发孩子写作热情,鼓励孩子参与写作活动时,不要过分功利化,不要以拿奖为目的。写作就是一种自由的书写,自由的表达,一定要让写作变成真实生命体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