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长河里做一朵浪花 ——读《大河奔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故事》有感
翻开书页时,窗外的蝉鸣正穿过夏日的风钻进书房。陈晋主编的《大河奔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故事》像一捧从历史深处捧起的清泉,让百年党史的精神长河里,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鲜活的光——浸着汗水、沾着泥土、带着人间烟火气的生命故事。
这部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故事”为经纬的著作,最动人的地方是将“宏大叙事”拆解为一个个可触可感的人生片段。当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烈火淬炼”里读到前辈们用泛黄草纸和饭粒在红绸上拼出一面“五星红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看见王进喜跳进泥浆池划动双臂,在“改革开放”篇章遇见谢静蹲在火烧沟里数树苗的背影,在“新时代”篇章触摸到医疗队对生命的执着坚守,忽然懂了陈晋在序里的那句话:“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正是因为这一个又一个落小落细落实的地点、人物、事件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这样,伟大的精神,注定会永存。”
印象最深的是谢静的故事。2000年的夏天,她站在西宁火烧沟时,眼前是漫山遍野的垃圾,脚下是荒坡。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会用20年时间,在这片“连野草都不肯长”的地方,种出一片绿林?她清理了12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了60万立方米的土方,修建了40多公里的路,在苗圃里蹲了无数个日夜。
尽管最开始两年价值400多万的树苗全军覆没,到第三年也只有10%的存活率,但她偏不服输,2010年在农科专家助力下以柠条为原料不断尝试,直到2012年的某一天,柠条枝头的金雀花开。这个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弯腰种树、抬头看天,可正是这些细碎的坚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变成了山谷里的鸟鸣,变成了溪水边的花香,变成了谢静晒得黝黑的脸上那抹笑。
《大河奔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故事》的叙事很特别,它不急于总结精神的内核,而是像个耐心的导游,带着读者在历史的褶皱里穿行。你会看见李大钊先生在北大首开唯物史观课程,播下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会看到刘启耀主动上缴保管了两年的13根金条,说“这是共产党的钱”;会看见林县人民在太行山里,用镢头凿、用箩筐抬,在悬崖上凿出一条“人工天河”;会看见中国第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帮助“酒鬼”村民龙先兰学习养蜂技术;会看见沫阳镇的邓迎香和李德龙,扛着钢钎在山里砸了10年,终于打通隧道,让闭塞的山村通了汽车;还会看见到北斗团队攻克星间链路技术难关后,向世界各大导航系统敞开合作怀抱,展现大国胸襟。这些故事里的名字或许不会被所有人记住,但他们走过的路、流过的汗,都在诉说——所谓精神,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生活里的坚持,是普通人在平凡日子里攒下的光。我想,所谓精神传承,就像黄河从巴颜喀拉山的冰川出发,一路裹着泥沙、绕着山弯,最终才成其壮阔;共产党的精神长河也是如此,它从建党时的50多人出发,流经战争年代的血与火,淌过建设时期的汗与泪,奔涌在改革开放的潮与浪,攀登在新时代的峰与脊,每一段都有普通人用生命、用青春、用执着为其注入新的力量。
窗外的蝉鸣还在继续,书桌上的《大河奔流》静静躺着。我轻轻抚过封面上“大河奔流”4个字,感觉这河流从未停止流动,一直淌在我们每一个认真活着、努力向上的青年心里。我们或许成不了书写历史的“大人物”,但至少可以做精神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用一次认真的阅读,把故事刻进记忆;用一次真诚的实践,让精神生根发芽。毕竟,所有的江河入海,都需要无数溪流的奔赴;所有的春天到来,都始于第一朵花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