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诗评家要有自己的坚守
当今,处于人工智能时代,诗歌评论面临着比AI生成的诗歌更大的危机和挑战。时下,AI生成的诗歌还比不过真正的有创造力的个性化诗人。但AI生成的诗评却远超很多的诗歌评论者。其理论视角既广且深,尤其是对个别诗作的文本细读,准确、精当。最重要的是,AI比人更敢于说真话,真正实践了“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我从事诗歌评论写作40余年,如今面对AI诗评,也感到力有不逮,却又心存不甘。
对于AI写作的技术生成,我是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在2024年《诗选刊》第9期上,我曾发表论文《从符号诗学视域看AI写作的生成及其前景》。我认为,语言作为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符号,是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因为词语是概念,与数字是具体事物的抽象表达,具有同质性。AI写作可以收集大量的词语信息,先将数据储存起来,然后按控制论的原理,依据一定的指令予以编程,建立相应的模型,最终形成系统性的完整文本。
此种AI写作的程序和方式,既适用于诗歌,也同样适用于诗歌评论。但由于诗歌带有情感色彩,感性成分较多,而诗歌评论则几乎是纯理性的,这样,诗评家的写作要想超过AI,便有了更大的难度。这是因为,个人的智力,远不及AI的理性集成。所以,作为诗歌评论写作者,我们一方面要弄清楚AI写作是怎么一回事,可以利用它来搜集资料,另一方面要坚守诗评家的个人主体性和人文情怀,并在评论实践中对AI有所超越。
诗歌这种文体,尤为讲究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之间的融通。因此,我们始终要坚守一种“生命诗学”的理念。诗的深刻,不只是理性的深刻,更是生命的深刻。这种深刻是AI写作所不易抵达的。凭着这种诗歌观念,我们才能对诗歌进行更加准确的解读。AI的诗歌评论,善于利用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批评资源,甚至也会采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与美学等理论视角。但是,其缺憾是磨灭了评论家的生命情致和生命体察,显得过于客观和冷峻。我们应对的方法,应该是采用全方位的印象批评,感觉进入,情感激荡,感悟深潜,形成与诗人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乃至与自我的对话,从而使诗歌评论成为真挚而惊奇的“灵魂探险”。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诗歌文本背后的诗人,甚至有实际的交往,这都是AI诗评所做不到的。
阅读现在的有些诗评,颇有些程序化、套路化。甚至将一个诗人的评论挪用到另一个诗人身上,似乎也并没有太多的违和感。这早已是诗评本身的弊端,AI时代的到来加剧了这一趋势。打破这种僵化套路,需要创新更多的批评体式,让诗歌评论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多样化、诗性化。比如,借鉴古代诗评传统,创造现代的“诗品”“诗话”“诗说”,或者采用随笔式、以诗评诗等等。
为了实现对AI困境的突围,诗评家更应该葆有自我独立性,深化个人的审美体验,以独特的创造,构建起不可替代的话语系统和诗评风格。诗评家可以向AI学习,但更要拓展自己的思维,并在人生旅程中不断锻造人格风骨。一个真正的诗评家,倾情于诗歌,也真正懂得诗歌。他的评论文字,同诗人的创作一样,不是单纯的符号的操弄,而是带着他个人生命体验的存在的确证。
(作者系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