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策划的第一本畅销书是这样诞生的
当编辑的17个年头,目前代表作可能还是自己策划的第一本书——阿耐的《欢乐颂》。图书出版时我不到27岁,进入出版社两年多,从社里的数字出版部转岗到文学编辑室大约一年。
现在回望那段过程,真可谓是“金手指开局,出道即巅峰”——我至今还没策划出比《欢乐颂》销量更高、名气更大的作品。
2010年,我25岁,在四川文艺出版社数字出版部“打了一年酱油”。现在看来,那时候的工作是相当轻松且愉快的。但当时年轻的我,有时会为工作上鸡毛蒜皮的事情烦心,甚至会哭上一场。那时,我在微博上无意中瞥见阿耐正在连载的《欢乐颂》,感觉就如同邱莹莹、关雎尔遇上了樊胜美、安迪。
每个工作日的晚上十点一过,阿耐准时在网上更新三四千字的《欢乐颂》。追看《欢乐颂》连载,成了我工作一天下来最大的期待。我看小说,不管是武侠还是言情,都会嗑CP,但我对《欢乐颂》里的CP都无感,估计是作者写得太现实。吸引我的,主要是五个女孩子的成长和爱恨交织的情谊。离开学校已有一段时间,自己在工作中并未结识到那么多的朋友,心里的失落感、对工作的不胜任感,当时的我都能在《欢乐颂》里找到慰藉。
仅仅追看《欢乐颂》连载还嫌不过瘾,我几乎将阿耐所有的作品统统找来。实体书找不到,就趴在晋江文学网、阿耐的博客上看电子版。《食荤者》《不得往生》的商战酣畅淋漓异常生猛;《都挺好》剖析中国式家庭关系鞭辟入里;《大江东去》写改革开放20年民企、国企、私企发展,恢宏壮阔……
2011年,成为阿耐忠实粉丝的我,决定做阿耐的编辑。喜欢的作品,我想自己来做。第一步,是换部门。我向当时的社长黄立新提出转岗申请,黄社长同意了,把我调入文学编辑室。
已经忘了第一次向阿耐约稿的时间,我曾用评论跟帖、微博私信等方式和阿耐联系过,目前能找到的阿耐最早给我的回复是2011年12月28日,“阿耐ane:很开心,谢谢。我也很希望能出版。只是我写小说一向放任,不知道写到哪儿,最终写多少字,所以,能否请容我到写完再谈?”
2012年3月,《欢乐颂》的连载接近尾声,我给阿耐写了一封邮件约稿。这封约稿信终于换来了阿耐的回复。
那段时间是快乐又紧张的。开心的是终于与心仪的作者建立了联系,我时常就连载的内容和自己对图书的规划给阿耐发信息,还不时能得到她的鼓励。紧张的是生怕夜长梦多,被其他出版社抢先一步。阿耐在《欢乐颂》连载尾声时,曾在评论区提到山影(侯鸿亮团队,后来的正午阳光)已经与她签约改编电视剧,随后就有其他编辑在评论区留言表示想约稿。但更多的还是开心,现在还能回忆起那时的心情,我常常在坐公交上下班的路上思考要怎么去做这本书,一步步靠近喜欢的作者,满满的都是开心。
和作者建立良好联系后,我正式在编辑室内报了这个选题。编辑室主任和同事们对《欢乐颂》都很认可,其中一位同事还是阿耐的粉丝。他们鼓励我进一步向社领导汇报。于是,我整理了与阿耐沟通的情况和对作品的分析,向时任总编辑胡焰进行了详细汇报。胡总在百忙之中通读了《欢乐颂》的连载内容,对作品赞不绝口。我和胡总又一起向社长黄立新汇报选题。黄社长在听取了胡总对作品的市场判断后,批准了这个选题。
我们在版税和首印量上拿出了最大的诚意:主动提出首印5万册、版税10%的条件,想一击即中。我们都看好这本书的市场潜力。对这本书倾注了那么多热爱,我绝对无法做到和心仪的作者讨价还价。这个版税,是我从业以来签得最高的。多年后,我成为了一个成熟的编辑,依然不喜欢和作者讨价还价,但遇到困难时,我会主动寻求作者帮助,以较低的价格签下稿子,这并非是有意压榨作者,而是为了留足营销空间或者把更多资金投入印制。
2012年5月,我们双方签订了出版合同。除了《欢乐颂》(三季)外,我们还签下了阿耐的《都挺好》《不得往生》(电视剧改名为《风吹半夏》)。我的第一次策划签下的三本小说,后来都成了爆款电视剧。
在思考图书形态时,我想到了一个点子:将连载期间读者的精彩评论收录进书中,放在每一章节之后。《欢乐颂》在晋江文学网和阿耐博客连载时,有众多读者追捧,评论区里不乏高质量的讨论和见解。我觉得这些评论本身就是作品魅力的延伸,甚至有网友留言说“评论也是《欢乐颂》的一部分”。我向阿耐提出了这一设想,她听后非常认同。阿耐表示,读者的这些评论给了她继续写作的动力。为此,阿耐把她晋江文学网账号的用户名和密码都告诉了我,我终于实现了很多粉丝在评论区的高频留言“钻进作者大大的存稿箱”。我登录阿耐的晋江账号,逐条浏览评论,筛选出有代表性的评论,然后将它们一一复制粘贴到书稿相应章节之后。现在回头看,初版《欢乐颂》的装帧设计真是非常一般,唯一可取之处或许就是收录了那些读者评论。
图书出版后,阿耐在她博客上写了这么一段话:“我在写《欢乐颂》时候经常说,这篇小说要与评论一起看,映照着看,不看评论是一大遗憾。幸好,编辑好姑娘也认同我的意见。于是有史第一次,网友们的评论与我的文字一起印在书上,终于满足了我这个网络作者出书以来一直心存的一个愿望。曾有采访问我,为什么热衷网络写作。我的回答是,喜欢与网友的即时交流。我在写作时单纯投入的是性情,而网友们待我也以单纯的性情。因此不免彼此有一拍即合,也有龃龉破裂,各种七情六欲,但都是性情自然流露。这就是网络写作与网络阅读的魅力。”
因为很爱这本书,所以,最早的营销活动是在签合同的当月。那时候,我还没有“营销”这个概念,完全出自本能,就是想让自己喜欢的书被更多人知道。阿耐的读者当时不算很多,但黏性很强,于是我挨个给豆瓣上标记过阅读阿耐作品的用户发送豆邮,告知他们《欢乐颂》即将出版的消息。2012年5月29日,我收到了一封豆邮,对方说她是当当网的小说采购,可以重点谈。2012年8月,我在豆瓣上建立了阿耐的小组,至于建阿耐QQ群和微博上的书友会,我忘记时间了。由此,我认识了一些阿耐的粉丝朋友,他们热心地给图书写评论,宣传这本书,有个粉丝是报社的,《欢乐颂》上市后,她做了一个整版。更别提我因发豆邮而结识的当当网采购的粉丝,在电视剧开播前,她对图书的销售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给当当网做了《欢乐颂》签名版,还有独家赠品,一个粉色的笔记本,当当网采购了3000套(一套3册)。2012年11月图书上市后,《欢乐颂》的海报在当当网首页呈现。这是我后来十几年,再也没有遇到的殊荣。图书上市当月,当当网销售了1000余套。这个销量,当时的我觉得不尽如人意。但其实,我现在努力做的图书,基本上也达不到这个月销量。
2016年,《欢乐颂》电视剧大爆,销售顶峰时,一个月开卷监控超过5万套。电子书热销,收入数百万元;有声版权出售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图书版权输出到韩国等。《欢乐颂》入选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我属牛,那时候,可能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入行之初就成功做了喜欢的作者的编辑,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激励着我。为喜欢的人和喜欢的书付出,真的太幸福了。在和阿耐的多年交往中,阿耐亦不时提点我为人处世,对我帮助很大。后来我回望这次经历,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拥有过那么好的运气。
稍微有点阅历后,我才明白,整个策划中,关键人物不是我,而是当时的总编辑胡焰和社长黄立新。面对一个年轻新编辑的选题汇报,胡焰总编辑第一时间看原稿,不到一周时间看完近百万字。黄社长和胡总编果断决策,在稿酬上以最大的诚意打动了作者。我不敢说自己是千里马,但他们肯定是伯乐。
在这本书之后,我经历了一些低谷。我在想,或许人生的运气守恒,我已经拥有过那么好的运气,所以,后面的日子哪怕付出很多收获很少,我也能坦然面对。在走出那段低谷后,好像默默的努力又积攒起来了一些好运,于是,又有了新的好书的故事,就今后再分享吧。
(作者系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