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铺展一片辽阔的精神原野
来源:文艺报 | 陈铁梅  2025年08月15日10:47

《家》,【法】伊莎贝拉·希姆勒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1月

如果要在浩瀚书海中选一本浪漫、温暖的图画书与儿童共读,我一定会选择作家伊莎贝拉·希姆勒的经典力作《家》。

以“有意味的形式”,构筑高格调的审美世界。儿童的审美世界天真洁净,不同的审美形式能陶冶出不同审美情趣与格局的心灵。绘本作家伊莎贝拉·希姆勒深谙此理,在作品中,她始终以“有意味的形式”为儿童铺展高格调的审美天地。

普通章鱼的家深藏海底,阳光穿透海水,为它隐蔽的石居别墅镀上别样美感:光晕、海星、石卵与海草、海贝、气泡相互映照,静谧中透着暖意,这是冷暖色调交织的色彩美;织叶蚁的家用墨绿色、翠绿色、草绿色与中黄、柠檬黄构筑同种色与类似色的世界,万绿丛中那点红——织叶蚁,灵动诠释着红绿对比的张力,这是对比与和谐共生的美;十字园蛛与蕾丝城堡,则是有彩色与无彩色碰撞的美……伊莎贝拉·希姆勒将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感赋予动物及其家园,让生命张力从大自然深处跃出,鲜活地呈现在儿童眼前,让他们懂得何为美、美从何来。

尊重儿童认知节律,缔造有关“家”的想象。伊莎贝拉·希姆勒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家”的万千形态。儿童透过这本图画书认识了不同动物及其家园,了解到“家”的“建筑材料”千差万别:马达加斯加彗星尾天蚕蛾和十字园蛛的家,由自身吐出的银色丝线编织而成;欧亚河狸的家,用“锯”成的木条搭建;普通黄胡蜂的家,是唾液混合嚼碎的干燥树皮制成。“家”的质地也各具特色:欧亚攀雀的家松松软软,树蛙的家是透明泡沫,白蚁的家则像山一样巍峨。形状上,普通黄胡蜂的家呈茧形,缎蓝园丁鸟的家为环形。而不同动物家园的功能与进出口设计,皆因物种特性而异。这些原本儿童无法直接触摸、感知的世界,在伊莎贝拉·希姆勒诗意的语言与精美的画面中被一一揭示,在儿童心灵中播下热爱、发现、探究、想象的种子,助力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让他们“看见”自然山川、动物草木、生命成长,同时在“看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并发展观察、沟通、想象、审美、创造等能力,培养爱、责任、勇敢、坚韧等品质。

伊莎贝拉·希姆勒懂儿童,她知道他们想知道什么,也知道如何帮助他们知晓这些。因此她尊重儿童的认知节律,以亲和优雅的方式,用一幅幅画面、一句句短语,构筑出一个有温度的世界。寄居蟹的换房行动、缎蓝园丁鸟的装修工程、石蛾的悄然蛰伏、金雕雄踞悬崖的傲视天下,让儿童在角色共情中理解“温柔与力量”“自处与共生”的辩证关系。

注重美育的过程设计,让图画与文字协同发力。伊莎贝拉·希姆勒对助力儿童获得美感、增长知识、感知温情的过程设计极为巧妙,她让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二者并非谁依附于谁:图画不是文字可有可无的插图,文字也不是图画的简单说明,而是共同作用、一同演绎和叙述关于“家”的一切。

图画以灵动的图形将“家”具象化、形象化,用绚烂的色彩渲染“家”的情绪与情感,借多变的构图营造情境、环境与空间。由此,图画自带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这本图画书完成第一层次的“好看”。而更深一层的“好看”则来自文字:简明精准的叙事、生动有趣的动物“自叙”,不仅将“家”的构造、材料、功能等一一呈现,更赋予其戏剧性。正是这些简单的短语引人浮想联翩。文字,让想象力得以无限生长。

读者借由《家》中的图像理解“家”这一抽象表述与语言符号,在父母朗读时将发音与文字、图画相对应,这正是儿童对文字进行“图像化记忆”的认知奥秘,进而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共生共长。在《家》中,伊莎贝拉·希姆勒让图形与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层面各自绽放,又相互交织,共同构筑成一个完整的审美世界。

当儿童手捧《家》时,其实是在接过伊莎贝拉·希姆勒传递的对美的理解与信念。反复阅读的过程会内化为独属于他们的审美经验,日积月累便会连缀成篇,留下美好的精神印记。将来,他们便能以审美创造力为刃,劈开通往未来世界的道路。由此可见,《家》为儿童建构了认识世界的重要基石——在文字尚未完全叩开认知之门时,为稚嫩的心灵铺展了一片辽阔的精神原野。

(作者系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