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风雨故园》 鲁迅题材的别样开掘
近日,由河南豫剧三团创排、陈涌泉编剧的豫剧《风雨故园》作为2025(第十一届)黄河戏剧节参演剧目与观众见面。该剧取材自鲁迅和原配夫人朱安饱含亲情的人生故事与爱情悲剧,展现了旧时代精神牢笼中个体的矛盾、纠结与挣扎,呈现了封建礼教与新思想的激烈碰撞中,人的觉醒与反抗。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巨人,是旧社会的无情批判者。他以笔为投枪匕首,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揭露。然而,这位最勇猛“斗士”的婚姻却未能摆脱他所批判的社会制度,这在《风雨故园》中有深刻的揭示。也许,正是这种切身之痛,才让他的体验格外深刻,写出了那么多深入人心、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
朱安:“那他为什么娶媳妇?”
周母:“因为孝顺。”
剧中朱安和周母的这两句台词闻之让人心痛。先生奉母命娶朱安,表面上讲述的是个体的妥协,实际上展现的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灵魂撕裂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思想已翱翔于新天地,双脚却仍深陷旧礼教的泥潭。先生清醒地为自己和朱安戴上了礼教的枷锁,在大半生的苦痛中,他不仅成为了旧伦理的受害者,也成为了自身处境的冷眼旁观者。
朱安,这位恪守本分,勤劳、隐忍、信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旧式”女性,其悲剧展现出的是另一种维度。她的“纠结”源自一种彻底的、令人心碎的无奈。她爱她的“大先生”,这爱基于“出嫁从夫”的千年古训,也是她世界观的全部根基。为了向先生靠拢,她往鞋里塞棉花,从“金莲变成大脚板”。然而,她渴望靠近的大先生,却又如同一座没有阶梯抵达的高塔;她渴望理解新世界,却缺乏解码的语言。她的大先生曾经给过她方向——“放开小脚,走进学堂”——这是暗夜里抛来的一根“牵引绳”。放开小脚,是让她无论从行动上还是思想上都能“真正放足”,挣脱精神的枷锁;进学堂,则是要充实自己,获得进入丈夫精神国度的可能。可惜,朱安被旧时代的思想浸染得太过彻底,她依旧缠小脚,将自己深埋于“洗衣、缝补、做饭、扫地”日复一日的无限循环之中,并坚信,这才是她唯一正确且安全的世界。她已被“礼教”规训得丧失了跨越鸿沟、去往新世界的力量和勇气。就这样,她与先生之间那扇本可艰难推开一道缝隙的门,在她的茫然无措中,又沉重地闭上了。她把自己比作蜗牛,曾经坚信可以爬上屋顶,但她却被自己的“裹脚布”死死缠住,直到看着他的大先生最终离去。
表现朱安内心挣扎的一幕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演员痛彻心扉的演绎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朱安的大先生作为民族的炬火照亮前路,与身后她那黯淡的身影形成强烈对比,朱安越是恪守她所认为的贤良,在大先生眼中,她就越发成为旧世界“不幸又不争”的“标本”。鲁迅的思想深邃,是时代的高峰,而朱安的善良、隐忍、任劳任怨,亦体现了传统的女性美德。然而,他们在各自轨道上的“完美”,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难以交合。当“新”与“旧”的碰撞以如此残酷的方式发生在婚姻内部,其悲剧性便拥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鲁迅与朱安的悲剧,不只是一桩旧式婚姻的不幸,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与一个时代的开始的裂缝中,无数个体的缩影。
《风雨故园》把鲁迅先生一生的重要事件、作品和名言融入其中,仿佛带领观众把《鲁迅全集》又复习了一遍。正如陈涌泉所言,戏曲文学是文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既是戏剧,又集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类型于一身,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罗万象与无穷韵味。观看此剧,感触尤深。略感遗憾的是,剧终若能定格鲁迅经典肖像——钢针般直立的短发、一字形胡须、目光如炬穿透黑暗——让他那倔强不屈、如斗士般挺立的姿态与冷峻气质,与全剧悲剧底色交融,或许会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震撼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