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 任林举:感悟有情的世界
一直惦记着给孩子们写点东西。
2018年,我曾应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为孩子们写了一本自传体的小书《家住大泽西》,有了一些初步的感悟和心得。之后,想为孩子们写书的愿望更加强烈。
乍听起来,这个想法似乎有点莫名其妙。自己又不是儿童文学作家,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们写书呢?
我想,我是有些理由的。
一方面,我一直认为,孩子们是最真诚、最有潜力也最有未来的读者。就我自己的阅读经验而言,总体上是少年时的记忆深刻,成年后的记忆淡薄。成年后我也读了很多书,但很多人物和情节包括作者都难以铭记在心,反而是少年时代的阅读,哪怕是支离破碎的,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并影响着我的一生。所以,我要为孩子们写书。作家如果遇到了一个认可你作品的孩子,他/她很有可能一直都记得你,并且他/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很有可能与你的作品有关。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人与人之间,包括作家与读者之间,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缘分。如果有人问作家有什么愿望,我想,那就是希望与读者的心灵相遇、互动、共情。对于这一点,也许孩子们更容易做到。
另一方面,这些年,我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有限,但每每晚辈拿着童书让我讲给他们听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对书中的内容理解起来毫不费力。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低估了孩子们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呢?是不是应该更多地为孩子们考虑?儿童文学作品不能仅仅供孩子们消磨时间,也应该能对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提升。要知道,现在的孩子,无论智力水平、知识面和理解力,都远远优于他们的祖辈、父辈,为什么不让他们早点达到该有的高度呢?
我毕竟没有专门研究过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喜好,隔行如隔山,但我也曾经是个孩子,现在身边更不乏孩童的身影,所以我想通过这部作品跟孩子们来一场互动,证明我们成人与他们的交流没有障碍。
2020年至2021年,我为了创作纪实文学作品《虎啸——野生东北虎追踪与探秘》,一直在中国东北的通肯山林与珲春河河谷考察。有时会跟着动物保护工作者穿行在原始森林中,搜寻野生东北虎、豹的踪迹;有时会跟着科考队伍进行野生梅花鹿和野猪的调查;有时会去山村采访那些早年以打猎为生的人。我努力通过各种渠道认识东北莽林中的各种动物,从食物链最顶端到最底端,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生活规律和生存哲学,也在相生相杀的自然法则中体会到了每一个物种、每一个个体的命运及情感,感悟世界中的有情。
如果我的孩子还小,一定要带他到这个山林里转一转,让他听听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故事,让他对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能有一定的思考,懂得敬畏生命。恰在此时,新蕾出版社的编辑打来电话,约我给孩子们写一个关于野生东北虎的故事。我欣然应允,但这个故事要写成什么样子呢?是写成残酷而充满生命挑战的,还是写成美丽而充满温情的?故事是设计成单独个体的奋斗成长还是从一个家庭着手?诸多问题和想法交织在一起,让我一时无从下笔。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最终我选择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那只代号为T16的东北虎为原型,讲述这只老虎迁徙、建“域”、繁衍生息的故事,其中既有残酷也有温情,通过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展现出东北莽林里动物们的生存规律。
在这个故事里,孩子们能结识堪称精神领袖的母亲啸风、成熟而谨慎的姐姐无离、莽撞但勇敢的燎野、看起来柔弱却聪慧顽强的纯决、敏感孤僻但很有主见的卡索……每一只老虎都具有独特的性格,每一只老虎在生存、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个故事要呈现和表达的内容很多很杂,其中既有家国情怀、边界意识,也有对生命原乡和归宿的追问,还有一个生命在成长过程中的艰难与成就、痛苦与欢欣、绝望与希冀……
在图书出版之际,唯愿孩子们能够喜欢上这几只命运波折的老虎,唯愿我倾注于这本书中的心意对我最在乎的小读者们有所触动,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