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戏曲守正创新的有益探索 ——秦腔《红河谷》启示录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西部秦腔艺术的重镇。自新时期到新时代,它就先后以《迟开的玫瑰》(1998年)、《大树西迁》(2009年)、《西京故事》(2011年)这“三部曲”等,行进在探索中华戏曲中历史最为悠长的秦腔艺术如何“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守正创新道路上,在全国戏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它又举全院创作之力,邀约活跃于全国舞台艺术界的编剧王宏、导演黄定山通力合作,耕耘数载,锲而不舍,终于将冯小宁编剧、导演,首映于1996年的电影《红河谷》移植改编成秦腔现代戏搬上舞台。我有幸先睹为快,与座无虚席的观众同频共振,耳目为之一新,灵魂为之震撼。深长思之,真实的审美直觉告诉我:这确是一部在新时代中华戏曲守正创新大潮中挺立潮头、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和独特探索价值的力作。它虽然初立舞台,尚待加工打磨和精雕细琢,但所揭示出的当下中华戏曲守正创新所亟待思考和解决的新课题,其演出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越了这部作品本身。
新课题之一,是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样一家有着时代担当和社会责任的有影响的戏曲院团,在确定创作选题时,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时代眼光和美学追求?众所周知,电影《红河谷》早已誉满影坛,且有几家艺术院团先后移植改编,有较成功、较有影响的,也有不那么成功、不那么有影响的,甚至有半途而废了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何以还要钟情于这一题材?院长兼主演李梅一语中的:就是看中了这一题材的时代意义。从表层看,它讲的是发生在西藏的一个爱情故事;但从深层看,这是一个形象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中华各民族在抵御外辱中团结同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的题材。这一题材蕴含着人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主旨。这对当下的艺术创作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选择这一题材,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与时代眼光。
从艺术追求和审美眼光上看,现代的电影与古老的秦腔,当然是迥然不同的艺术语言与审美思维,要实现从电影语言到秦腔戏曲语汇的成功转化,绝非易事。但秦腔的守正创新即现代化,需要向其他艺术包括现代艺术学习借鉴,把有用的东西为我所用,即完成从“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再到“美美与共”的交融、整合、创新。这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也因其难,才更要知难而上。须知,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正是作家、艺术家勇于为自己设置难点,又善于以审美方式翻越难点,从而让创作的难点成功转化为作品的亮点。
如何翻越难点?这就提出了新课题之二:把握好、守住秦腔艺术本体优势之“正”,与兼容消化好其他艺术形式之营养的关系之“度”。艺术辩证法的核心便是把握好各种关系之间的“度”。首先,秦腔《红河谷》须成功完成从电影思维到戏曲思维的转化。这一点,编剧王宏既“通”电影语言语法,又“晓”戏曲语言程式,他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电影原著的历史内蕴和精神价值取向,吃透、消化并打破了原著框架,然后遵循秦腔的审美优势和规律,将这些元素重新结构、组合、创造。可以说,秦腔《红河谷》是站在电影《红河谷》肩上真正的再创造者。这一创作经验,值得推广。
其次,导演黄定山是一位通晓话剧、歌剧、舞蹈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的艺术家。他自然而地想要将自己熟悉的这些艺术元素融入古老的秦腔艺术中,为这部秦腔现代戏带来创新。这也使他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关键挑战:如何把握好创新的“度”。如今立在舞台上的秦腔《红河谷》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导演手法新、演员演唱新、舞美设计新、灯光运用新……但是,最终这所有的“新”都应聚焦于彰显秦腔的审美优势与艺术特色。西藏民族音乐特色与秦腔传统板式的融合,藏族音乐的高亢辽阔与秦腔的雄浑激越、现代舞美设计与传统秦腔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彼此交融整合,都是全新的审美难题,需要我们久久为功、不懈探索。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秦腔《红河谷》毕竟姓“秦”,不能丢失其独特的“秦味”,反而被尚未融入本体的“歌剧味”“话剧味”或“舞剧味”所冲淡。
新课题之三,便是秦腔《红河谷》在“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方面提供的成功经验。中华戏曲守正创新的关键在人。秦腔《红河谷》立足全国,选聘音乐、美术、舞蹈、新媒体、化服道诸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以李梅领衔的边肖、李军梅、赵杨武、李小青、王航6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强强联合,相映生辉,共同铸就了让观众赏心悦目、齐心叫好的这台秦腔新戏《红河谷》。不仅如此,他们还着意于长远培养新人,每位梅花奖得主扮演的角色都安排了青年演员饰B角、C角,以老带新,薪火相传。这也值得称道。
(作者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