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太行少年英雄谱——读李志刚长篇小说《将军令》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张陵  2025年08月28日09:20

抗战题材热,优秀作品多。作家李志刚以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将军令》,致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缅怀那些为抗击外来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流血牺牲的英雄们。作品讲述的是一位曾经参加过长征的小八路红生与一位太行山乡村少年喜旺的生死之交的故事。虽为少年题材,却能真实描写太行山区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深刻折射出时代现实,赞美了太行山人民,讴歌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红生是八路军的一名小司号员,跟随八路军一二九师抗日先遣支队来到太行山的“崖畔村”,认识了村里吹唢呐的少年喜旺,两人在儿童抗日宣传队里成了好朋友。红生说他吹起冲锋号,“战士们就像灌了一大碗烈酒,能让人浑身上下的血燃烧起来”。喜旺说他吹起《将军令》,“这曲子也像烈酒,听了就想挥刀上阵杀鬼子”。异曲同工,都是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旋律。两个少年火热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一起演节目,宣传抗日;一起吹军号,吹《将军令》;一起守路口抓敌特,“两个坑沿一般高的娃,竟然活捉了一个鬼子特务”。他们还一起跟着主力部队,亲身经历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娃们看到周围士兵眼中正迸发出灼热的光,那光炽烈如火,仿佛能点燃大山,炙烤长空。”当日军疯狂进攻太行山时,他们年纪小,不能上前线,却担当起保护百姓安全撤离的重任。在这次行动中,他们发现了一股进山的日军,正在逼近群众的藏身之处。红生果断让喜旺去报告上级,及时组织群众撤退,自己吹起军号,引开日军,为群众的安全撤离争取到宝贵时间,自己不幸中弹牺牲:“雪地上洒着血,殷红的颜色,火一样燃烧。”后来少年喜旺参加了八路军,也成长为一名司号员,参加了多场重大战役,立功受奖。每当他想起红生,就会吹响《将军令》,群山中回荡着这悲壮的旋律,传颂着英雄的故事。

故事并不复杂,人物却很丰满。红生、喜旺这两个人物都写得很出彩。红生年纪不大,阅历不少。从江西瑞金走到太行山,经历长征路上的惨烈战斗,自己也是被红军“老吴叔”救了,才能走出草地。他算是孩子们当中的“老革命”,个性比较沉稳,革命意志坚定,思想比其他孩子更成熟,能讲出较深的抗日道理。而喜旺则是山野之子,个性质朴顽皮。之前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只是在传统戏曲里见识一点儿人生。好在他唢呐吹得好,多少算个乡村知名人物。他的抗日意识和革命认知,全靠朋友红生点拨指引,靠着红生带他走上抗日道路,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如果说,红生是一位八路军少年英雄的话,那么,喜旺更像是一名成长中的平民少年英雄。两人性格对照鲜明,却又相映成辉,英雄成就英雄。小说通过对这两名个性不同的少年形象的塑造,展现太行山英雄谱系里的少年英雄群体。由此概括出一个伟大时代的风貌,提炼出一个伟大时代的精神。

儿童文学作家李志刚曾创作过数十部儿童文学作品,是描写少年儿童生活、塑造少年儿童形象的行家里手。这一次,他把笔触伸到历史的深处,充分发挥虚构艺术的长处,展现出独具匠心的构思。作品巧妙地把军号与唢呐两种乐器摆在一块儿,前者象征着现代革命思想,后者则象征着传统民间文化。两者在艰苦的岁月中互为关系,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共同奏响了反抗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时代强音,也就是作品不断出现的荡气回肠的《将军令》。这不仅能够助力人物形象塑造,而且能够更诗意地深化小说主题。抗日先遣队到达“崖畔村”,让老百姓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增添了战胜强敌的信心;而老百姓的支持,让军队感受到了人民的温暖、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军民为胜利之本,人民的支持,是胜利的根本保证。至此,小说的主题超越了一般儿童文学的格局,有了更深的哲理,小说人物形象内涵也升华出一种历史精神。

小说的亮点不光在人物身上,也延伸到太行山的景物描写。看得出,作家有意写好太行山的风景。开头的一段文字就生动地描绘出太行山独有的魅力:“往往一场雪,甚至一场白霜,就能为绵延的山脊镶上一层毛茸茸的银边。还有树,有了霜雪的衬托,浓浓的像浮在山上的云。柿子树上吊着仍旧饱满的柿子,红彤彤的,灯笼一样在雪中摇曳。”白色与红色放在一起,能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诗意感觉。整部作品,一有机会,作家都会腾出手,写几笔自然风景,常常不知不觉就比较着两种颜色的关系。看似闲笔,其实不闲。今天,会不会写景,事关作家的表现功力,也事关小说艺术独有的尊严。也许,《将军令》没想得那么多,那么复杂,但写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之美,托出英雄形象之美的意识则是非常明确的。

值得高度评价的是作品的历史观。小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许多情景和细节,表明作品站到了历史正确的一边。毛主席的持久战思想强调,弱国要打败强国,不能指望几次所谓的正面大会战,必须用持久战,打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打一场人民战争,才能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八路军、新四军正是按照毛主席的思想和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转战敌后,发动群众,建立稳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依靠人民的力量,最终把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国。太行山根据地建设、太行山游击战争充分体现了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说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抗日的中流砥柱。小说正是按照正确的历史观,讲述太行山抗日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红生、喜旺这两个少年抗日英雄形象,也是人民英雄的形象。

(作者系文学评论家,曾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作家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