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舌师》:在大历史的细节处再现光芒
《猎舌师》首版于2019年。今年,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部战争历史小说集,得到了作家出版社的再版,我感到非常荣幸。历史小说,特别是中短篇历史小说,其实非常难写。长篇历史小说,如果故事性比较强,就会比较适合影视改编,但中短篇历史小说,必须有精巧的构思,才能吸引住读者,又必须对海量的历史史料进行筛选和提炼,其写作的工作量和强度很大。同时,由于种种禁忌,历史小说的写作,往往也有很多限制,其尺度的把握,也是一件费脑筋的事。由此,很多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往往都不愿选择中短篇历史小说的写作题材。说起来,《猎舌师》是我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其中《中国野人》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创作于2016年,也是我正式开始小说创作的一个标志。在这之前,我也写过小说,但总体量不大,还是主要以学术文章为主。这个系列小说之后,我的身份又加了一层“小说家”。这也是个有趣的转变。这个集子大概有十几篇小说,再版之后,又加上了《异生》这篇。可以说,这些小说,既凝聚了我对于战争历史小说的某些观念,也体现了我对中短篇小说艺术的某些感悟。也正是在《猎舌师》这个集子的基础上,我锻炼了文笔,对小说这种文体的把握,更加有信心了,去年我出版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石头城》,反映抗战时期南京的故事。
2016年,我从山东调入了苏州大学,因为已经解决了职称问题,人的状态比较轻松。当时苏州大学把我派到台湾东吴大学当访问学者,时间比较充裕,我就萌生了创作历史小说的念头。其实,这种想法,更早时源自我在山东接触到的一批抗战史料。由于种种因缘,我得以采访了很多抗战时期的老兵,并看到了很多档案馆的珍贵史料。这让我产生了深深的震撼,档案不是死的历史,而是活的历史,有无数丰富的历史细节隐现其中。读这些史料,就仿佛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当面接触,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不仅是一种学术上的眼光,而且带来了我在小说创作上的冲动。后来,我因为写抗战历史小说《石头城》,也曾长期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南京图书馆查资料,也有着这样的读史料的乐趣。我想,这都是我创作抗战历史小说的一个基础。当然,选择“抗战历史”这一战争题材,和我从小的兴趣也有关。我从小也比较喜欢军事历史文学,有点英雄情结。一方面,战争文学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文学的力量感,以及人在生死之间的强大意志与生命激情。中国人近百年的战争史,就将中国人的感时忧国精神进行了具体体现。当然,从比较矛盾的另一个方面出发,战争也造成死亡与痛苦,是人类悲剧的源泉。我又是反对战争的。我觉得,战争文学的丰富性,也比较能体现中国故事的主体性。
历史在中国文化之中,背负着太多沉重的东西,由此,史传文学有着“文史不分”的传统,这也导致客观反映历史复杂性的作品比较少,我们的历史文学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古为今用”,与历史的肆意颠覆之间两极震荡。《猎舌师》这组作品,一方面,是在历史的褶皱之处发力,发掘历史的幽微之处,另一方面,则是注重历史真实性、细节性和历史的想象性的结合。我很早就喜欢战争题材的作品,包括小说和电影,但我对流行的抗战小说作品,也有着很多不满,有些过于戏谑化,充满了解构的狂欢,不够尊重历史史实;有的又过于写实,沉闷乏味,这导致中青年作家,其实很少会选择这个领域进入创作,然而,这恰恰是我在学术和创作之间的双向跨界的长处和选择。
具体到《猎舌师》集子中的这些中短篇小说,我力图让每一篇小说,都能表现出一些独特的艺术面貌与历史思考。《中国野人》与《异生》这两篇都是战争状态下,人在异国的故事,一个是中国劳工在北海道,一个是日本伤兵在河南,二者可以形成某种对照,也映衬着战争形态下人在民族国家情感与个人情感体验之间的复杂体验。这两部作品,都有原型,一个是山东高密的被日本强征的劳工刘连仁,一个是被河南农民家庭收养的日本伤兵石田东四郎。东四郎的情况更复杂。他是流落河南的日本伤兵,好心被孙老汉收留,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东四郎也多次拼死保护这个家庭。孙老汉去世后,他的后代继续供养东四郎,直到他被日本的家人发现。这期间,已过去了四十多年。当然这两个小说主题有所区别,《中国野人》赞颂中国人在战争中的坚韧生命力和顽强生存意志,《异生》则是批判战争对日本人的异化,考察中国人的宽容和人道情怀。就这一点而言,二者的落脚点,都还在中国,也都超出这个范围,试图在战争残酷之中寻找历史和解与人性的反思。有几个小说与我的济南生活经验有关。《鬼子妮》是一个中日混血女孩的故事,《小太君》有聊斋气息,纯粹虚构。《五三》有我爷爷的影子,他当时正在济南开小饭铺,亲历了惨案。《猎舌师》是一个中篇,当时发在《当代》,也是比较有影响的一篇,我用了一些类型化的元素。中国人喜欢饮食文化,其实是喜欢生活。中国人的生命观里有一种生活观,就是对生活本身的看重。这让中国人少了宗教的抽象性,但多了更多烟火气和人间气象。《猎舌师》这个小说,我突出的是中日美食文化之间的碰撞,以及二者对于战争的反思。
2019年,《猎舌师》这个集子出版后,引发了一些反响。非常感谢作家出版社的领导和责编向萍老师。他们付出了很大心血,精心设计了新封面,并对原稿进行修订,增加了新的篇目,让这个集子有机会和广大读者再次见面。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当今世界也并非太平,很多地区还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这个集子的再版,可以让读者看到战争不同侧面,思考战争与人性,民族国家与战争等诸多关系,进而珍惜和平,珍惜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