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剧团抗战”立一座丰碑 ——读铁流中篇小说《八路军唱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范咏戈  2025年08月15日09:32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读到铁流近作中篇小说《八路军唱歌》,蓦然感到一座“剧团抗战”的丰碑立于眼前。作品题记是沂蒙山老区一首民谣:“日本鬼子靠垒窝(修碉堡),国民党靠吃喝,八路军靠唱歌”。三句话把抗战中敌友我的军队性质、作战方式形象化了,而重点和悬念是后一句:八路军唱歌能唱出胜利吗?

抗战作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事件,14年间以3500万同胞的遇难取得中国历史上反抗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显示了国不灭亡、人不灭种的中华民族伟力。历史从不仅仅作为历史过程存在,它与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的当代生活、当代精神紧密相连。以文学的形式追忆、书写、表达和解读抗战,则必需要有新的开掘、新的形态。

《八路军唱歌》故事发生地在山东。在全民抗战中山东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抗战甫一爆发,省主席韩复榘便率国民党10万大军弃省南逃。面对日军铁蹄踏进齐鲁大地,中国共产党点燃抗日烽火,中共山东省委迅速发动遍布全省的抗日武装起义,如著名的天福山、徂徕山,鲁西、鲁南等抗日武装起义,并在游击队伍基础上建立起统一指挥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后随八路军115师主力进入山东,山东建立起全国唯一的省域抗日根据地,辖2800万人口并成立了山东省政府,开创了抗战的新局面。

山东籍作家铁流曾经多次深入到沂蒙山等革命老区采访,掌握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曾创作出了《烈火芳菲》《一个村民的抗战血书》等多部有影响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八路军唱歌》故事并不复杂,在沂蒙山抗日队伍中有一个仅有十几个人的“姊妹剧团”。来自济南大户人家的团长张锐和来自莱芜农村缠过脚又放了的指导员刘磊都是能文能武的八路军女战士。她们带着姊妹剧团一面随军转战一面演出,一面做发动群众的工作。小说的主要故事展开在姊妹剧团从驻地茅山到火红峪演出。在火红峪村,村民们第一次看文艺演出,无论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太行山上》的战歌,还是姊妹剧团现编现演的节目《参加妇救会》《赶集》《一支枪》都让村民受到极大教育和震撼。认识了妇女要解放,首先是不能再缠足;认识了地主剥削,迫使李老财减租减息——而在突然遭遇的战斗中,为了掩护乡亲撤退,怀有身孕的张锐团长和刘磊指导员壮烈牺牲,用她们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剧团抗战”的题旨,奏响了一曲剧团抗战的壮歌。将文艺视为部队战斗力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建军优势和传统。早在红军时期各部队就成立了自己的演出队,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也都有自己的抗敌剧社,正像小说中张锐在火红峪发动村民时说,部队有两杆枪,武装枪和文艺枪,张二犟明白了这层道理才支持闺女秋月“唱歌”,还担任了新成立的火红峪“庄户剧团”的团长。八路军唱歌硬是唱出了一以当十的战斗力!

《八路军唱歌》作为一部耐看的中篇,不仅立意高,选材好,还在于将人物植活在了自己的土壤中。小说以现实主义精细手法复刻了沂蒙山区的自然风光和民情民俗。给人印象极深的是张锐在老乡家吃煎饼的细节。从小在济南长大的她不会用巧劲咬,只把腮帮子硌得生疼。“沂蒙人颌骨大,吃煎饼吃的”小说的方言叙事也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以乡土叙述讲好红色故事,使得《八路军唱歌》在当下的抗战小说中成为一部亮眼之作。