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抗战烽烟中奏响少年成长的激昂交响
《将军令》,李志刚著,河北少儿出版社2025年7月,35.00元
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钟声敲响,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将军令》以其厚重的历史质感与鲜活的少年群像,为红色主题儿童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部聚焦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少年英雄的作品,不仅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战壮歌,更是一部细腻入微的少年成长史诗,在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交织中,完成了对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独特诠释。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太行山抗日战争年代,以河北涉县“崖畔村”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太行山抗日战争年代的生活与风情。书中不仅展现了靠山爷、县学老师王先生、春生叔等山区百姓的质朴生活,更刻画了以红生、喜旺、白鸽为代表的少年英雄们在战争中的成长与蜕变。
一、题材创新:在历史褶皱中发掘少年叙事
《将军令》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跳出了“高大全”的英雄叙事套路,将目光投向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深处的河北涉县“崖畔村”——这个被烽火笼罩的小山村,既是中国北方乡村的微观缩影,也是少年英雄们成长的“社会实验室”。作者运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使小说既具有局部的真实性,又反映了整个抗日战争的大背景。通过对太行山地区人文、历史、风情、民俗的细腻描绘,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山区的雄伟壮丽、群众的艰苦生活、民风的淳朴善良,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战争历史画卷。
二、艺术突破:太行烽火中的少年传奇
独特视角下的战争历史呈现。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太行山抗日战争年代的生活与风情。不仅描述了太行山深处“崖畔村”百姓的质朴宁静生活,更刻画了以红生、喜旺、白鸽为代表的少年英雄们成长与蜕变,还原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生活肌理:婶子们和面做抿节,用的是山泉水,“靠山爷说:‘这水自带三分仙气,喝一口都能延年益寿。柴是酸枣棵,结实耐烧,火焰能燃三尺高。’起锅烧火,半个时辰不到就能听到暴雨般的沸腾声”;山神庙前的纺车阵,“婆婆们一手摇车,一手抽线,手中的棉线越抽越长,像蚕丝般闪着银光。锭子飞转,线丝越缠越厚,渐渐变成了一朵肥硕的白云。”……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细节,构建起真实可触的历史场景。不同于成人视角下宏大的战争叙事,小说始终以少年的眼睛打量战争:红生把轰炸的巨响当成“过年的鞭炮”;喜旺认为八路军就是赛戏里的张翼德,“单枪匹马立桥头,一声暴喝吓退曹军百万兵”,并把鬼子比作赛戏里的“丑角”……这种扎根于生活的书写,让革命历史从教科书的文字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实现了历史题材儿童文学从“说教”到“共情”的跨越。
伟大抗战精神的赓续传承。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年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将军令》紧紧围绕这一时代主题,通过讲述太行山地区人民的抗日战争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小说中,八路军一二九师师官兵与太行山区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场景,让人热血沸腾。而少年英雄们从懵懂无知到坚定信念,从胆小怯懦到勇敢无畏的成长历程,更是激励着当代少年儿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这种精神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让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明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个人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细腻描写营造的历史真实感。作者在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地区的风土人情时,做到了极致的细腻与真实。对太行山区景象的描绘,如“才几天工夫,山梁、峡谷、沟壑像是打翻了五色油彩——黄的是连翘,白的是铃兰,粉的是杏花,蓝的是桔梗,还有大片红云一样的山桃……就连云都是稀薄的白色,水墨画般养眼。”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太行山的壮丽景色;对山区百姓生活环境的刻画,如“(崖畔村)寥寥可数几十户人家,石墙小院错落在太行山粗糙的褶皱中。村子太小了,娃们张开手就能把它托在掌心;啪的一声合上,就能牢牢将它攥住。”“靠山爷的家就在崖畔下。小院中央是一棵柿子树,树下架着一个石磨盘,三间小石屋坐北朝南,门前是一条结冰的小溪。春天冰雪融化,小溪里的水就会欢畅地流淌。那哗哗的水声,像是春生叔用唢呐吹的《百鸟朝凤》,轻快、愉悦、调皮,奶娃子般撒着欢儿、打着滚儿。”这段描写立体还原了太行山区群众“靠山而居、就地取材、聚族而活”的生活环境,既带着乡土的粗粝感,又藏着烟火气的温度;对民风与民俗的描写,如“祭灶王爷时家家户户要把门关上,如果有家人留在外面,预示着一年漂泊无依。村子里霎时间安静下来,甚至能听到落雪的簌簌声。”让读者领略到了太行山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百姓的生活状态,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真实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亲身来到了太行山的山村,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结构匠心:以“声景叙事”展现抗战精神
《将军令》的叙事艺术,集中体现在对“声音”意象的创造性运用上。小说以唢呐曲《将军令》与八路军的军号声作为贯穿全书的双重线索,这两种声音不仅是情节推进的枢纽,更是精神内核的载体,形成了独特的“声景叙事”美学。
唢呐的《将军令》是民间的呐喊。在小说中,这支曲牌的每次响起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节庆时是欢腾的,送战士出征时是悲壮的,胜利时是激昂的。春生叔的唢呐不仅是乐器,更是村民情感的共鸣箱。而喜旺学吹唢呐的过程,暗合着他对“民间智慧”的继承:这支诞生于市井的乐器,没有军号的规整,却有着野草般的生命力,恰如“崖畔村”的百姓,在绝境中总能找到生存的缝隙。
军号声则是革命的召唤。红生吹响的军号,见证了少年与军队的精神融合。军号的节奏是严明的、集体的,它将散漫的乡村力量凝聚成有序的战斗集体。小说中最动人的场景之一,是喜旺用唢呐吹起《将军令》,与红生的军号声在山谷中交织:民间的苍凉与革命的激昂碰撞、共鸣,恰如太行山的百姓与八路军,在民族危亡之际汇成同频共振的力量。
两种声音的交响,构成了作品的复调结构。在“三军出动撼千山”的壮阔背景下,既有军号指挥的严明阵列,也有唢呐伴奏的民间韧性;既有“令如山”的纪律之美,也有“随风入俗”的灵活智慧。这种叙事张力,展现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深层密码:它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不仅需要“将军令”的威严,也需要千万个喜旺、红生这样的少年,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洪流的自觉。
四、经典作品的时代价值与永恒魅力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遭遇着诸多风险与挑战。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
文学作品作为时代精神的镜像,肩负着记录历史、反映现实、引领思潮的重要使命。儿童文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担着培养下一代、塑造民族未来的神圣职责。它应当摒弃浮华与浅薄,深入挖掘历史题材,以生动鲜活的故事和形象,向新时代少年儿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将军令》这部作品在当今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仅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了解抗日战争历史的生动窗口,更通过精彩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塑造,传递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抗战精神。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怀、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儿童文学在反映重大历史题材、传承民族精神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回顾了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让少年儿童铭记先辈们的英勇牺牲和伟大贡献,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作者系中国儿童中心原出版部主任,北京作协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